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十五运大家谈|刘继承:借十五运深化“城市合伙人”,建议打造“赛事合伙人”)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谭砚文 广州报道
2025年,粤港澳进入“全运时间”。
2月20日,广州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2025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拓展赛事溢出效应,实现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彰显一座城、幸福一座城。
2025年广州市两会期间,民进广州市委会提交了《以赛兴城,打造“体育+”活力城市》的集体提案,建议借第十五届全运会赛事东风,加快推进体育强市和国际赛事中心建设,创办自主IP赛事,构建由国际顶级大赛、高水平职业赛事、特色自主品牌赛事构成的多层次体育赛事体系。同时,要深化体育产业“城市合伙人”制度,针对赛事体系提出打造“赛事合伙人”模式。
日前,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了广州市政协委员、民进广州市委会委员、北京大成(广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继承,他认为,十五运会将产生多方面的溢出效应,赛事带来的巨大人流、商流不仅能刺激消费,还将吸引大量投资,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体育产业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注入活力。
“十五运会的举办也将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构建特色体育赛事体系。”刘继承认为,这不仅有助于打造独特的城市体育名片,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辨识度,也将推动体育产业的创新发展,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体育产业集群。
图说:广州市政协委员、民进广州市委会委员、北京大成(广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刘继承,受访者供图
南方财经: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激发体育赛事的溢出效应。你认为,对于城市发展而言,十五运会将产生哪些溢出效应?
刘继承:我认为,十五运会产生的溢出效应是多方面的。在经济层面,赛事带来的巨大人流、商流不仅能刺激当地的消费,拉动餐饮、住宿、交通等行业的发展,还将吸引大量投资,为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体育产业及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注入资金。
在文化方面,全运会汇聚了全国各地的运动员、观众以及媒体,是展示城市文化特色和地域风情的绝佳平台,有助于提升城市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在城市形象塑造上,成功举办赛事彰显了城市的综合实力和管理水平,吸引更多人才和企业关注,为城市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南方财经:在你看来,十五运会的办赛城市如何把握赛事机遇,通过带动“赛事流量”转化为城市发展的增量,提升城市形象和软实力?
刘继承:办赛城市可以从多个维度把握赛事机遇。
在硬件设施上,完善城市交通网络,提升公共交通的便捷性和服务质量,优化场馆周边的配套设施,如商业综合体、休闲广场等,方便观众和游客在赛事之余进行消费和休闲活动。
在软件服务方面,除了城市志愿者服务,还可以加强旅游服务培训,提升导游、酒店服务人员等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旅游体验。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观众和游客的行为偏好,精准推送城市的文化、旅游和商业信息,促进消费转化。
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民俗展览、文艺演出等,让游客深入了解城市文化,提升城市的文化魅力和软实力。
南方财经:广州、深圳都提出建设国际赛事中心、国际著名体育城市。你认为,目前建设体育城市方面有哪些不足?十五运会的举办将为广、深,以及大湾区的其他城市建设体育名城带来哪些机遇?
刘继承:目前建设体育城市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体育基础设施分布不均衡、赛事运营的专业人才短缺、体育产业的产业链尚不完善、上下游企业协同合作不够紧密等。在此节点,十五运会的举办有助于提升城市知名度、吸引体育资源聚集、推动体育产业发展,将为大湾区建设体育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从长期来看,应借助十五运会办赛契机,构建具有城市特色的赛事引进和培育机制。首先,要深入调研城市特色、体育文化传统以及市民的体育需求,引进符合城市定位和市民兴趣的国际赛事。其次,要设立专项赛事发展基金,对引进和培育赛事给予资金支持。此外,还要建立本土赛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高校合作、专业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批懂体育、懂市场、懂运营的专业人才。
南方财经:全运会结束后,如何避免场馆和设施陷入“后赛事低谷”?
刘继承:我认为,应从长远考虑,将十五运会场馆转化为常态化体育或文旅消费场景。
如利用场馆开展多样化的体育培训课程,或举办各类文艺演出、演唱会等大型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场馆的空间和设施;同时,还可以开发体育旅游项目,如场馆参观、体育体验营等,将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等。
在策划活动的基础上,也应该利用互联网平台让活动信息更好触达用户,如建立场馆预订和活动发布系统,方便市民了解场馆信息和参与活动。
南方财经:在你看来,城市培育自主IP赛事和本土品牌有何意义?在该方面,大湾区城市应如何构建赛事体系?
刘继承:城市构建赛事体系、培育自主IP赛事和本土品牌,有助于打造独特的城市体育名片,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和辨识度。在产业方面,赛事体系还有助于推动体育产业的创新发展,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体育产业集群。
大湾区地理位置优越,有丰富的体育资源,在构建自主赛事体系方面有显著优势。我认为,相关部门可以挖掘本地的文化特色和体育传统,将其融入赛事中,形成独特的赛事文化。同时,还应建立赛事品牌的评估和管理体系,不断优化赛事品质和服务,提升品牌的价值和影响力。此外,应加大赛事的宣传推广力度,利用新媒体、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提高赛事的曝光度。
南方财经:提案中提到,深化体育产业“城市合伙人”制度,提升赛事活动运营水平。具体来看,“城市合伙人”计划将为城市和企业带来哪些机遇?
刘继承:从城市侧,“城市合伙人”计划可以整合资金、人力、场地等多方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不仅在短期内有助于提升办赛的效率和质量,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机制,为城市带来更大的发展动力和空间。
在我市提出“城市合伙人”的基础上,民进广州市委会针对赛事体系提出打造“赛事合伙人”模式,对于企业而言,参与“赛事合伙人”计划可以获得品牌曝光机会,提升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还可以通过该平台接触到更多的潜在客户,拓展市场渠道、开展创新合作,与城市共同探索体育产业的新模式、新业态,实现互利共赢。
南方财经:提案中提到,要构建“体育+”新业态新场景,加强体育与医疗、商贸、旅游、非遗等的融合。具体来看,“体育+”新业态将如何助力城市发展?
刘继承:发展“体育+”新业态,不仅创造新的消费场景,满足市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还能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体育产业具有很好的带动效应,可以与旅游、文化、医疗等多产业融合,共同发展。例如,岭南地区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将体育与非遗融合,联动大湾区城市,创办龙舟、花毽、舞狮、南拳等非遗项目比赛,通过体育活动展示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