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庆基地投产背后,绿源的三重增长支撑)
前两天的民营企业座谈会,除了支持民营,还透露出了一个重要信号,就是推动科技发展,其中新能源仍是国家重点支持方向,有比亚迪、正泰集团以及宁德时代出席。
除了这些聚光灯下的巨头,有没有一些值得关注的小公司呢?恰好近期关注到了一家港股的小市值新能源公司——绿源集团控股。绿源这家公司或许大家关注不多,但绿源这个品牌应该都听过,没错,就是做电动两轮车(包括电动自行车、电轻摩、电摩托)的那个绿源。从发展史来看,绿源成立于1997年,比雅迪(成立于2001年)、爱玛(成立于1999年)还要早,是我国第一批做电动两轮车的企业。
但从当前的规模及行业格局来看,绿源算是起了个大早却赶了个晚集,2023年,绿源销量276万辆、营收50.8亿、净利润1.5亿,处于行业第二梯队。不过,从近几年的业绩增速来看,绿源还算不错,2020-2023年,绿源的营收和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分别为28.82%和53.46%,相较雅迪(35.54%/40.25%)、爱玛(17.69%/46.44%)、新日(-6.78%/-4.8%),净利润增速全面跑赢。
绿源还能否保持这样的增长?笔者认为,仍有三重支撑。
支撑一:需求端仍有增量
这一方面来自于以旧换新政策带动的国内替换需求。去年以来,为刺激消费复苏、推动宏观经济企稳,我国大力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这其中,电动自行车亦是重要一环,2024年8月,商务部等五部门正式发布《推动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实施方案》,随后,各地方纷纷出台补贴细则,给予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10-20%最高500元的补贴。
从需求端来看,我国国内电动自行车的需求主要来源于替换需求。以旧换新政策的发布,无疑有助于这些需求加速释放。官方数据显示,自政策发布以来,2024年我国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量已超过138万辆,为行业带来了37.4亿元的销售额。
展望今年,刺激消费无疑仍是政策的主基调,年初,商务部等5部门已正式发布关于做好2025年度电动自行车以旧换新工作的通知,近日,国常会更是指出,要把提振消费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这无疑有望继续为行业带来百万级以上的销量增长。
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出海空间的打开。新兴市场,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由于人口密集且人均收入较低,摩托车是刚需产品。券商数据显示,目前东南亚地区摩托车保有量在2.5亿辆左右,年销量近1500万辆。不仅需求庞大,电动化渗透率也还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国家都在5%以下。
与摩托车相比,电动车在购买及使用成本方面有巨大优势,且近年来,东南亚各国纷纷推出了禁摩令、油改电补贴等相关政策来推动电动化普及。在这样的背景下,东南亚地区的电动两轮车市场无疑具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正因此,近年来,我国头部电动两轮车企纷纷加大了出海布局力度。展望未来,这有望为行业带来千万级的增量想象空间。
支撑二:供给端趋于集中
在我国电动自行车行业的发展中,政策面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这不仅体现在以旧换新等对行业需求端的拉动,更体现在新国标及白名单等对行业供给端的重塑。
新国标,即新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自行车安全技术规范》,已于去年底正式发布,并将于今年9月正式实施。
与2019年开始实施的旧版本相比,新国标一方面在产品端进行了多方面的改进,如放宽了铅蓄电池整车重量的限制等。另一方面,则在生产端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要求企业具有与产能相匹配的关键部件生产能力,要求企业建立从关键件采购、生产过程控制至出厂检验的质量保证能力等。
白名单,即《电动自行车行业规范条件》和《电动自行车行业规范公告管理办法》,已于去年4月底正式发布实施。
白名单虽非强制性要求,却是强大的品牌背书。其从七大方面对企业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如装备方面,要求企业焊接自动化率达到70%以上、电动或气动装配工具达到流水线上产品工艺设计总工位的70%等,产品方面,要求企业每年自主开发车型不少于 10 款、研发费用率不低于 2%等。只有各方面均达标的企业才能入选。
工信部去年8月发布的名单显示,第一批入围白名单的只有雅迪、爱玛、台铃和绿源等4家企业的6个工厂,即便算上后来发布的第二批,目前入围的也仅有13家企业的31个工厂。
可以说,新国标和白名单就像两把标尺,不仅从生产端精准的丈量着电动自行车企业,通过标准的提升和门槛的抬高,进一步淘汰尾部企业,也从消费端深刻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促使行业份额向头部优秀品牌进一步集中。
支撑三:企业端革新升级
行业需求的增长和集中度的提升,利好的无疑都是头部企业。纵观几家头部车企,谁能吃到更大的红利呢?从过去几年的情况来看,除了新日有些掉队,雅迪、爱玛、绿源的增长情况都还可以。
进一步对比三家增长的企业,从内生驱动力来看:雅迪的优势在于上市较早,并最早开启了跑马圈地,因此目前无论是生产工厂数量还是销售网点数量,雅迪都是最多的;爱玛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在于深度绑定了周杰伦,借此俘获了大量粉丝;绿源则以技术领先和品质过硬著称,经过多年深耕,已构建起了业内领先的技术矩阵,尤其是其独创的数字化电池和液冷电机,有效解决了用户在低温条件下的使用痛点,大大提升了车辆的耐用性,是业内公认的技术金字塔和创新风向标,也是行业唯一敢于给出10年质保承诺的企业。在当下消费更加理性,消费者更加注重质价比和性价比的大趋势下,绿源的技术优势会愈发产生更大的吸引力。
不止技术持续革新,随着重庆生产基地近日正式投产,在产能智造方面绿源今年也迎来了重大升级。重庆基地将为绿源带来三重助力:一是产能跃升,将在浙江金华、广西贵港和山东临沂等三大基地的基础上,增加第四大智造基地和200万辆产能;二是区域赋能,重庆基地不仅能直接服务于西南市场,还能借助重庆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优势,形成辐射中亚和东南亚等“一带一路”国家的格局,助绿源加速出海;三是智造升级,重庆基地以智能化高标准打造,以此为起点,有助于绿源进一步升级制造体系。产能智造上的保障,无疑有助于绿源更好地把握行业当下新一轮的发展机遇。
总体来说,在以旧换新及出海推动行业需求增长、新国标及白名单促进行业份额向头部企业集中以及自身持续革新升级这三重支撑的作用下,今年绿源有望继续实现领先于行业的确定性增长,考虑到其估值当前仍还处于偏低位置,动态PE仅为16倍,未来若能入选港股通,显然是一个值得一看的标的。
$绿源集团控股(02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