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来自“工业第一城”的反差感 服务业强区“制造回城”丨数读深圳②)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陈思琦 深圳报道
2月中旬,随着宝安区发布经济运行情况,深圳11区交齐了2024年经济答卷。
从产业视角分析,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工业制造业、服务业,正在深圳这座“工业第一城”互相“补位”。
深圳的制造业强区,在第二产业总量保持领先的同时,第三产业增长提速;服务业强区,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第二产业增速也有不俗表现。
具体来看,2024年深圳各区第二产业增速跑赢全市的有三个区,分别为光明、坪山、深汕特别合作区;第三产业跑赢全市增速的有四个区,分别为福田、宝安、龙岗、龙华。
光明、坪山、深汕均为深圳年轻的新兴工业区域,前者发力生物制造,后两者被比亚迪等链主企业“带飞”,制造业增速亮眼不足为奇。
一个更具“反差感”的现象是,宝安、龙岗、龙华一面跻身2024年“中国工业百强区”前十,一面三产增速领跑,制造业的“服务化”转型成效渐显。
福田、罗湖等老牌服务业强区,近年则相继喊出“都市型科创区”、新兴产业“倍增”等目标。其中,创造了深圳近五成金融业产值的福田区,2024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12.5%,高出全市2.8个百分点。
这种“反差感”的背后,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深圳各区产业的“补强”逻辑。
日前,中国信通院发布了2024年“中国工业百强区”榜单。
前十名中,深圳上榜4区,分别为龙岗区(第1)、宝安区(第4)、南山区(第5)、龙华区(第10)。
对照数据,龙岗、宝安、南山、龙华分列2024年深圳各区第二产业增加值前四,四区合计贡献了深圳近75%的二产增加值。
工业强区的工业经济继续走强,并不让人特别意外。但加上第三产业数据,反差感就会陡然凸显。
2024年,深圳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3%。有4区三产增速高于全市,由高到低分别为宝安(6.0%)、龙华(4.9%)、龙岗(4.7%)、福田(4.7%)。
“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提升品质、技术含量和国际竞争力,这离不开现代服务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比如研发设计、商业贸易、金融咨询等。”著名经济学家、上海交大安泰经管学院特聘教授陆铭曾公开表示,生产要素成本低廉的时代逐渐过去,制造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多源于生产性服务业的赋能。
三大工业强区分列三产增速前三,反映的正是深圳作为全国“工业第一城”的转型升级探索——围绕制造链补齐、补强服务链。
三产增速第一的宝安区2024年初印发了《宝安区关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提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现代物流与供应链、总部经济、生产性金融服务、会展服务等五大发展重点。
近两年,宝安区最受瞩目的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当属腾讯全球总部“企鹅岛”。
今年6月,“企鹅岛”一期拟建成启用,目前腾讯天游、腾讯云科技、腾讯斐泰科技、腾讯文化传媒等“腾讯系”企业已在宝安布局,带动该区数字创意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
日前召开的宝安区七届四次党代会透露,今年将加快发展软件信息业,构建以企鹅岛、腾讯村、VIVO总部大厦为主要基地的“一岛一村一厦”发展格局。同时紧密联动前海,加快发展产业金融,推动宝中片区、大铲湾片区深度融入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
同样以制造业闻名的龙华区,2024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9%,占GDP比重提至47.1%;先进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重、现代服务业占三产比重均超六成。
“数字经济”是龙华区服务业的招牌。早在2020年,龙华区就在深圳全市率先提出打造“数字经济先行区”。目前,该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30%,辖区企业“上云”项目累计超4万个,还培育出广东首家“可持续灯塔工厂”。去年1-11月,全区数字核心企业达1275家,总产出5014亿元。
今年龙华区提出的目标是,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以上,尤其将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至35%。
作为全国“工业百强区”之首,龙岗区今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亦明确“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记者梳理发现,近三年龙岗区二三产增加值比例持续优化调整,三产占GDP的比重已从2022年约31.8%提至2024年的35.8%。
去年1~11月(错月指标),龙岗全区规上营利性服务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40.24亿元,同比增长22.9%。其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37.3%,带动辖区工业“数字蝶变”——全区超2400家规上工业企业中,上百家产值超亿元企业已完成智能化改造,上千家中小企业“上云”。
除了与制造业强挂钩的生产性服务业,对龙岗区而言,去年1~11月文化、体育和娱乐业40.0%的增速更加耐人寻味。
龙岗区拥有超400万常住人口,产业腾飞、“以工作留人”固然重要,“以生活留人”或许效果更佳。
近日,龙岗区发布有意思、有商机、有得住、有品质“四有”行动方案,透露三年内引办高品质文体旅游活动超300场、每年吸引超2000万人次等目标,城区形象有望焕新迭代。
从高耸入云的平安金融中心,到火爆出圈的东门“直播一条街”,当人们谈及福田、罗湖两大传统中心区,“金融强区”“消费大区”是常见标签。
有趣的是,深圳工业强区探路“服务化”转型的同一时间,服务业强区正暗暗“重塑”制造。
2024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有3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跑赢全市,比亚迪“车轮上”的深汕(207.5%)、坪山(15.6%)分列一二,排名第三的竟是以金融业闻名的福田区,达12.5%。
长期以来,福田区二三产大致维持“一九开”,尤其创造了深圳近五成的金融业产值,持牌金融机构占全市近七成。然而,金融市场对外部环境高度敏感,福田区也意识到,巩固金融强区地位的基础上,必须迈入“二次创业”。
虽工业体量不大,但近三年来,福田区二产占GDP比重已见提升,从2022年的9.1%提至2024年的10.2%。
工业企业是否适合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主城区发展?
近年来,纽约、伦敦、旧金山、波士顿等国际化大都市探索出的回答是肯定的,亦即“科创回城”现象。例如,纽约拥有超5万家科创企业,已是仅次于硅谷的全球第二大创业生态系统。
同理,福田区发力的并非劳动力、资源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而是采取“CBD+科创区”模式,发展“都市型科创”。2023年,福田区全社会研发投入136亿元,增长38.3%、居全市第一,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94%。
值得一提的是,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也为福田“科创回城”注入新机。去年6月,AI制药企业晶泰科技(2228.HK)成为港交所“18C”特专科技制度落地一年多来的首只上市新股。以晶泰科技为代表,河套深圳园区已集聚科技企业440余家,实质推进和落地高端科研项目超200个。
目前,福田区智能终端、新能源产业集群已迈入“千亿”级,生物医药、半导体两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产值三年实现倍增。2024年,福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187亿元、增长12.7%,先进制造业产值、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分别增长16.9%、14.2%。
罗湖区同为深圳老牌金融强区,辖区金融总资产超6万亿元,约占全市1/3。与福田区相似,罗湖区2024年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约5.9%,较2023年(5.8%)也有微升,但总体规模仍然较小,二产增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均低于全市水平。
不过,罗湖区并未停止谋变的探索。2024年底,深圳全球招商大会上,罗湖区签约39个项目,数量虽不算显眼,但超六成来自人工智能、低空空天、生命健康等战新领域,南航通航、九章云极、江原创芯等各领域头部企业在列。
日前召开的罗湖区八届三次党代会上,该区一次性发布传统优势产业“攀升计划”、特色产业“登峰计划”、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未来产业“苗圃计划”四大产业计划,尤其将人工智能、生命健康、低空经济等定为主攻赛道,提出力争创新载体数量、战新企业数量、产业增加值增速“两年倍增”,产业营收总规模、GDP占比“三年倍增”。
以单一服务业占主导的核心城市主城区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福田、罗湖或将给出一个新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