(原标题:玉出昆冈:探寻清代宫廷和田玉的悠悠风华|观展)
王子玥/文 “九曲江头飞白雪,昆仑山巅腾紫云。”(南宋·白玉蟾《快活歌 其一》)昆仑山脉连绵不绝,横贯新疆、西藏地区,山高峻拔,峰顶终日被白雪覆盖,山下河流奔涌,浪花连连,丰富的地质资源和频繁的地壳运动孕育了中国四大名玉之一的和田玉。
和田玉玉质温润细腻,色泽华美,在工匠们的精心雕琢下一件件巧夺天工的玉器问世,流传千古,惊艳后人。在故宫博物院百年华诞到来之际,推出“玉出昆冈——清代宫廷和田玉文化特展”,遴选出 258 件具有代表性的和田玉精品,设置玉之源、玉之礼、玉之雅、玉之巧、玉之川五个单元,旨在展现清代和田玉文化和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
昆仑山脉,玉料之源
《千字文》载:“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其意为:“云气上升遇冷就形成了雨,夜里露水遇冷就凝结成霜。黄金产在金沙江,玉石出在昆仑山岗”。昆仑山脉矿产资源丰富,昆仑以北称之和田玉,昆仑以东称之昆仑玉。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的和田地区,古称“于阗”或“和阗”,意为“产玉的地方”,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玉料产地。汉代《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考古证明,早在新石器时期新疆就已开采闪石玉制作成用于打磨、砍砸、生产等实用型工具。
唐 白玉勺 故宫博物院藏
距今 6000 多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和田玉玉器,表明当时和田玉已经被运输到中原地区的陕西、甘肃等地。此后古代先民们以和田玉为媒介,从和田出发向东经甘肃、宁夏、山西,入河南;向西经乌兹别克斯坦,到地中海沿岸的欧亚各国形成贸易往来路线,是夏、商、周三代各民族之间友好交往的“玉石之路”。
宋元 青玉飞龙纹耳杯 故宫博物院藏
汉武帝时期,玉石之路重新被开发利用,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自此来自新疆和田地区的玉料逐渐取代其他地区所产玉料,成为中原玉作的主流玉材。经过历代发展,到了清乾隆二十四年( 1759 年)和田良玉成为贡玉,每年春秋两季呈进宫廷,有着“玉痴皇帝”之称的乾隆对玉器的用料、雕琢工艺要求极为严格,甚至亲自指导玉器的生产制作,在他的影响下和田玉的制作和使用空前发展和繁荣,中国玉器艺术进入历史上第三个发展高峰。
明 白玉灵芝福寿纹执壶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西域闻见录》记载:“叶尔羌,回疆一大城也……其地有河,产玉石子,大者如盘、如斗,小者如拳、如栗,有重三四百斤者。各色不同,如雪之自、翠之青、蜡之黄、丹之赤、墨之黑者,皆上品。”和田玉料色泽丰富,可分为白玉、黄玉、青玉、碧玉、墨玉五大类。
白玉是和田玉中最优质的品种,其主体为白色,部分带有灰绿、淡青、褐黄、肉红、紫灰等轻微的色调,玉质最为细腻纯净的称作“羊脂玉”。
清 乾隆御题白玉碗 故宫博物院藏
黄玉的主体颜色呈浅黄、绿黄、栗黄等色调,其质感莹润如脂,质优者不逊于羊脂玉。
清 乾隆款黄玉龙纹觥 故宫博物院藏
淡青、青绿、青白、灰青、灰白色皆可称作和田青玉,其存储量丰富,是是历代宫廷主要采集的品种。
清 青玉五老游山图山子 故宫博物院藏
碧玉的主体颜色为深浅不一的绿色,如淡绿、灰绿、青绿、暗绿、墨绿等色调,质地细腻,少有瑕疵,带有油脂或蜡状光泽。
清 碧玉双婴耳荷叶式杯 故宫博物院
主体颜色呈灰黑至黑色,并多和白玉或青王共生的为“墨玉”,石墨通常呈点状、片状等不规则形态分布,根据石墨包裹体的占比大小又分为青花墨玉和全墨玉。
清 墨玉卧牛 故宫博物院藏
金科玉律,法礼载物
最早记载用玉制度的是周朝,周天子以礼乐教化百姓,玉作为该制度的承载者,体现出其鲜明的等级制度与社会规范体系。《周礼·春官·大宗伯》曰:“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清朝沿袭了传统的礼玉文化,并有所损益。《钦定大清会典》记载,吉礼用“玉六等,以苍璧祀天,黄琮祭地,黄珪祭社,青珪祭稷,赤璧祀日,白璧祀月”清朝祭祀中的大祀、中祀、群祀玉祭礼器以璧、琮、圭为主,璋、璜、琥则消失不见。
清乾隆 碧玉兽面卧蚕纹璧 故宫博物院藏
清 乾隆款白玉圭 故宫博物院藏
除祭祀制度,册宝制度也是清朝最重要的礼制内容之一。象征着皇权地位传承的二十五枚宝玺中,二十三方为玉玺,又多以和田玉制作。
清 白玉盘龙钮“大清受命之宝”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白玉交龙钮“太上皇之宝” 故宫博物院藏
记载重要事项的封册、徽册、谥册等册书,常以玉版联结而成。此外也有大量刻有皇帝御制诗、赞、记、题等文字的玉册。
清乾隆 白玉御笔《抑斋记》册 故宫博物院藏
同时,玉器也是清代各种典礼仪式中的陈设之器与雅乐重器。譬如玉磬作为国家祭祀、朝聘、宴饮典礼中不可或缺的乐器,宫廷曾多次派专员赴新疆采办和田玉,用以制作玉磬。《西域水道记》载:“乾隆二十七年八月,叶尔羌办事采进玉特磬料十一片,重千四百三十斤。十月,进玉特磬料十四片,重千五百九十斤......皆采自密尔岱山,以准噶尔锯截之。”
清 青玉描金云龙纹特磬-夷制 故宫博物院藏
“金声必兼玉振”,特磬是清代宫廷雅乐——中和韶乐中的重要乐器,质地多为碧玉,也有灵璧石。清代首用特磬应始于乾隆二十六年冬至圜丘大典。以后随着新疆玉石的不断进贡,特磬乃改用碧玉。碧玉又称和田玉。清宫特磬所用碧玉主要产于新疆叶尔羌的密勒塔山。因所产之玉为山料,故玉块较大,重者万斤之上,尤适合制作大型器物。清代在叶尔羌设有办事机构,负责办理向朝廷贡玉之事。自准、回两部平定,西北局势稳定后,朝廷礼乐器及工艺品所用玉料多从叶尔羌采进。
除了作为礼乐制的承载者,和田玉也被用于制作成佛教造像和法器。清朝宫廷宗教以藏传佛教为主流,在造型上兼具廷审美与民族风情。
清 青玉佛 故宫博物院藏
清 乾隆款青玉佛钵 故宫博物院藏
慕古之盛,朴素典雅
乾隆年间慕古之风尤盛,见诸于玉器之上在造型、纹饰、风格上效仿古代,雄浑质朴,清新雅致。
清 乾隆御题青玉百兽纹豆 故宫博物院藏
春秋 错红铜狩猎纹豆 故宫博物院藏
该玉豆仿照《钦定西清古鉴》记载的青铜周百兽豆,玉器通身饰浅浮雕百兽及猎人纹,盖里镌刻乾降御题诗《咏和阅绿玉百兽豆》:“和阗绿下中为豆,命工卫琢成白兽。四足双无不存,奇形诡状难穷究,较之豆樹胜其质,等以商玉如其旧。武取西消周代图,想侧笾左俎之石。意存复古去华器,鄙战时样今犹宫。”内底阴刻求书“大清乾隆仿古”。它成为故宫唯一收藏的玉豆。
清 乾隆御题青玉兽耳活环凫鱼纹壶 故宫博物院藏
战国 青铜四兽耳活环壶 故宫博物院藏
该玉壶仿自古代青铜汉凫鱼壶,壶口外壁镌刻乾降二十七年( 1762 年)御题诗《咏和阗玉凫鱼壶》:“和阗绿玉尺五高,缠头岁贡尉以包。玉人琢磨精厘毫,汉铜凫鱼壶制标。鱼泳凫翔围腹腰,不惟其肖其神超。父巳丙辰相为曹,事不师古训昭。无能掷山学神尧,热海砂砾闲弃抛。来宾翦拂成珍瑶,席上之珍何独遥。”末署“乾隆壬午季夏御题”,钤“会心不远”阴文、“德充符”阳文篆书印。
翩翩君子,温润如玉
《诗经·秦风·小戎》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礼记·聘义》载:“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儒家将君子应具备的仁、义、礼、智、信等美好品德与玉的自然属性相比拟,玉被赋予五德或十一德,“君子比德于玉”的思想深入人心。清代宫廷承袭古人的思想,制作出的玉器可大致分为实用型和观赏型两类,体现对玉的喜爱和对德行的要求约束。
在日常使用中主要以佩饰和器皿为大宗,佩饰上历代常见的玉镯、指环、纽扣、带钩、带扣、钩环、佩饰、坠饰等饰品清代皆相沿使用,并多以美观、实用为目的,礼制等级上的要求并不严苛。
清 墨玉扳指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白玉“大吉”葫芦纹纽扣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白玉花卉纹手镯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白玉双螭形佩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白玉双鱼形香囊 故宫博物院藏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玉器皿多体现在饮食用具上,包括碗、盘、壶、杯、箸、匙等。和田玉饮食器的小规模制作始于乾隆十八年( 1753 年),大规模制作在乾隆四十年( 1775 年)以后,于乾隆皇帝七十寿诞( 1780 年)达到鼎盛。
清乾隆 乾隆款白玉礼乐图杯 故宫博物院藏
这件乾隆款白玉礼乐图杯是仿造宋朝“白玉双立人耳礼乐杯“制造的。宋朝这件礼乐杯两侧各雕一立人为耳,其人手扶杯口,足踏云朵。内壁凸雕 32 朵云纹,外壁饰礼乐图,凸雕 10 人,或持笙、笛、排箫、琵琶等乐器演奏,或歌唱。
清 白玉双立人耳礼乐杯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白玉花卉纹凤柄执壶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白玉五蝠捧寿纹圆盒 故宫博物院藏
文人墨客对玉痴迷的追求,书房更是常见其身影,包括笔管、笔洗、笔架、笔筒、镇纸、砚屏、砚滴、印章、印泥盒等,臻于完备。并注重玉器的造型和风格,与书卷青灯相伴,充满文人的闲雅之趣。
清乾隆 白玉山峰形笔架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白玉桥形笔架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乾隆御题碧玉竹溪六逸图笔筒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白玉凤纹管碧玉斗马鹿毫提笔 故宫博物院藏
文人墨客的几案上又少不了炉、瓶、盒这三件用于焚香的器具,被称为“三事”。炉用于燃香;瓶放置铲除香灰和夹取香料的铲、箸;盒则存储香料,是清代宫廷常见器物。
清 白玉三事 故宫博物院藏
以上玉器皆是延续了前朝造型制作,鼻烟壶则是清代宫廷特有的日常器物,其材质多样,以玻璃、珐琅、玉石居多,体型虽小,但在制作技艺上却是精益求精,汲取多种工艺,运用青花、五彩、雕瓷、套料、巧作、内画等技法,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
清乾隆 乾隆款碧玉结绳纹鼻烟壶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乾隆款白玉双连葫芦式鼻烟壶 故宫博物院藏
清代宫廷的观赏型玉器更是绮丽华美,用料极为讲究,多以和田子料玉和品质上佳的山料玉制作,匠心独运,雕琢细致,或置于桌、案之上,或随身携带,以供随时把玩。诸如玉质象棋、双陆棋、玉如意、玉山子、玉摆件等。
清 玉双陆棋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玉象棋 故宫博物院藏
清《事物异名录》云:“如意者,古之爪杖也”。如意又称“握君“执友”或“谈柄”,由古代的笏和搔杖演变而来,最初是古人日常挠痒所需的爪杖。其头部呈弯曲回头之状“回头即能够遂心如意”,遂得其美名“如意”。清代宫廷玉如意多以龙、凤、蝙蝠、寿字、卷云、灵芝、莲瓣、牡丹、梅花等吉祥纹饰或组合纹饰为题材。
清 黄玉勾云兽面纹如意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碧玉填金《五福五代堂记》如意 故宫博物院藏
玉山子即圆雕山林景观,多雕刻山林、人物、动物、飞鸟、流水等图案,汲取国画在取景、布局、层次排列上的章法,造型精美,层次分明。
清 乾隆御题瑞石古洞白玉山子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碧玉山水图山子 故宫博物院藏
月令组佩用整块和田白玉剖琢而成,每个月令佩均为花瓣形。中间圆形花蕊中心为可转动的六环式活心。圆形花蕊一面雕水仙、海棠、万年青、灵芝图案;另一面雕阳文篆书十二音律,分别为黄钟、大昌、太簇、夹钟、姑洗、仲昌、蕤宾、林钟、夷则、南昌、无射、应钟,对应十二个花瓣形月令花佩。花瓣形佩一面雕梅花、杏花、桃花、芍药、石榴、荷花、秋葵、桂花、菊花、芙蓉花、山茶花、水仙花十二种花卉,另一面雕相对应的阳文篆字,即梅蕊传香、杏林吐艳、湘桃献媚、芍药翻红、安石月晖、瑞荷清丽、葵心向日、桂鄂飘香、金菊庄严、芙蓉烂漫、宝珠焕彩、仙子凌波。
清 白玉月令组佩 故宫博物院藏
象生玉器是清宫赏玩用玉的重要门类,工匠选择自然界的动物、植物,以和田玉圆雕而成,肌理清晰、栩栩如生。
清 青玉白菜式花插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青玉盆玉石荷花盆景 故宫博物院藏
清乾隆 乾隆款白玉卧马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白玉鸭 故宫博物院藏
清 白玉螳螂蝠桃 故宫博物院藏
海外传入,民族互鉴
清朝乾隆和嘉庆年间,一批中亚、南亚、西亚至东欧地区制作的玉器传入宫廷,乾隆皇帝将其命名为痕都斯坦玉器,学术界称之为伊斯兰玉器。痕都斯坦玉器造型上具有中式器具的风格,纹饰上则为西番特色,多采用植物纹,譬如莨苕、西番莲和铁线莲纹等。中西结合的玉器展现了清朝与其他国家的艺术交流,彰显出中华文明的开放与包容。
17~18 世纪 痕都斯坦青玉菊瓣式盘 故宫博物院藏
18~19 世纪 痕都斯坦青玉嵌金花叶纹菊瓣式盘 故宫博物院藏
18 世纪 痕都斯坦白玉嵌宝石柄金鞘匕首 故宫博物院藏
17~18 世纪 痕都斯坦白玉花卉纹盖罐 故宫博物院藏
17~18 世纪 痕都斯坦白玉花叶纹军持 故宫博物院藏
和田玉不仅是中华玉文化的主要载体,凝结着工匠们的精湛技艺与审美美学,还是礼制的缩影,生活情趣的代表,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见证者。
观展攻略
展览时间:2025年1月7日-2026年1月4日
展览地点:故宫博物院斋宫展厅
参观预约:观众可通过“故宫博物院”小程序购买故宫博物院门票,无需预约即可免费参观该展览。
图片|杜广磊
排版 | 黄思琦
设计 | 尹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