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共工财经局关注 | 诺辉健康正处于风暴中心:高管离职、审计存疑)
原标题:共工财经局关注 | 诺辉健康正处于风暴中心:高管离职、审计存疑
诺辉健康正处于风暴中心:高管离职、审计存疑
港股市场正上演一场涉及财务造假的悬疑剧,而诺辉健康(06606.HK)正处于风暴中心。这家曾被誉为“肿瘤早筛第一股”的企业,如今正面临停牌、股价暴跌、高管辞职、审计机构质疑等一系列危机。自2023年8月被CapitalWatch指控财务造假以来,诺辉健康的股价已跌去50%以上,公司运营陷入停滞,至今仍未复牌。与此同时,审计机构德勤的质疑、独立调查的迟缓、高管层的剧烈动荡,都让这场风波雪上加霜。距离18个月的停牌大限仅剩9个月,诺辉健康的未来悬而未决。
财务造假指控:业绩数据真实性成谜
2023年8月,财经媒体CapitalWatch发布了一份重磅报告,指控诺辉健康通过“压货”虚增收入,实际销售额远低于公司对外披露的数据。报告指出,2022年诺辉健康实际销售额仅7695万元,而其披露的财务数据为7.65亿元,相差近10倍!
CapitalWatch的调查发现,诺辉健康利用未售出产品计入应收账款,待过期后转为收入,从而营造虚假繁荣。换言之,公司通过“卖而不出”的手法,制造高增长假象,以吸引投资者和市场关注。
从财报数据来看,这一指控并非毫无依据:2022年,诺辉健康的应收账款暴增336.8%,达到5.84亿元,远远超过营收增速;
2023年上半年,公司应收账款进一步飙升至10.17亿元,同比增长74.14%,而同期收入仅8.23亿元。
如果数据属实,这意味着诺辉健康超过一半的收入并未真正实现,而是建立在夸大销售的基础上。
审计机构德勤“反水”,停牌时间或成致命倒计时
在CapitalWatch发布调查报告后,诺辉健康的管理层最初强烈否认,甚至表示“公司财务数据经得起任何审计”,并引用德勤的审计认证来为自己背书。然而,几个月后,德勤自己也站到了质疑诺辉健康的行列。
2024年3月,德勤拒绝为诺辉健康的财报提供审计认证,并正式向公司发函质疑销售真实性。诺辉健康被迫紧急宣布延迟发布2023年年度业绩,并同时停牌。此举无疑加剧了市场对其财务数据的担忧。
随后,德勤辞任核数师,更换为中汇安达会计师事务所。这一变更,意味着诺辉健康的财务问题远比外界想象的更加复杂和严重。德勤的离场,相当于向市场释放了一个强烈信号:诺辉健康的财务状况存在重大疑点。
按照港交所规定,如果一家上市公司连续停牌18个月,将面临被强制退市的风险。诺辉健康已停牌9个月,时间已过半,若无法在未来9个月内完成审计并复牌,公司或将被摘牌,彻底退出资本市场。
高管“集体出逃”,管理层剧烈震荡
在财务造假风波愈演愈烈的同时,诺辉健康的管理层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震荡。
2024年9月9日,公司首席财务官(CFO)高煜和联席秘书莫明慧双双辞职。这两位高层人员长期负责诺辉健康的财务管理和信息披露,他们的突然离职,让市场对公司财务状况的质疑进一步加深。
2024年12月31日,诺辉健康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主席朱叶青因“个人健康原因”辞任。但市场普遍认为,这更像是一场董事会内部的政治斗争。
在公告中,诺辉健康董事会直言不讳地指出,朱叶青的管理风格与其他董事成员存在“重大分歧”,并且其继续参与公司管理“不符合公司及股东的最佳利益”。随后,董事会决定召开特别股东大会,正式罢免朱叶青的执行董事职务。
作为公司联合创始人,朱叶青的突然离职与被罢免,意味着诺辉健康的管理团队已陷入内部分裂。在公司最需要稳定的时刻,最高管理层的剧烈变动,进一步打击了市场信心。
股价暴跌、基金大幅下调估值,投资者损失惨重
面对接连不断的利空消息,诺辉健康的股价在停牌前已经跌至14.14港元/股,较历史高点暴跌超60%。更令人担忧的是,多家持有诺辉健康股票的投资机构已大幅下调其估值:2024年7月,嘉实基金将诺辉健康的估值调降至6.62港元/股;2024年9月,海富通基金再次下调至6.06港元/股,较停牌前的价格下跌超过50%。
基金的估值调整,意味着机构投资者已经对诺辉健康的未来失去信心。一旦公司无法在18个月停牌大限前完成复牌,投资者的损失将进一步扩大。
诺辉健康曾是中国肿瘤早筛领域的明星企业,市值最高曾达到410亿港元。然而,财务造假的指控、审计机构的质疑、管理层的剧烈动荡,让这家曾经的资本市场宠儿跌入深渊。
距离18个月的停牌大限只剩下9个月,诺辉健康的未来悬而未决。如果公司无法提供合格的财务审计报告,复牌无望,港交所或将直接将其除牌;如果调查结果证实财务造假,诺辉健康甚至可能面临证券欺诈诉讼和监管处罚;即便最终侥幸复牌,公司也需要花费多年时间修复市场信任,重新建立投资者信心。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诺辉健康的财务丑闻已经给整个行业敲响了警钟。在资本市场,高增长的“神话”终究需要经得起审计和事实的检验,而那些试图通过“财技”欺骗市场的企业,终将为自己的短视行为付出惨痛代价。(来源于:华夏健康网专栏创作者《健康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