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公司新闻 - 正文

广发银行新帅的两道待解题

来源:市值观察SZGC 2025-03-25 09:52:0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广发银行新帅的两道待解题)

文丨徐风

时隔近3年广发银行再次换帅。近期,广发银行公告称白涛因工作变动辞去了董事长职务,现任国寿董事长蔡希良将接任。

广发银行作为保险系商业银行,也是“唯二”没有上市的股份制银行,此番一把手变动后,其业绩考验和上市进程再次放到了市场的聚光灯下。

【管理层再生变动】

广发银行原董事长白涛的离任,并不算意外,此前市场也有所预期。

目前现年62岁的白涛卸任广发银行董事长已经符合到龄退休的情况,且按照惯例,自2016年中国人寿全面入主广发银行后,后者的董事长人选主要出自中国人寿。

从履历来看,白涛可谓金融行业老将,也是老工行人,在工行任职长达30年,曾担任地区分行行长、总行资产风险管理部、内部审计局等部门一把手,离开工行后先后出任了中投公司副总经理、中央汇金投资执行董事兼总经理、中国人保总裁、国家开发投资集团董事长等职位。

2022年3月起白涛出任国寿董事长,并于2024年9月底卸任,职位由时任党委书记的蔡希良接棒。在白涛卸任广发银行董事长后,蔡希良也顺理成章接任。

蔡希良有着中信系、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工作背景,曾担任中信华东集团、中信大榭开发和中信兴业投资集团等公司一把手,2020年开始出任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自2022年4月进入国寿系统担任领导职位。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广发银行的一把手变动相对频繁,自2016年至今已历经了4任,此前3任董事长中除王滨任职刚满三年外,杨明生和白涛的任期均不足3年。

掌舵广发银行后,新帅蔡希良依旧面临多重挑战,首当其冲的是业绩问题。

在前董事长白涛时代行业正值调整期,在息差压力和产业结构转型之下广发银行也处于低谷。

显而易见的是,近年来广发银行的业绩增长已经放缓。以营业收入为例,自2020年达到805.25亿的高峰之后,在随后的2021年至2023年3年间的增速分别为-6.98%、0.33%和-7.86%,净利润同样呈现疲软态势。

据广发银行2025年度同业存单发行计划中披露的2024年的业绩状况显示,年度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下降了0.65%、4.98%至687.96亿和150.06亿,是近10年来的首次双降,表明其增长动能正在减弱。

【增长动能是道“大题”】

广发银行业绩增长放缓,离不开息差压力以及较为依仗的零售信用卡业务发展遇到瓶颈。

其中,息差压力是行业共性问题,2023年广发银行净息差为1.65%,相比2022年的1.87%下降了0.22%,与9家上市股份行相比排在倒数后三位,到2024年进一步下降至1.53%。

广发银行以往一直以零售业务为主,其中信用卡业务占比近半,但近年来的规模下滑也减缓了零售业务的增长脚步。2023年4248.79亿的规模同比下降了3.37%,而2021年在高峰时曾达到了4523.45亿。

广发银行信用卡业务问题同样是行业性挑战,行业整体规模面临天花板及竞争白热化同质化是主要原因。再叠加个人按揭贷款受地产业调整影响规模下降,共同造成了零售贷款总规模的下滑。2023年由前一年的9028.27亿下降至8835.72亿,规模也被公司贷款所超越,预计2024年依旧承压。

面对行业调整压力,商业银行通过调整信贷减值规模和拨备覆盖率以达到利润调节的效果,但当下广发银行的调节空间正在压缩。

就以信贷减值损失来说,2020年至2023年分别实现净利润138.12亿、174.76亿、155.28亿和157.92亿,同期计提的信贷减值损失为389.2亿、254.85亿、286.96亿和227.11亿。

可以看出,近年来广发银行计提的信贷减值均高于净利润规模,明显挤占了净利润。到2023年信贷减值规模呈现下降趋势,而这主要取决于其资产质量的管控,由于不良率较高使得规模的绝对值依然较大。

2023年广发银行1.58%的不良率与上市股份行相比排名第2,2024年降至1.53%,水平并不算低。

具体来看,广发银行不良率较高主要出在公司业务上,2023年公司业务整体不良率为1.81%,其中前四大对公行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分别达1.84%、5.20%、6.21%和3.73%,均高于广发银行整体不良率。

2024年广发银行加大了不良贷款的处置力度,全年共转让了327亿的不良资产,最终却以约21亿的低价成交。通过转让不良资产虽然降低了不良贷款率,但效果并不明显,也给盈利带来了潜在影响。

在拨备覆盖率上,自2022年来广发银行一直徘徊在160%附近,接近150%的警戒线,通过释放拨备来支撑净利润的空间也在变小。

随着广发银行放慢增长步伐,与其他上市股份行尤其是同一梯队股份行的差距逐渐拉大。

【与同梯队差距显现】

广发银行的成立时间并不晚,是国内最早的股份制商业银行之一,1988年的成立时间仅晚于招商银行一年,此前在股份行中还一度位列前三。

早在2001年广发银行的营收达69亿,对比当时已经上市的5家股份行排名第2,仅低于招行,但此后由于业务转型和内部管理问题导致排名下降。

对比已上市股份行,当前广发银行业绩和资产规模的排名均靠后。随着业绩增速的放缓,与其他股份行的差距也在拉大。

就比如同一梯队的华夏银行,从十年维度来看,2015年广发银行营收为547.35亿,与华夏银行的588.44亿相差并不大,而到了2024年华夏银行营收达到了971.46亿,而广发银行则为687.96亿,双方差距明显扩大。

又比如浙商银行,2015年营业收入251.3亿,尚不足广发银行的一半。但到2023年就达到了637.04亿,与同期广发银行的692.49亿差距大幅缩小。

广发银行之所以不断被赶超,除了曾经由于管理层变动导致的战略摇摆之外,资产质量问题限制了内生增长动能以及较高的负债成本降低了盈利能力也是重要因素。

由于广发银行不良率较高,资产规模增速受此影响不断减缓。2023年仅为2.63%,与上市股份行相比排名垫底。2024年同比增长了3.7%至3.64万亿,增速同样不快。

在行业息差收入依然承压的当下,资产规模的减缓无疑让广发银行缺少了提振业绩的一项“利器”。

再看盈利能力层面,广发银行净息差较低主要在于负债成本较高。2023年总付息成本率为2.47%,不仅低于招行、平安银行等头部股份行,也高于同一梯队的浙商银行,未来还有压缩空间。

在负债端广发银行对市场拆借资金也有着较高的依赖度,2023年包括同业存拆放、债券融资两项之和就占揽储规模的比重超过了35%,而这部分资金成本较高,议价空间相对较小。

除了业绩增长问题,围绕广发银行身上的议题还有上市进程。自其2009年开始筹划至今已有16年,2021年辅导进程终止后便没有了进一步动作。

2025年初中国人寿提出要打造三大新上市平台,虽然没有具体指出哪三大平台,但银行作为国寿三大业务板块之一,也为广发银行上市提供了遐想。

多年来广发银行未实现上市,除了传统行业IPO收紧,也有业绩和内控等自身因素。只有先把底子和基础打好,上市目标才更可能实现。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

——END——


fund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平安银行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