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恒生科技:沉淀之后,科技十雄再攀世界之巅(03.06))
开年以来,受估值相对较高、流动性外流、中国AI崛起等因素影响,美股在全球市场中的表现不佳,与港股的较好走势形成明显对比。
在美股这一轮上涨中,除天量流动性等要素外,高科技公司是上涨的关键力量。2023年3月OpenAi推出ChatGPT-4,科技界为之倾倒,AI浪潮正式兴起。
受此影响,哪怕彼时美股估值并不算低,美股七巨头带领着纳斯达克指数高歌猛进,颇有些“估值算什么,我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之感。
2025年1月下旬,国产AIDeepSeek R1横空出世,一时间刷屏全球各主流媒体和社交网站。对比ChatGPT的封闭与高费用,高性能、低费用且开源的DeepSeek快速占领市场,人工智能正式进入群雄割据的时代。
在叠加流动性输入、硬科技突破、政策利好引导、企业基本面改善、估值水平较低等一系列因素影响,恒生科技正式开启了大反转之路。
随着港股崛起,华尔街开始把目光看向中国,总结出“中国科技十雄”(Terrific 10)——腾讯、阿里、京东、吉利、比亚迪、小米、网易、百度、美团和中芯国际等不同领域明星科技股。
这些高科技企业既是港股市场的顶梁柱,也是恒生科技ETF(513130)的关键权重。今天港股市场继续高歌猛进,不妨静下心来,让我们一起回顾恒科的编制方式、行业组成、权重分布、估值与风险等一系列问题。
一起看看,这“科技十雄”在恒生科技中扮演了怎么样的角色?
一、恒生科技:中国科技的先锋队长
消费、医药和科技是行业投资的关键选择,科技以其强大的进攻性,广受投资者的关注。恒生科技指数,作为H股关键核心泛行业指数,在科技行业扮演着较为重要的角色。
1、恒生科技编制特点
1)行业与主题特性
虽然名称是“恒生科技指数”,但该指数涉及的行业较为广泛,包含工业、可选消费、医疗保健、金融和咨询科技业,因此可视为“泛行业”或“窄宽基”类指数。
当然,除了行业符合外还得聚焦于:网络、通信、金融科技、云端、电子商贸、数码或智能化领域的企业。
2)创新性筛选
为了强化指数科技属性,指数要求成分股最起码满足三个条件之一:
1、利用科技平台营运(如网络或移动通讯平台)
2、研发发展开支占收入比例 >=5%;
3、年度收入同比增长 >=10%。
2)权重限制与快速纳入
为了降低单一成分股波动,吸纳更多优秀企业,指数限制非外国公司最高权重8%,外国公司单体4%,合计10%。
另外,受部分新科技企业上市规模较大影响,指数使用了快速纳入机制,当新成分股在首日收盘市值位于现有成分股TOP10时,一般在10个交易日内快速纳入,避免指数错过企业高成长周期。
4)样本规模与历史波动
据Wind数据显示,恒生科技指数一共30个成分股,但合计总市值高达14万亿+,最大市值为46398.95亿,样本市值均值4670亿,指数风格属于“大盘成长”风格。
自2020年7月27日成立以来,恒生科技指数正好凑上港股下行周期,其最大回撤高达-74.40%,属于较高波动指数。
有跌就有涨,据Wind数据显示,最近1年指数年化高达73.23%,处于A股、H股前列。即便如此,目前距离2021年高点仍有-47.39%的回撤。
因此,在架构持仓组合时,应当注意攻守平衡,进攻侧提高安全边际,降低持仓的整体波动。
二、恒生科技:中国“科技十雄”的最佳映射
1、指数行业分布
基于上述编制规则,恒生科技挑选了30家规模靠前的企业纳入指数。从指数行业分布看,排名前六的分别为:
1)专业零售:占22.8%,分别为阿里巴巴、京东、美团;
2)资讯科技器材:占16.42%,分别为比亚迪、联想、小米集团;
3)软件服务:占16.18%,分别为腾讯控股、网易、金蝶国际、商汤、金山软件;
4)汽车:占10.79%,分别为理想、小鹏、蔚来;
5)媒体及娱乐:占10.57%,分别为快手、百度、B站、阅文、东方甄选;
6)半导体:10.00%,分别为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ASMPT;
前6大行业合计占比86.80%,科技十雄中的9个企业,均为恒生科技指数成分股,并占据较高权重。
2、十大权重概览
恒生科技采用相对分散的权重结构,目前前十大成分股合计占比70.94%。均为我国科技、互联网、通讯、软件、汽车等领域的佼佼者。
从十大权重股可见,除常见的互联网企业外,恒生科技也纳入了类似小米、中芯国际、理想、海尔智家等高科技企业,其行业分散度相较中概等指数更高。
小米与阿里因为近期涨幅较大,所以超过了8%的比例,当季度调仓日来临,就会平衡仓位至正常水平。
从权重股的估值水平看,整体仍处于正常偏低状态。除去处于成长期的小米、中芯和小鹏,其余样本的市盈率均低于30,部分权重股市盈率低于20倍。
3、指数与权重估值
我们对指数的编制策略、行业分布、十大权重有一个基本了解后,就可以仔细看看当前的恒生科技指数,处于怎么样的估值水平。
科技类指数的波动较大,在制定相应的计划时,不妨提高安全边际,从而让自己能有更高的安全垫,去面对持有过程中的高波动。
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3月5日收盘,恒生科技指数 PE = 24.19倍,全历史百分位27.12%,PB = 3.216倍,全历史百分位 66.08%,PS = 2.25倍,全历史百分位 63.52%,整体处于正常估值状态。
但需要提醒,恒生科技指数成立于2020年7月27日,距今不足5年,指数本身的百分位数据完整度并不高。因此,我们可以参考近似指数的估值。
中国互联网50指数(H30553.csi)成立于2014年,其数据的完整度较高,指数当下PE = 20.58倍,全历史百分位11.34%;PB = 3.271倍,百分位为31.37%;PS = 2.70 倍,百分位为29.42%,处于正常偏低状态。
因此,综合上述数据,目前恒生科技处于正常偏低估值状态的判定,具有一定有效性。我们可以根据自身安全边际要求,选择契合的介入点,做到心中有底。
三、峰回路转:中国科技从“跟跑”到“并跑”
回望历史长河,科技股的爆发往往始于两个“奇点”:技术的质变突破与估值的情绪反转。当下的恒生科技指数,恰恰站在了双周期的交汇点。
如何有效的加入这个浪潮,是全球投资者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资本永不眠,华尔街会关注中国“科技十雄”,不仅是因为DeepSeek的崛起,也是港股之前整体较低的估值,所带来的资本关注。
作为普通投资者,想去真正了解科技行业,其难度可想而知。尤其港股+科技叠加了双重高波动,当如前几年的回撤来临时,很难做到不动如山。
因此,指数化投资仍然是较优选择,通过指数的分散、权重的限制、多行业的并行,以及对行业、主题、创新性等的考量,最终通过一定的周期,稳定的优胜劣汰,能大幅降低黑天鹅的概率。
恒生科技ETF(513130)是我们泛科技类产品的常见选择,目前规模已达223.64亿。在提升安全边际、注重仓位管理的前提下,配置进攻型指数能增加持仓的弹性,提升持仓的综合收益率。
如果是场外的朋友,可以留心相应的场外联接产品(A:015310,C:015311),其合并规模也处于场外较高水准。
本轮AI浪潮,目前仍处于中早期,整体的影响主要集中于芯片半导体、人工智能、机器人以及泛互联网。后续随着AI不断成熟,各行业积极拥抱Ai,“Ai+”将会成为下一个阶段热点,恐怕会诞生我们目前无法预测的新业态。
不同于以往看不透的主题型炒作,这一轮AI浪潮切实的走进了千家万户,未来还有望改变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等各方面的形态,其潜在的影响力可能高于十年前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对投资者而言,这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因为市场只奖励那些相信中国科技、看清时代底色的长期主义者。
四、“61”全市场估值仪表盘
五、“61”指数基金估值表(0342期)
=====================
最近美股下行较快,纳指100指数终于跌破80度,回到了正常区间,不过仍处于正常偏高阶段。
美股科技股的增速确实较强,对比之前同样的估值,指数点位还是上升了不少。61希望未来恒生科技、中概互联的赚钱能力也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未来对纳指100的阈值判定,以及持有体系的搭建需要再次迭代,提升策略的适配性。
=====================
数据整理不易,还望多多点赞、转发支持。
扩展阅读:《指数基金文章目录列表》(新手必看)
$恒生科技ETF(SH513130)$ $中概互联网ETF(SH513050)$ $恒生互联网ETF(SH513330)$
@今日话题 @ETF星推官 @雪球创作者中心 @雪球基金
#雪球ETF星推官# #雪球星计划# #结束调整?港股持续反弹恒科领涨#
风险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请在做出投资决策前,仔细阅读并理解相关基金的法律文件,如《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审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