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访中怡保险经纪总经理戴嘉:企业出海需关注多重挑战,风险防控至关重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斌 上海报道
2025年,保护主义阴云笼罩,中国企业出海面临更多挑战,如何防控风险、拨云见日是企业必须解决的难题。
中怡保险经纪总经理戴嘉近日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企业在走向全球的过程中将遇到复杂的风险,包括法律、合规、政治、就业、环境、ESG、气候和自然灾害等,需要全面的风险咨询和解决方案。企业需要对风险有前置性预判,实地了解出海目的地的市场情况和变化,和当地各类机构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规避各种风险。
近年来,中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投资日益增多。戴嘉表示,目前中国企业的很多海外业务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一些公司相关业务的比例非常高。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助推下,中国企业的足迹遍布全球,他们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中,既是机遇的探索者,也是风险的直面者。
另一方面,中国也在持续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戴嘉认为,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交流环境,随着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更多的外资参与者会使市场更多元化,推动解决方案的多元化,中国市场会愈发成熟。
展望未来,中国市场仍具有巨大成长空间。戴嘉表示,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保险市场,但保险深度和密度其实相对比较低,所以发展空间非常大。民众对风险的意识和风险保障的需求在快速提高,健康险、责任险等领域的关注度提升,未来可以从国家重点投入的领域和行业发力,例如芯片、养老等。
《21世纪》:作为成长的必经之路,中国企业纷纷出海寻找增量市场,如何应对复杂海外市场可能出现的挑战?
戴嘉:中国企业出海的范围很广,不同的地方有各自的特点和风险。根据怡安的《客户趋势报告》,有一些重大的趋势正在加剧企业在各地区经营的不稳定性和复杂性。这些趋势包括贸易、技术、天气和劳动力,它们相互关联,企业需要采取全新的战略来应对这些风险。
中国企业在走向全球的过程中将遇到复杂的风险,包括法律、合规、政治、就业、环境、ESG、气候和自然灾害等,需要专业人士提供全面的风险咨询和解决方案,确保解决方案符合公司的具体需求和应对海外市场的风险状况。企业需要对风险有前置性预判,实地了解出海目的地的市场情况和变化,和当地各类机构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规避各种风险。
《21世纪》:中企海外并购大额交易明显增多,怎样防控风险?保护主义升温,考虑到即使是日本制铁收购美国钢铁这类盟友间的交易也遭遇了政治阻力,保险业如何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
戴嘉:中企去海外进行大额交易,为了保证并购交易安全、防控风险,一般会采取一系列策略,包括委托专业人士组成项目小组对目标公司进行尽职调查,基于交易的行业、国家和收购类型,确定尽职调查的范围和侧重点,了解公司的资产、经营、财务、债权债务、组织机构、劳动人事、日常风险管理等信息,从而评估风险;通过交易双方的陈述与保证、交割承诺、设定先决条件以及约定赔偿责任等方式加以防范,或者通过特定的方式将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等第三方,来降低交易有关的风险;聘请风险管理顾问和人力资源顾问等,对于并购整合实现协同效应提供建议,保证并购后企业的顺利整合。
并购相关的保险工具也可以帮助转移部分风险。针对交易未知风险的保险解决方案有并购保证保险,旨在保护并购交易中的各方免受因违反卖方根据买卖协议(SPA)向买方提供的保证和某些赔偿而造成的财务损失。税务责任保险、诉讼保险和一般或有风险保险则分别针对具体的某个法律、合同或税则解读问题,保护因为小概率已知风险带来的灾难性后果。这些保险产品为中企海外并购提供了已知且固定的保费成本,因此中企买方得以将因交易对手方违反陈述保证,或者某个具体隐患导致的财务损失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促成并购交易的完成。
《21世纪》:近年来,中国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投资日益增多,成为企业出海的重点方向,你观察到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戴嘉:目前中国企业的很多海外业务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我们内部相关业务的比例非常高。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助推下,中国企业的足迹遍布全球,他们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中,既是机遇的探索者,也是风险的直面者。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企业在出海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系列挑战。比如,市场适应风险、用工合规挑战、政治经济波动、人才派遣等难题。保险主要的作用是作为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帮助企业将潜在风险导致的财务损失转移给保险公司,减轻自身的负担。比如员工福利保险、信用保险、责任保险等。
《21世纪》:东南亚是企业出海热门目的地,你观察到了哪些新趋势?《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对业务发展有哪些帮助?
戴嘉:近年来东盟成为全球经济增长较稳定的地区之一。中国和东盟经贸合作持续发展,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等项目是东盟与中国的成功合作范例,双方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合作,同时加强供应链互联互通,有很多中国企业在东南亚建立了生产基地。随着中国在东南亚的投入增加,我们从过去以单一客户或者单一项目为基础逐步转化为以特定市场或特定区域为基础来制定解决方案。RCEP实施3年多来,为成员国提供了更大的市场准入、更高效的资源配置、更稳定的经济联系,显著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是高质量实施RCEP的积极推动者。
《21世纪》:中国正持续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这一过程中你看到了哪些机遇?作为中国首家合资保险经纪公司,中怡保险经纪如何借助中粮集团和怡安集团的长处?
戴嘉: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交流环境,随着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更多的外资参与者会使市场更多元化,推动解决方案的多元化,中国保险市场会愈发成熟。中粮集团是与新中国同龄的中央直属大型国有企业,是全球布局、全产业链的国际化大粮商。怡安拥有全球网络和本地专家,了解不同市场的监管环境和保险市场,其风险与人力资本经验可以提供量身定制的创新解决方案,助力拥有国际业务或希望进行全球扩张的中国企业。
《21世纪》:中国保险业资产占金融业总资产比例较低,约为7%,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相对于海外发达市场,中国保险市场有哪些优势和不足?未来发力的重点在哪些领域?
戴嘉:中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保险市场,但保险深度和密度其实相对比较低,所以发展空间是非常大的。以前大家对保险的了解可能停留在车险等少数领域,但如今对风险的意识和风险保障的需求在快速提高,健康险、责任险等领域的关注度提升。随着经济形态的变化,我们会有很多特有的产业,也带来了很多特定场景下的保险需求,这方面的发展也会非常快。保险市场虽然较前几年增速有所放缓,但更多是结构性的调整。未来破除保险产品同质化服务是关键,可以从国家重点投入的领域和行业发力,例如芯片、养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