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信消费金融获批增资至10亿元,消金机构加速资本竞备)
出品|WEMONEY研究室
文|南柯 编|刘双霞
近日,北京金融监管局正式批复中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中信消金”)增资申请,其注册资本从7亿元增至10亿元,成为全国第24家迈入“10亿俱乐部”的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这是中信消金自2019年成立以来的第二次增资(此前2020年从3亿增至7亿),也是其应对监管新规、强化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注册资本金增至10亿,股东协同强化市场竞争力
去年12月,中信消金发布变更注册资本暨重大关联交易公告,公告称中信消金已与股东中国中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签订增资协议,中信金控、金蝶中国将以现金形式等比例共同出资3亿元,其中中信金控出资2.1亿元、金蝶中国出资0.9亿元。
从监管批复情况来看,中信消金的增资未引入新股东,而是由原股东等比例注资,延续了中信系主导(70%)、金蝶协同(30%)的格局。这与监管鼓励主要出资人“压实责任”的方向一致,避免了股权分散带来的治理效率问题。
中信消金方面表示,本次增资体现了股东单位对消费金融行业前景的看好及公司发展的认可和支持,将进一步增强公司资本实力,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
中信金控作为控股股东,背靠中信集团综合金融资源,可为中信消金提供资金、风控及客户导流支持。而金蝶软件在科技与企业服务领域的优势,或助力其深化场景金融布局。
公开数据显示,中信消金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7.08亿元,同比增长37%;净利润1.18亿元,同比增速达36.66%。资产规模突破110亿元,贷款余额增至106.94亿元,服务客户超1157万人。从业务数据来看,在31家持牌消金机构中,中信消金仍处于行业中后部位置。
行业步入集约化发展阶段,马太效应加速
中信消金增资既是应对监管的必然选择,也是其战略升级的关键一步。
2024年3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费金融公司管理办法》,将消费金融公司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从3亿元提升至10亿元,并要求主要出资人持股比例不低于50%。目前,行业内仍有蒙商消金等6家消金机构注册资本金尚未达标,面临增资压力。
与此同时,消费金融行业的流量争夺与业务扩张需求迫切。2024年以来,多家消金机构相继完成增资。其中,唯品富邦、长银五八等消金机构均通过增资提升大股东持股比例至50%以上,强化控股股东“话事权”。例如,唯品会对唯品富邦消金持股比例从49.9%增至50%,长沙银行对长银五八消金的持股提至56.66%。
注册资本未达标的机构若无法及时增资,可能面临业务收缩或被并购风险。头部机构通过增资扩大规模,进一步挤压中小玩家生存空间,行业“马太效应”加剧。
在利率下行和风险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下,消费金融行业步入规范化、集约化发展阶段。资本实力、股东资源与数字化能力将成为竞争关键。未来,中信消金能否依托中信生态实现差异化突破,将成为其巩固行业地位的重要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