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将“赛事主场”打造成“消费主场”!代表委员热议政府工作报告迎全运丨广州向上2025)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谭砚文 广州报道
“每一场体育盛会都是托举广州转型发展、向上突破的重大机遇。”2月20日,广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2025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2025年,广州将做好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服务保障,抓好赛事服务保障,推动城市品质提升,拓展赛事溢出效应,努力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精彩。
今年,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及全国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暨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粤港澳三地举行。2025年广州市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关注十五运会对文旅产业的赋能作用,期待文商旅体融合领域涌现新内容、新场景、新业态,把“赛事的主场”精心打造成“消费的主场”,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
从短期来看,十五运会将会吸引来自全世界的巨大流量,依靠赛事的品牌效应与赛事资源,实现文商体旅融合的即时效能。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市锐丰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文旅项目总负责人王苑橦建议,应加快全运会期间文旅消费场景创新和布局,把“赛事的主场”精心打造成“消费的主场”,借助“赛事经济”完成消费升级。
从长期看,应借助赛事构建“文体旅融合”的长效生态体系,将赛事红利转化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大剧院副总经理、广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梁丽珍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筹备赛事推动的城市基础设施升级,应与赛事后的城市管理规划结合,形成长期服务能力。另一方面,还应借助联合办赛,挖掘大湾区城市独特的文旅特质,将体育赛事的活力、城市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旅游的休闲体验进行有机结合,全方位展现城市魅力。
2025年春节假期,广东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文旅“成绩单”:全省接待游客8011.8万人,同比增长5.3%;实现旅游收入745.3亿元,同比增长7.5%。而同样亮眼的,还有春节期间广东体育赛事数据: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春节假期期间全省举办了465项群众体育赛事活动,较上年增长近20%,参与人数预计超11万人。
随着“跟着赛事去旅游”的发展,体育赛事已成为推动文旅产业增长的重要抓手。今年11月,十五运会的举办又将为广东的文旅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赛事经济能够直接带动餐饮、交通、住宿相关产业发展,从而迅速提升消费水平。”王苑橦表示,应借助十五运会推动文体商旅融合,将“赛事的主场”精心打造成“消费的主场”。
粤港澳城市如何迎接这“泼天流量”?王苑橦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近年来,跟着赛事去旅游不断发展,发展赛事经济更注重服务,促进消费场景的创新与布局,从“重内容”发展到“重体验”。因此,在设计全运相关的文旅产品时,应增强参赛者和游客的体验感。
多位代表委员建议,在赛事期间,将赛事活动与城市文化地标深度绑定,利用赛事流量快速提升文旅曝光度是关键。王苑橦建议,可以设计“全运文化之旅”主题线路,将比赛场馆与广州文化地标串联起来,如广州的陈家祠、北京路、广州塔、长隆旅游度假区等,让游客在观赛之余,深度体验广州的文化底蕴。
王苑橦说:“让赛事活动与旅游景区、街区、商圈、文化交流紧密结合,形成‘体育+旅游’的新模式。不仅能带动周边文旅产业发展,还能进一步推广城市形象和提高知名度。”
除了旅游路线,梁丽珍建议还可以结合赛事热点策划主题活动,推出体育嘉年华、非遗巡游等,通过沉浸式场景吸引游客参与,全面展示广州的文化底蕴与体育精神,在短期内形成消费热潮。
“全运会不同于国庆、春节等节假日,不是公众假期,因此,推出产品的关键是降低参与的门槛。”梁丽珍建议,全运会期间可以推出“文体旅”套餐,包含观赛门票、演出和文旅场所门票、住宿、餐饮、交通等一站式服务,以此吸引游客。
此外,还可以推出“全运一票通”和“全运美食地图”,提高游客出行便利性和服务质量。并且针对不同群体的需求,应该打造差异化服务套餐。比如,为追求高品质体验的游客设计高端服务产品包;对于学生等追求性价比的群体,可以为他们定制更优惠的产品服务包等。
“这类产品不仅能够深透各类人群,让他们更便捷地感受到广东的人文生活场景,还有助于推广大湾区的文化,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梁丽珍认为,文体旅的深度融合能整合多方资源,将体育赛事的活力、城市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旅游的休闲体验进行有机结合,全方位展现城市魅力。
“办赛事就是办城市。”2025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回溯六运会助力天河崛起、九运会带动城市东进、亚运会焕彩国际舞台,每一场体育盛会都是托举广州转型发展、向上突破的重大机遇。
民进广州市委员会提交的《以赛兴城,打造“体育+”活力城市》的提案表示,体育赛事具有很好的溢出效应,能为城市发展注入生机活力,提升城市形象和软实力。因此,在短期爆发力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如何将赛事红利转化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首先,应借助赛事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梁丽珍建议,筹备赛事推动的公共交通网络、无障碍设施等基建升级,应与赛事后的城市管理规划结合,形成长期服务能力。
“尤其是残特奥会的举办将推动城市无障碍通道和设施的完善,这些设施在赛事期间,可以确保运动员和观众便捷出行,在赛后也将持续服务于残障人士。”梁丽珍说。
此外,还应注重城市IP孵化与产业链的延伸。梁丽珍分析,粤港澳三地在文旅方面有很多优势,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包容性,拥有独特的生活化特质。但正因如此,部分大湾区城市的文旅呈现体验式风格,比较难以在短期内实现网络爆款式的“破圈”传播。
“对于粤港澳三地而言,借助文旅开展城市营销的关键在于找准城市自身的核心IP,这源于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城市特性与历史印记,不能千篇一律地进行同质化营销。”梁丽珍说,文体旅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整合多方资源,将体育赛事的活力、城市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旅游的休闲体验进行有机结合,全方位展现城市魅力。
王苑橦提出,可以打造广府文化IP,将体育赛事元素与本土文化结合,并联动商业、科技等产业开发系列文创产品,如打造赛事博物馆,展示广州历年来举办体育盛会的发展历程、城市变化等,还可以利用AI活化文旅IP,让文化可见、可消费,进一步形成“IP—产品—场景”的完整链条。
岭南地区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进广州市委员会建议,可开展“体育+非遗”,联动大湾区城市,创办龙舟、花毽、舞狮、南拳等非遗项目比赛,以传承人授艺、运动体验、体育竞技等方式,推进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
第十五届全运会是粤港澳三地首次共同举办大型体育赛事,这也将推动粤港澳三地在文体旅融合方面的深度合作。梁丽珍表示,联合办赛将推动产业链各方在制作文旅产品时考虑不同城市赛事、文化、旅游的融合,这将进一步推动大湾区文旅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