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专访纽约梅隆银行中国区总裁许晟:通过三方抵押品管理平台建设,提升国债海外流动性和吸引力)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吴霜,实习生高冰洁 上海报道
在金融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有一类金融服务公司不为公众所知但却在海内外系统、资金互联互通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不是一家典型的商业银行,”纽约梅隆银行中国区总裁许晟告诉记者。
他详细阐释道,“纽约梅隆银行更像金融基础设施的一种延伸。过去两年来,我们的战略越来越清晰,把自己定位成连接中国和海外资本市场的桥梁,就是要帮助中国的投资者、上市公司到海外发展,同时也协助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坚持走差异化竞争的路线”。
近期,许晟分享了他观察到的海内外机构的资金动向,同时也对金融开放的成果和未来方向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21世纪:近两年海外市场对中国的投资有哪些特点?
许晟:2022年和2023年,境外投资者投资中国的股票和债券的速度跟2018年后的三年相比有所放缓。不过2024年之后,又慢慢开始回升。
具体来看,债市和股市表现也有所不同。债市回升得较快,不管是通过债券通渠道,还是直接投资,流入国内债市的资金明显增多。全球的投资者认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债券市场的地位,也看好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策略。
股市情况不太一样,部分投资者对中国经济有一定担忧,尤其是房地产市场, 2024年四季度前后,国内相继出台提振政策,市场有所稳定。相对而言,股市受信心影响比较大,想要进入牛市,估计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第二个显著特点是投资者的构成也和2018年后的两三年不太一样。中东、拉美,以及其他亚洲新兴市场的投资者对中国市场更感兴趣。投资者类型方面,各种类型的投资机构都有参与,主要是为了做资产配置。
21世纪: 2024年是国内债券的牛市,长债收益相当可观。但近期国内债市出现波动,市场预期2025年债市收益可能波动下降。那您怎么看未来国内债券市场对海外资金的吸引力?
许晟:我们在国内的业务不涉及投资,无法给出投资策略方面的建议,但我们依托集团iFlow数据工具可以观测到整体资金流动的变化。2024年我们托管基金在52万亿美元量级,大概是全球可投资资产的20%。
从整家银行投后数据来看市场整体趋势,海外资金对中国债市感兴趣,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持续深入,诸多配套措施和法律法规相继出台,比如衍生品市场的开放、中国人民银行在香港推行的人民币国债回购,都让国外投资者感觉进入中国市场的便利性在不断提升。
第二,金融机构不断拓展业务模式,发挥桥梁作用。以纽约梅隆银行为例,我们和不少中资头部银行合作,比如,通过三方抵押品平台,探索将合格境外投资者持有的银行间人民币债券在CIBM直投市场当作回购的抵押品的可能性。我认为,这对推动人民币债券成为高质量流动性资产非常关键。央行行长潘功胜就曾指出,希望人民币债券最终能成为高质量流动资产(HQLA)。在实现过程中,我们非常积极参与类似的探索。
21世纪:三方抵押平台的概念、作用是什么?
许晟:投资者不管是持有股票还是债券,当他们有流动性需求、但又不想出售手中的资产时,可以把这些资产抵押出去作为担保品来获得流动性去进行其他金融交易。传统的抵押品管理流程是由金融交易双方自己完成的。后来市场上出现了三方抵押品管理方案,由专业的机构为金融交易双方提供服务、优化流程、降低风险。 纽约梅隆银行是全球最大的三方抵押品管理平台。一方面,它简化了以回购为主的金融交易双方的运营操作成本,相当于把抵押品管理委托给银行;另一方面,平台上参与者众多,做融出方的人若使用三方抵押品管理平台,就能更方便的触达需要借钱的融入方;反之也是如此。虽然我们不做撮合,但客观上为回购双方提供了便利,增强了底层资产的流动性,也会相应提升资产的吸引力。
在海外市场,尤其是美债领域,这种业务模式非常成熟。在中国市场,人民币国债已经广泛应用,但采用的是质押式回购系统。对于境外投资者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CIBM直投中国国债的情况,目前还没有形成类似海外的交易模式,因为在实操和法规方面还存在需要进一步探索的地方,不过这也将是新的发展方向。
21世纪:2024年是互联互通十周年,您认为,未来金融对外开放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地方?
许晟:回顾互联互通这十年,中国一步一个脚印走得非常坚实。从最开始宣布开放,接着推出了银行间债券直投、债券通、沪港通及深港通项目;后来又和全球主要的指数机构合作,把中国的股票和债券纳入全球指数。这几年,顺应市场的发展,相关法规相继出台,比如最近刚刚颁布的《金融机构非集中清算衍生品交易保证金管理办法》。
我们认为,中国在政策层面对于未来资本市场进一步开放准备得非常充分。接下来,监管机构在探索境内基础设施现代化,比如前述抵押品管理这些方面,进一步满足国际投资者的需求。这也是我们未来重点关注的方向,希望能为我们带来更多商业机会。
21世纪:具体业务层面,纽约梅隆银行是怎么定位中国市场的呢?
许晟:我们对中国市场的定位,一直都是致力于成为中国和海外资本市场之间的桥梁。一方面,帮助中国的投资者、上市公司、发行人进入国际资本市场。像中国的企业想到海外上市、投资,我们可以提供相应的服务和支持。另一方面,也协助海外的投资人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在最近一两年,我们进一步加深了与大型中资机构的合作,尤其是和银行的合作,来巩固我们在中国市场的定位。
例如,在资产服务业务线,我们增加了中资银行作为我们在中国的次级托管行,为境外投资者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选择。还在一些中资银行的海外布局中,为他们的托管服务提供支持,互相赋能。这种支持不仅包括托管业务,还延伸到外汇买卖、外汇避险工具,以及融资融券方面服务。这能让他们的产品线更加丰富,更好地服务客户。
其实近年来,大家对全球化的概念理解更清晰了。十年前,全球化可能意味着在全球各地都设立自己的分支机构,拥有全面的本地能力。但近几年,这种观念淡化了很多。现在不管是外资银行,还是中资银行,在全球化策略上更注重根据客户需求进行有选择性的布局。在非核心市场,会综合考虑商业利益和风险,或是侧重自己建立业务能力,或是与当地领先机构合作。这是基于商业和风险的综合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