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信达生物奔跑200亿 俞德超进阶路上的是与非)
《投资者网》蔡俊
信达生物(01801.HK,下称“公司”)朝着200亿目标,又迈出一步。
近期,公司披露2024年产品收入。此前,公司喊出200亿产品收入目标,一时备受市场关注。
创新药从风口步入寒冬,公司见证行业的起起伏伏,其发展与壮大在选择与努力间寻找一个平衡。
大水大鱼的创新药
上世纪90年代,远在美国的俞德超遇到一个改变人生的事件:其家人患病赴美医疗,在服用一款创新药后逐渐康复。期间,他的认知触及多个维度:国外新药的先进、价格高昂,以及国内创新药的匮乏。
自此,俞德超埋下一个想法,即让国人用上高质量且负担得起的创新药。2006年前后,其回国加入康弘药业出任总经理,主导开发抗癌药康柏西普。2013年,该药获批上市,如今年销售额约20亿元。
但俞德超的志向不止于此,康柏西普获批前,其投身苏州创办信达生物,并把目光聚焦于PD-1药品。该类产品起源于大洋彼岸,因广谱性被冠以“神药”。2017年,百时美施贵宝和默沙东的同类药品在全球分别斩获370亿元和250亿元的销售额。
拥有全球视野的俞德超深知行业动向,转投PD-1药品研发也很快迎来丰收。2018年,公司挂牌港交所,同类药品在此前后获批上市,一时间众多资本涌入。IPO配售时,红杉资本、惠理基金、Prime Capital等机构作为基石投资者认购股份。
资本的热钱不是空穴来风,因为同年进口PD-1药品在国内大卖。机构追愈捧创新药,后者的估值也愈狂热。公司的迅速壮大,有资本推动的恰逢其时,也有研发团队的专业高效,更有踩准风口的时代红利。
2020年,公司迎来第二个关键之年,同期三款药品获批上市。短期内的管线极大扩充,得益于其整体开发以Fast follow战略为主,方式包括外部引进、合作开发、内部研发等。截至今年1月,公司超10款药品获批上市。
在创新药的大水中,信达生物铁下心要做一条大鱼。2022年,公司喊出“未来五年达到200亿元产品收入”;同期,公司产品收入超41亿元。按此计算,2027年或将是公司的第三个关键之年。
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要完成200亿目标,信达生物在产品收入增速上卯足劲。
2024年,公司总产品收入超82亿元,同比增长超40%。其中,第四季度超20亿元,同比增长超25%。公告中,公司指出快速增长得益于PD-1药品达伯舒的强劲增速,以及丰富的新产品组合贡献新驱动力。
若保持此增速,200亿元产品收入的目标并非遥不可及。
其中,达伯舒将长期挑起大梁。早前,公司与礼来制药达成协议,共同在开发和商业化该产品。2022年,达伯舒销售额2.94亿美元(约19.77亿元),同比下降 29.7%。除了大环境因素,市面上不断涌入新玩家,同类获批产品超10款,价格战日趋白热化。“三个和尚没水喝”的论断,一时流行。
但终究,市场还是低估了创新药的庞大潜力。与其说达伯舒的商业反转是公司销售拓展发力,不如说是一次研发转化后的红利。
2023年,百济神州、复宏汉霖的同类产品销售额分别超30亿元、10亿元,后者于2022年才获批上市。大卖的门道很直接,两款药品对应治疗的胃癌、肺癌有庞大患者基数,足以支撑“各个有钱赚”。同期,达伯舒的NSCLC适应症获批,也搭上了肺癌治疗的成长快车道。
创新药的赛道里,可能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一个广度够宽的产品、一个深度够大的适应症,可以造就多个大单品。当年俞德超从康弘药业的康柏西普转战PD-1药品,不失为一次人生的关键选择。毕竟,2024年上半年达伯舒、康柏西普的销售额分别为17.28亿元、11.73亿元。
下一把,信达生物和俞德超的重点选择或放在抗PCSK9单抗、玛仕度肽。前者获批上市并纳入新版国家医保目录,主要功能为降脂,同类竞品厂家赛诺菲和安进,对标辉瑞的降脂药阿托伐他汀。公司的优势,在于给药周期更长。
玛仕度肽则是一款双受体激动剂,适应症有减重和2型糖尿病,市场预期在今年内获批上市。该产品对标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礼来的替尔泊肽。减肥药市场的此时此刻,恰如PD-1的彼时彼刻。
个人是与非
带领信达生物向前之际,俞德超的个人财富也在膨胀。上市后,公司市值一度超千亿港元,目前回落超600亿港元。起起伏伏间,个人的一举一动都饱受关注。
2024年10月,公司宣布Lostrancos有条件同意以2050万美元认购Fortvita新发Pre-A系列优先股。Fortvita为公司全资子公司,主要资产是海外创新药,其IBI363药品在美国获得相关资质。收购方Lostrancos由俞德超直接管理并担任唯一董事。
巧合的是,公告前俞德超减持信达生物的部分股份,总金额约1.52亿港元。交易争议在于估值和是否利益输送。市场普遍认为,Fortvita的评估未考虑未来发展预期的溢价,俞德超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又不够透明。种种压力下,公司宣布终止该笔交易。
而近年来创新药的寒风,终究也会吹向行业每家企业,PD-1的大卖也无法抵御寒风凛冽。
2023年,公司前质量部门员工爆料内部裁员。之后,公司回应,“没有进行过裁员,为了提高生产力、提高人效,对低绩效人员和岗位进行优化,这也是大多数企业在做的对企业正向发展的调整”。2021年到2023年,公司总人数分别为5568人、5294人、4872人。
这里面,公司的销售团队人数不断增加,商业化人员近3000人,占总人数接近60%。或许,200亿目标压顶之下,渠道的拓展更为关键。(思维财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