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千亿投资启航!多地港口公布十年蓝图,打造综合化、产业化新引擎)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柳宁馨 实习生王梓欣 杭州报道
日前,山东港口集团公布了在烟台市2025年建成投产、目前续建及拟新开工项目共31个,总投资757.2亿元。
《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2035年)》批复实施后,开工建设、加快推进和研究储备的项目预计超过90个,总投资超过1500亿元。
事实上,2024年以来,交通运输部联合相关省级人民政府,批复了宁波舟山港、北部湾港、洋浦港、青岛港、南京港、海口港、武汉港、梧州港等一批国际枢纽港、国家主要港口的总体规划,多数为10年长期规划。
在受访专家看来,这些新批复的港口总体规划体现了我国港口未来要在服务国家战略、实现高质量发展、加速智慧绿色转型、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保障能力、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以及强化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发力。当前,港口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中小型港口在大型港口主导的市场中,通过明确服务对象、功能定位和能力边界,可以实现差异化发展,避免功能同质化的弊病。具体来看,一是可以和大型干线港形成喂给港关系,二是服务地方产业形成产业港。
2024年10月,《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2035年)》获交通运输部和浙江省政府联合批复。2024年7月,《北部湾港总体规划(2035年)》获交通运输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此外,洋浦港、青岛港、南京港、海口港、武汉港、梧州港也相继公布已获批的总体规划。
在港口高质量发展方面,各港口均明确量化的货物吞吐量目标,支撑腹地城市建设。
宁波舟山港预计到2035年货物总吞吐量将达1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6000万标箱,有力支撑大宗商品资源全球配置能力建设、浙江高水平开放融合发展、甬舟共建海洋中心城市。
洋浦港预计到2035年吞吐量将达到2.25亿吨,集装箱1200万标箱,将建成联通全球、自由便利、开放包容、功能完善、安全高效、智能绿色且具有较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和鲜明自贸港特征的国际枢纽港。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物流与供应链研究所所长王国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轮的港口总规获批,不仅突出了港口主业,突出港口枢纽功能,也让港口向综合化发展,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大局和地方经济大局。
王国文举例,宁波舟山港背靠长江经济带与东部沿海经济带“T”型交汇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服务的是国家战略下大的区域范围规划,全国首个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落地浙江,也是因为宁波舟山港有能力承担跨区域中转的任务,未来更看重如何与沿长江和港口群和产业带结合,与沿海的南北向的港口群和产业带结合。
北部湾港口群定位也非常明显,服务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在王国文看来,北部湾港的特色还在于海铁联运,未来随着平陆运河通行后,北部湾港口又会获得另外的支撑,也会成为江海联运的枢纽,与海南自贸港的港口群形成一个闭环,进一步发挥服务西南方向区域战略方面的功能。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李德纮长期做交通领域研究,他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新批复的港口总体规划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如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西部陆海新通道等,明确了港口在国家战略中的功能定位,强化港口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不少港口的总体规划还提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保障能力。例如,宁波舟山港将提升大宗散货通过能力,支撑油气、煤炭、矿石等亿吨级大宗散货专业化泊位群能力持续增强;提升航道锚地能力,布局“两干、三纵、四横”航道体系。北部湾港将落实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门户港定位和支撑沿海重大临港产业基地建设,布局“一港三域五核五区多港点”总体格局,深化平陆运河海河联运功能布置。
当前,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是我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提升物流效率的重要举措。
2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方案》,本次调整后,国家物流枢纽总数量达到229个,其中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37个,包含此次新增的锦州、泰州、济宁、周口、荆州、梧州、宜宾等7个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王国文认为,无论什么类型的国家物流枢纽,都是一个综合枢纽,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实际上就是连接陆海,目前亟待强化的是海铁联运的连接度,一是铁路和港口操作上的连接度,让铁路不仅进入港口的后方,还能进入港口装卸的前方,减少多次装卸、多次收费、多次中转,二是数据上的连接度,进一步减少铁路、港口等不同主体之间的数据壁垒,提高信息流转效率和单证结算效率。
在李德纮看来,优化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还需重点解决多式联运当前存在的堵点,包括基础设施衔接不畅、运输组织与协同效率低等问题,“内河航道与港口的衔接不够紧密,部分内河航道的通航能力不足,限制了江海联运的发展。”
此外,江海联运和海铁联运涉及多个运输环节和管理部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滞后导致信息传递不及时、不准确,影响运输效率。船公司、港口、铁路、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孤岛现象严重,难以实现全程可视化跟踪。
中小型产业港与地方发展的博弈
在这一轮港口规划公布中,区域港口协同发展成为一个重点。
例如,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进一步突出服务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要求,构建“一港两核二十区”总体格局,强化区域港口协同,布局江海河高效联运,支撑长三角共建辐射全球的航运枢纽。
辽宁提出了打造世界级港口群的总体目标要求,明确指出到2035年,辽宁沿海港口形成层次分明、保障有力、功能协调、便捷可靠、服务高效的沿海港口布局,基本建成以国际枢纽港和主要港口为重点、其他港口共同发展的分工合理、一体协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辽宁沿海港口群。加强与津冀沿海、山东沿海港口群的协同合作,共同打造世界级港口群。
大连港将以“两岛三湾”为重点,提升服务东北内陆腹地的能力,加快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
“各地公布的港口规划注重推动世界级港口群的布局优化和功能完善,强化港口之间的协同作用,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发展格局。”李德纮说。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目前,长三角港口群已经基本形成“一体两翼多联”的发展格局,即以上海港为主体,江苏、浙江港口为两翼,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和南京长江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联动发展。
事实上,不同区域港口整合路径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把握区域化特征,打造有代表性的港口群整合范例是一个可行性较强的方向。
例如,江苏把推动港口资源整合的行政主体上升至省级政府,传统的“一城一港”调整为“一省一港”;浙江由政府主导“五港合一”,完成浙江港口群整合;山东以单个港口为支点“逐一并购”省内其他港口,实现山东港口群整合。
在港口整合过程中,中小型港口如何在大型港口主导下实现差异化发展,同时避免功能同质化?
在王国文看来,港口资源整合的初衷不是形成地方垄断格局,一些没有并入港口群的中小型港口生存问题需要引起重视。目前有两种路径,一是中小型港口和大港之间形成喂给港关系,例如粤港澳大湾区的组合港,二是服务地方产业形成产业港。
不过,王国文也提到,当前产业港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此前中小港口主要运输建材、砂石、粮食等货物,现在地方发展经济强调高科技产业,但这些产业的货量有限,难以支撑港口发展,就出现了港口发展规模提升诉求和地方追求产业高端化目标的矛盾。未来可以考虑双方的平衡,形成联动关系,例如当传统产业转型时,港口从运输建材转为装配式建筑,继续用好岸线资源。
在李德纮看来,中小型港口发展关键在于找准定位,找准港口的服务对象、明确港口的功能定位、能力边界。中小型港口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因地制宜地做好港口能力建设,不能盲目追加“高精尖”。除了直接腹地,中小型港口还可以通过多式联运等方式拓展间接腹地。例如,与内陆铁路、公路运输企业合作,将货源范围扩大到更广泛的区域,提升港口的货源稳定性。
“中小型港口不必追求成为干线港,而是可以充分发挥喂给港的功能,为大型干线港提供中转、补给等服务。中小型港口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企业经营财务安全问题。在规划泊位建设时,应根据实际需求和财务能力,合理规划,避免过度投资。”李德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