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力推广无人机“种地”,浙江勾勒“农业+低空经济”新蓝图)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柳宁馨 实习生王梓欣 杭州报道
浙江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先从农村突破?
试想这样一些场景:新农人们远程操作,让无人机穿梭在大片梨园中授粉;新鲜杨梅在果园被摘下,由无人机快速运送至山间民宿;游客乘坐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穿过农田、山谷、海岛,上演乡村环游记……
目前,浙江农业农村领域3年低空经济发展蓝图已定。《浙江省农业农村领域低空经济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正式印发,明确从打造应用场景、强化支撑保障等方面发展低空经济。
整体来看,浙江重点提出了农业农村领域六大低空经济场景,分别是生产作业、监测、服务、运输、治理、农文旅消费。
在生产作业场景上,浙江将推动无人机“宜飞则飞、应飞尽飞”,例如,在梨、香榧等特色作物上,浙江鼓励用无人机授粉和绿肥作物等播种。在物流场景上,浙江将大力发展杨梅、山地蔬菜、水产等短保鲜期、高附加值生鲜农产品“产地直达餐桌”低空运输服务。
浙江计划到2027年,全省农业农村领域低空经济发展新基建、新应用、新格局基本形成,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农用无人机配置全覆盖,全省农用无人机保有量1万台以上,农用无人机作业面积6500万亩次以上,建设农业生产“低空+地面”一体智能监测点100个,无人机乡村巡查巡检村域覆盖率30%以上。
农业农村领域是浙江低空经济最早应用领域之一,植保飞防、田间管理等应用场景较为成熟。
尽管浙江有“鱼米之乡”的美誉,但浙江并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省。浙江地貌结构为“七山一水二分田”,山地和丘陵占比较大,平原和盆地较少。浙江农业的多样性和创新性在全国排在前列,拥有青田的稻鱼共生系统、湖州的桑基鱼塘系统等5项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居全国第一。
浙江的自然禀赋提供了山、海、江、湖等丰富资源,为低空载人、低空物流等场景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天然条件。
如今,浙江农业又要在低空经济上继续创新,有哪些重点?
《行动方案》提出,到2027年,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农用无人机配置全覆盖,全省农用无人机保有量1万台以上,农用无人机作业面积6500万亩次以上。
新兴场景打造方面,浙江将针对农业低空监测、低空服务、低空运输和农村低空治理、低空农文旅消费等方面,给出一系列创新举措。
例如,发展农作物种植规模、长势、病虫害、灾情等飞行智能监测,扩大无人机在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整治巡查、种粮补贴核实、水产养殖滩涂规划、农业保险快速查勘定损等场景应用,发展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观光、热气球环游、滑翔伞运动等低空农文旅活动等。
随着“一机多用”、智能自动等技术不断完善,使用成本、门槛不断降低,无人机使用正从以飞防组织为主,转向农业大户自持并重,进一步加大了推广应用潜力。除了常见的无人机在播种、施肥等方面的应用,立足低空领域,浙江省各地在农业低空经济实践中“起飞”迅速。
在浙南山区,专业飞防植保服务队已组建,为山区农户提供“播种、打药、施肥、授粉、吊运”等点单式服务。
低空物流主要针对急、快、贵、险(特殊场景)等的市场需求。在浙江桐庐县,低空生鲜快送随着发达的民宿业发展起来。有家庭农场利用无人机运送新鲜水果至山间民宿,耗时从40分钟缩短至3分钟。桐庐当地也依托“三通一达”总部集聚优势,开通乡村物流航线7条,构建起乡村低空物流网络。
在浙江安吉县,当地引入无人机物流,将新鲜采摘的茶叶快速运送到加工厂,解决茶园山区交通不便的问题,运输时间由此前的2小时缩短至20分钟,极大保证了茶叶的新鲜度。
可以预见,低空经济在农业农村拥有巨大发展潜力,无人机也正为乡村破解“谁来种田”的根本之问。
回到低空经济这一产业本身,从农村开始场景落地,商业化前景如何?还是说,城市场景是低空经济最具潜力的增量?
我国民航局在《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中提出“先郊后城、先货后人、先隔离后融合”,亮明低空经济要走的是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之路。
2月18日,在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举办的“谋划低空经济城市场景,推动商业化项目落地”的研讨会上,多位专家探讨当前低空经济场景建设的痛点和难点,提出重视通过技术支撑和管理运营来加强低空经济场景建设,除了城市场景,还需要关注山区、海岛等其他场景。
此前,杭州已经入选中央空管委开展eVTOL的六大试点城市,未来将在物流配送、餐饮服务、医疗救护、应急抢险、低空文旅等领域开展场景应用,相关的试点经验也将进一步推广到浙江的山区、海岛县。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宏观经济研究所改革和发展研究室主任、高级工程师吴骏毅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物流企业在浙江布局低空经济物流配送,但目前反馈杭州的低空经济基础设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低空物流无人机的运营成本比较高,这些物流企业还在贴钱做低空配送业务,同城配送价格在12元一单,跨城配送价格在30~40元一单,“随着航线网络完善、配送规模提升、技术迭代带来无人机成本下降后,未来盈利有很大希望,因此,低空物流是值得期待的。”
当前,在黄山、长城等客流量较大的景区场景中,无人机配送外卖成为一个快捷又高效的物流模式。
吴骏毅提到,浙江这两年一直在考虑拿出一些商业化的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但从目前看,做增量场景还需要长期投入,也需要有一些存量结构的优化,帮助企业降本增效。例如,浙江省属国企将考虑在铁矿石堆场运用了无人机协助巡检,特别是当铁矿石堆存规模从百万吨量级提升到千万吨、亿吨量级时,无人机的运用可以大大降低人工成本,帮助企业降本增效,这是潜力很大的应用场景。
此次《行动方案》还提出,以县域为单位开展“低空+农业”场景打造和创新融合,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农村领域低空经济试验地,支持基础条件较好的涉农县积极争取省级低空经济试点。
不过,浙江发展低空经济,还缺龙头企业,也缺专业人才。仅从农业农村领域看,浙江无人机飞手仍然有较大人才空缺。
浙江低空经济制造业仍缺少在产业链中有话语权的龙头企业,高价值环节的影响力也不足,大多数仍为零部件、材料相关的企业。同时,浙江省内低空经济企业集聚效应不强,配套的上下游资源不足,相关制造业产业链有一定的环节缺失。
21世纪经济报道此前走访杭州市余杭区“中国飞谷”部分低空经济企业了解到,多数入驻的企业为下游的应用和运营公司,飞行器制造相关的企业还远远不足,这也是当地期望招引企业的方向——让更多低空经济制造业企业聚集起来。
《行动方案》还提出,浙江省将加快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低空经济市场主体,鼓励各地招引省外优质资源来浙投资,打造本土“链主”企业,同时开展飞防等社会化服务,提升农用无人机作业数据管理能力,加强低空经济科技研发,强化低空经济人才培养。
浙江还将支持企业与省内高职院校联合开展农业农村领域低空经济人才培训,计划到2027年,全省累计培训无人机飞手50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