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些常见看法的不同意见)
下面是一些大家经常讨论的问题,我的看法经常跟大家不相同。很多都是观点,不是事实,因此也不需要讨论啥的,后面检测自己观点是否对,用来持续矫正自己的判断能力。
1.针对腾讯这样的优秀企业的回购/分红、股权激励、联营利润等的一些细枝末节的计算来判断估值。我一直很纳闷,需要这么细致吗?另外估值实际上是针对的现在的业绩基础上的一个未来增长率的判断,这个未来增长率就很难判断,差个3%~5%,远远比现在的业绩估值影响深远的多。因此估值只能毛估,最好的买入时机就是一眼只胖瘦,压根就不需要仔细去算,按方丈的掰脚趾头就能搞明白。至于是否高估,这个很难搞明白,还是那个增长率数字的问题,未来的事情,会出现很多变化,比如以前大家对腾讯短视频很悲观,现在不仅短视频不错,社交电商也隐隐可见,还有AGI这些期权,这些东西很难预测,因此最好的办法就是根据企业不断的后续经营,持续的调整估值,贝叶斯嘛。根据现在拍的一个增长率,觉得贵了,可以卖或者不卖,卖多少比例,自己拍脑瓜崩,丢钢镚也行。
2.确定性优先还是赔率优先
这个问题,我认为是没有固定答案的。根据我自己的理解,主要两种情况:
a:确定性差异特别大的,赔率也特别大,比如前阵子特斯拉估值(现在依然贵的离谱),那个0.5%-1%仓位搞个buy option也行的,像部分对冲基金经理就喜欢搞这个。这个对我来说,目前难度确实很大,主要是在时间长度上不利,成本也不算低。
b:像腾讯/美团/拼多多这些确定性,腾讯确定性肯定是高于拼多多的,但是一定要腾讯的仓位比拼多多大吗?我是不认可的。腾讯的确定性很高,但是拼多多的确定性也不差,差距并没有那么大,大家觉得电商平台竞争激烈,确定性差很多,特别是阿里已经展示了这一状况。不说18/19年那会的拼多多,就说22年底23年初的拼多多,这时候拼多多绝逼是一个快速变现的夹头股了,已经不是18/19年的风投股了。确定性已经相当的高,那个时候的估值低的令人疯狂了,注意不是说pe,而是未来自由现金流折现的收入算估值。20-60股价的拼多多,比起200-350的腾讯,我肯定的更大仓位选择拼多多,实际上我在40/60/70的时候大量的买入拼多多,让我再次在拼多多上赚的很爽,在q2/q3财报时候的加仓又让我买到了便宜的价格。在q4财报前后我继续加仓拼多多,我相信用不了多久,这又是一笔很好的交易。这些买入拼多多比当期买入腾讯肯定是赔率高的多,确定性方面我认为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3.关于拼多多的确定性讨论
拼多多的确定性,我单独拿出来讲,因为我理解的确定性跟大家差别很大。
拼多多是否本分,比如股东回报/app自启动问题。首先本分的理解,我跟很多人的理解就不一样,我的理解是企业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比如反内卷带来的扶持优质商家/淘汰劣质商家,这本就是企业长期高质量发展要做的事情,比如视频通话解决售后服务效率问题就是本分,比如app自启动问题就不本分。另外本分不是对消费者/商家无条件的好就是本分,对于滥用仅退款的消费者进行处理/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商家进行处理也是本分。拼多多的本分就是为消费者长期提供实惠的商品,物美价廉,好的销售服务,当然也包含了支持优质商家的持续发展。至于短期股东回报,管理层已经给出了他们认为本分的做法,我理解支持管理层的行为,当然多少分一些更好。
关于大家提国补,目前形式的国补对拼多多肯定相对不利,并且一时半会儿也很难解决,除非补贴政策改变。但是我要说的是国补本身带来的规模并没有那么大,根据统计局数据,大概是300多亿国补资金带动了2600亿销售额(汽车不算入进来,对电商没啥关系)。本身2600亿的规模跟16万亿的电商规模比,0.26/16*100=1.625,占比1.6%,很小了,并且随着时间,这些耐用品的带动效应都会降低。
关于拼多多对商家的扶持。很多人喜欢用拼多多这些年对商家的极度价格内卷来讲拼多多补课商家权益。这一观点,我是不太认同的。首先不仅仅是拼多多做了这个事情,自从去年q2财报后,五大电商平台一齐提出了各种商家权益扶持,还可以从美团/饿了么/滴滴来看这个问题。因此,从事实上讲,这就不是拼多多自身问题。从zc层面讲,现在是反内卷,反疲劳,这是一视同仁的。这次年报,拼多多也提到了更多的承担社会责任,不仅是国内,还有海外temu部分社会责任。责任该做得得做。但是应该遵循商业规律。对优秀商家扶持与劣质商家淘汰,这本身也是拼多多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这次反内卷实际上加速了这一过程。我们已经看到部分拼多多上面的竞争力强的白牌商家已经开始在抖音/小红书上开启了品牌化的路子,这就是我们乐意见到的,也是必然会发生的,就跟最早的淘品牌崛起一样(后面走天猫模式被压制),这是拼多多上新质商家品牌化之路,这样会持续提升拼多多品牌产品占比。黑标的白牌产品就是一个路径。
关于拼多多与其他平台价格差距缩小,省的竞争力减弱。这一点我是不认同的。自从去年下半年对手们从低价内卷结束,到蒋凡的跟投品牌/抖音的优质内容看,拼多多的省的地位更稳固了,这是事实。拼多多薄利多销的特性在,即使在淘汰劣质商家,也在考虑质量的情况下的低价策略,但是这一逻辑,薄利多销依然会保障拼多多的低价优势,依然跟对手乐于发展品牌商家的路子是截然不同的。当然,我也认为拼多多不是costco那种自己加价率控制的恨死的那种,不过拼多多采用薄利多销的机制,实际上把商家的毛利率压制的还是很低的,这一点其实还是比较像costco的。因为拼多多服务更广泛的用户,特别主要受众群体是低线城市,因此产品质量肯定不是costco的有种品牌产品。这一点是不同的,是因为圈定的消费者群体的不同导致的差异,内在本质是很costco精神的。
关于temu风险。一个是合规,比如欧盟合规,这是必须满足的,以前很多产品能卖全球,没道理temu合规满足不了。关于关税,只要允许自由贸易,不单独针对temu,那么temu的优势会持续存在,我想说的是temu的优势不是t86小额包裹免税,一同加关税,对手也是一样的,竞争优势依然在。关于对当地就业等各种问题,我相信这个问题完全能解决,搞第三方本地商家参与,全球商家入住/商品全球化,这样就能很好的解决了,短期肯定还是东大商品/商家占比高。没有特别单独针对的话,企业能不能做好,最主要的是能不能提供消费者喜欢的产品,明显temu的深受欢迎的。能不能长期经营的好,这是核心竞争力决定的,temu的核心竞争力跟pdd主站一样,目前可以说再规模上已经很稳健了,不仅仅是用户规模,在gmv/商家规模/商品规模都已经相当不错了。
4.关于深度研究与集中持股
研究的越深,越能拿的住。
如果本身没那么多精力研究,那么可以很小的仓位去收集一些社会上比较优秀的企业,增长的不错,当前估值也便宜,未来增长也有保障的企业。
5.回报率/卖出了买什么
有球友提出了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是私人问题,不同人的年化要求不同/确定性要求不同/能力圈内的机会成本不同。本质上不需要讨论。
关于确定性问题,就是前面讨论过的,如果需要每年固定支出,那么就得设计好自己的回报确定性,确定性优先。
至于多久时间多少回报,每个人要求不一样,有的人要求4%就行,有的要求10%,自然对回报是不一样的。至于股价啥时候回报到目标,这个实际上不受控制,巴菲特后面采用的也不是股价,而是企业内在价值,也就是企业盈利是不是满足了,只要持续满足,股价总会回来。这个是自己设定的问题。如果要确定下,可以选择那个高股息的标的,这样确定性更强。
至于卖出买什么,这个是自己的能力圈内得机会成本决定。
写到这里,我发现这个问题跟我的标题没关系,被带歪了,算了就这样吧。
6.关于财报的一致性预期
无论是一些球友还是一些机构,总喜欢盯着每个财报的一致性预期,与自己差别有多少,是否符合预期,有时候离预期稍微有点不一样就暴跌暴涨。我一直不是很理解,一个季度好点或者差点,有那么重要吗?看个3年就会发现一点都不重要。在现在看来,这种暴涨暴跌都是买卖的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