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波折中挣扎的前海联合基金 破局之钥何在)
《投资者网》太阳
在基金行业的大舞台上,前海联合基金近年来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不过这背后却有着诸多波折起伏。
该机构曾有过规模扩张的高光时刻,却也陷入如今管理规模缩水、产品问题频出的困境,其发展历程犹如一部充满挑战与变数的剧集。
前海联合基金:初登场的“宝能系”基金公司
前海联合基金成立于2015年8月7日,是证监会批准成立的国内第99家基金管理公司,注册资本金为2亿元人民币。从股权结构来看,其背后的主要力量来自“宝能系”。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持股30%,粤商物流持股25%,深圳市深粤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持股25%,凯信恒有限公司持股15.1%,前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持股4.90%。由于钜盛华背后的实际控制人为“宝能系”姚振华,且深粤控股、粤商物流、凯信恒、前海人寿均与宝能系关联密切,前海联合基金也因此被外界视为“宝能系”基金公司。
成立初期,前海联合基金凭借“宝能系”的资源优势,迅速在基金市场崭露头角。借助股东的影响力,公司在资金募集、业务拓展等方面获得了一定支持,管理规模也一度呈现出增长的态势。在2020年年末,公司总规模一度接近500亿元,彼时的前海联合基金在市场中占据着一定的份额,似乎正朝着稳健发展的方向迈进。
产品乱象:业绩波动与高换手率
2024年上半年,前海联合基金旗下多只产品表现“格外出彩”,但这种“出彩”并非源于优异的业绩,而是高佣金规模比和糟糕的收益情况。据Wind数据显示,全市场各类份额合计14475只基金中,前海联合基金有3只基金的佣金规模比排在前十,其中前海联合泳隽混合和前海联合润丰混合更是排在头两名,前海联合先进制造混合也冲进前十。
以前海联合泳隽混合为例,2024年上半年其佣金规模比高达4.8%,换手率高达3413%,亏损高达26.38%。然而,在此之前,该基金一直表现尚可。从自然年度来看,2019-2023年业绩相当漂亮,全部跑赢了沪深300指数,且2024年之前投资方式也并不“奔放”,换手率甚至一度跌至100%以下。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前海联合润丰混合和前海联合先进制造混合身上,这几只基金在没有更换基金经理的前提下,2024年却集体出现业绩大幅下滑、交易成本飙升的现象。
佣金规模比越大,通常意味着基金经理的调仓行为越频繁,相应地,基金持有人可能需要支付的交易成本也就越高。前海联合基金旗下部分产品如此高的换手率,不仅增加了投资者的成本,还可能暗示着投资策略的不稳定。
根据相关机构的研究,交易频繁的投资策略不仅不会有超额收益,反而需要承担更高的交易成本和市场冲击成本,进而侵蚀基金收益。而且,高换手率背后还可能隐藏着一些“潜规则”,这不得不让人对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是否真正把投资者利益放在首位产生质疑。
规模之殇:从百亿到百万的坠落
前海联合泓元纯债基金的规模变化堪称“过山车”。2017年12月成立时,规模高达100.1亿元,成立后规模持续走高,2018年一度突破150亿元。但在2018年6月底,该基金规模一下子从150.36亿元下跌到30.14亿元。此后,虽在2020年上半年时回升至90亿元左右,但随后以更快速度下滑,到了2021年上半年末规模就跌穿1亿元,于2021年底沦为迷你基金。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该基金规模只剩下100万元出头。
类似的情况在前海联合泓瑞定开债券等债基上也有发生。前海联合泓瑞定开债券在2018年3月成立时规模为45.1亿元,规模最高超过60亿元,截至2024四季度末规模已不足200万元。这些债基规模的大幅缩水,严重影响了前海联合基金的整体管理规模。
公司的整体规模的也在持续缩水。2020年年末公司总规模一度接近500亿元,但截至2024年12月31日,规模仅有97.51亿元,缩水超过80%。而且,前海联合基金只有9只基金规模超过5000万元,旗下大部分基金面临清盘风险。其中,前海联合淳丰87个月定开债券规模80.25亿元,机构占比99.99%,如果这只基金的机构撤退,不仅基金本身有清盘风险,前海联合基金自身也可能面临严峻挑战。
股权动荡:多次拍卖背后的困境
前海联合基金的股权问题也是其发展路上的一大难题。2024年,其大股东深圳市钜盛华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30%股权历经多次拍卖。早在2024年3月初,上述30%股权首次拍卖,最终因“案外人对拍卖财产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撤回拍卖。同年7月份进行第二次挂牌拍卖,最终又因“无人出价”导致流拍。8月下旬进行第三次挂牌拍卖,此次有两位竞拍者出价,最终深圳粤商物流有限公司以3784.22万元竞得,但因买方悔拍逾期未交纳拍卖余款,导致交易未履行。10月份,上述股权第四次挂牌拍卖,最终还是无人出价,继续流拍。12月11日又进行第五次挂牌拍卖,最终由上海证券竞得,拍卖成交价为3766.22万元,与挂牌价格一致,较6725.4万元评估价折价44%。
股权的频繁拍卖、折价出售,反映出市场对前海联合基金信心不足。背后原因除了公司自身经营问题,还与股东“宝能系”的财务状况等因素相关。“宝能系”近年来面临诸多债务问题,这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前海联合基金的发展。
前海联合基金当前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已经引发了连锁反应。产品业绩不佳、规模缩水以及股权动荡,使得公司声誉受损,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逐渐下降。
从投资者角度来看,产品的糟糕表现导致投资者对前海联合基金的信任度降低,赎回压力增大。新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往往会对前海联合基金持谨慎态度,这进一步影响了公司的资金募集能力。
在人才方面,公司的困境可能导致优秀人才的流失。基金行业竞争激烈,人才是核心竞争力之一。若公司无法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和良好的前景,很难留住优秀的基金经理和投研人员,这将对公司的投资决策和研究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破局之路:前海联合基金的未来展望
尽管前海联合基金目前深陷困境,但并非毫无转机。面对股权变动,新股东上海证券的入局或许能为前海联合基金带来新的机遇。上海证券或为获取公募牌照以进一步拓展资管业务链条,其可能凭借自身的资源和优势,为前海联合基金注入新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助力公司改善经营状况,实现业务的转型和升级。
然而,前海联合基金要实现真正的破局并非易事。基金行业竞争激烈,监管日益严格,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公司需要在重重困难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持续提升自身实力。只有这样,前海联合基金才有可能在市场中重新站稳脚跟,实现规模的回升与业绩的增长;反之,如果不能有效应对当前困境,可能会在行业竞争中逐渐被边缘化,甚至面临更严峻的生存危机。未来,前海联合基金的发展走向值得市场持续关注,也为整个基金行业提供了一个审视自身发展的样本。(思维财经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