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公司新闻 - 正文

科技与教育的交汇——商科教育改革思考

来源:经理人杂志 媒体 2025-02-21 17:28:24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科技与教育的交汇——商科教育改革思考)



2024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的会计学专业与北京邮电大学的王牌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打造了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两家高校期望跨界的合作,培养社会急需的同时精通计算机和会计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 文 / 陈德球 来源:《经理人》杂志

当前,人工智能对商科及财经类高校的影响极为显著,因此我们一直在积极探讨和思考如何突破面临的困境。

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过去,我们都经历过一些具有时代意义的重要事件。例如20世纪的家用电器、PC+IT设备,21世纪的手机智能穿戴、智能网联车、人形机器人、太空飞行器等等——这些都是科技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而回溯人类历史,从石器时代、农业革命、青铜时代、铁器时代、文艺复兴,再到工业革命、电力革命、生物技术革命,直至当下,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

那么,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又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呢?

从起步发展期起始,即AI学科的诞生,随后进入推理期,这一时期主要基于规则编写程序。而后,我们又经历了知识期、学习期、衰退期、复兴期,如今,我们正身处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机器学习的发展也经历了起步、发展、成熟和多样化四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技术特点和研究方向。在这一系列的发展阶段中,我们的学者、博士生们都在积极学习相关的知识,如果不能运用机器学习来处理相关任务,就像过去我们读博士时不会进行实践研究一样。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一个机器学习繁荣期,也就是多领域的广泛应用。

人工智能经历了四次发展浪潮。第一次是AI的“大爆炸”时期;第二次是专家系统推动应用,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第三次是深度学习技术发展;第四次是大语言模型的发展。当前,高校老师们都在思考,如何运用大语言模型来赋能我们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

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人工智能的发展为高等教育带来了诸多机遇和挑战。

技术与教育一直是相伴而行,从以往的传统技术时代,历经视听技术、计算机技术到网络技术,如果参照腾讯研究院的报告,现今我们已迈入智能技术的阶段。展望未来,或许我们将见证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深度融合,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高效协同,以及通识教育与个性成长的相互促进。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在初期,主要对低技能从业者造成了冲击,而现今,已经对高端创业者群体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因此,如何促进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的高效协作,实现均衡化发展,如何利用新兴技术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增添价值,以及推动企业的稳健前行,也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议题。

在人工智能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的个性化教育规模逐渐扩大,科研发展正在加速,教育模式正在重塑,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教育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同时,教育教学也得到了支持,目前有许多学校正在经历本科教学评估,其中一个重要的指标便是智慧教室。我们现行的评估流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线上评估,评估专家可以通过特定的软件,远程观察到教室里教师的教学情况,第二阶段则是实地考察,而智慧教室正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来展示和验证我们的教学成果。

在迎来机遇之后,我们应该思考所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首要挑战的是教育公平问题;其次,我们面临着学术诚信的危机,AI技术引发了一系列学术诚信方面的问题;最后,技术与伦理的冲突,人工智能和大模型的应用可能引发一系列伦理问题,如算法偏见、责任归属等。人工智能是建立在大数据基础之上,而大数据则主要依赖于我们以往所提供的数据。那么,这些数据的来源是什么?是否存在主观偏见?此外,还有安全性隐私保护,数据隐私风险以及人才培养目标重塑等挑战。人工智能和大模型也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如果以学习为语境,我们学习的原理是什么?学习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学习?

从产业影响次序来看,生成式AI对教育行业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排在各行各业的前列。而对于企业来说,人工智能发展对企业决策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包括信息获取与处理、决策速度、协同合作和国际化决策等正面影响,以及决策范围进一步扩大,决策的复杂性增加,如何有效进行风险管理,垄断和寡头加剧等负面影响。

企业要应对这一系列挑战,就需要新的组织变革。企业首先要重塑商业模式,并将数字化的信息和数据作为新的关键生产要素。其次要重塑组织关系,从雇佣到合作,提升人力资本的作用地位。同时,企业也要认识到,颠覆性技术正在不断涌现,成果转化正在持续加速。而加速成果转化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商科人才培养。



面向新型人才供需关系的商科教育该怎么做?

在需求端,社会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综合来看,复合型管理人才正存在巨大缺口,同时也缺少商业化和市场化人才。在供给端,我们商科教育该如何来培养?我们要树立人才培养共识:商科应培养科商合一型人才,这也是时代背景下的商学院价值。商科把技术转化成需求,通过市场直接作用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同时,反哺技术的发展,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循环向前。

商科教育的革新策略与发展展望

以财经类高校为例,正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第一,工商管理类专业学位需求正在下降。

第二,学生从企业流入高校意愿逐渐减弱。

第三,线上学习、积蓄式学习渐成风尚,类管理或者商业教育课程正在兴起。

第四,教学内容更多扩展至地域政治、历史文化、新兴科技、数字革命与AI领域。

第五,传统MBA/EMBA课程知识不能覆盖科创企业面临的“成长的烦恼”。

第六,理工背景的综合类院校建设特色MBA项目,积累后发优势。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的交叉学科,有着天然的优势。

所以,MBA教育的改革刻不容缓,我们要深刻认识教育变革的重要性,在思想上统一认识,在行动上自觉改革:

第一,我们要用好学校的学科优势,通过加强校际、院际合作和学科交叉融合等方式,配置教育资源、提升教育质量。

要融入人工智能学科教学内容,更新课程内容,设置人工智能与管理交叉学科课程,帮助MBA学生理解人工智能如何赋能管理决策。要优化数据分析学科,强化数据处理能力培养,加强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等数据分析学科内容。同时,还要提升信息系统学科占比。

第二,我们要紧靠产业和领域特色

明确自身优势,深入垂直行业和优势领域纵深发展,打造差异化特色。例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就是“财经”“出海”。

我们要思考未来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为此,我们要重塑教育目标和课程体系,以开放式创新为导向,培养学生的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要利用AI技术提升教学效果。AI时代,人才或许是雪花型的,但MBA更应该是钻石型的。所以,商科教育能不能培养雪花型或者钻石型的人才?如果不能,商科教育在什么地方有所欠缺?应怎样借助外力尽量补充?

我们要重塑教育目标和课程体系。我们要对接需求重设教育目标,优化课程培养多种能力。要纳入AI素养和数字素养,教育部专门提及了“AI+”的概念,所有的高等学校可能都要开设通识课程。同时,我们还要提升应对商业实践的挑战的能力。

我们要以开放式创新为导向。

第一,要依托校外导师、校友企业,搭建高质量培养开放式创新平台;

第二,要打通校内资源内容共享库,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目前已经建设了创新工程实验室、智慧商务实验室、国家安全实验室,这是商科教育未来的新空间、新增长点;

第三,要以案例为抓手,加强校企合作成果转化。第四,要建立高校联盟,打破学科、校园、地域壁垒。

2024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的会计学专业与北京邮电大学的王牌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打造了联合学士学位培养项目,希望通过跨界的合作,培养社会急需的同时精通计算机和会计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我们要利用AI技术提升教学效果。突破教学限制带来变化,提供教学能力反馈,改变教学场景问题。



财经类院校MBA项目如何突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进行了深入思考:

第一,要坚持国际化特色,融入国际主流管理教育趋势,这也是贸大的国际化特色;

第二,要发挥强势学科的核心优势,通过国际视野+理论支撑+产业融合,赋能新财经,解决技术商业化的问题;

第三,要拥抱科技和人工智能革命,加强AI素养或科技素养培养,升级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第四,要聚焦新时代企业管理问题,创新“中国式”管理理论;

第五,要定位人才素质,培养适应未来的科商型人才。

* 作者陈德球教授,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全国工商管理专业(MBA)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本文根据作者在《经理人》和MBAChina共同举办的“2024年度中国商 学院发展论坛暨教育盛典”演讲内容整理并编订,未经本人确认。

fund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相关股票: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机器人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