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5中关村论坛 | 高校技术成果与产业需求存在差距)
3月27日,作为中关村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2025中关村国际技术交易大会正式开幕。本次大会以“技术交易赋能新质生产力”为主题,聚焦全球技术转移的新机遇。
科学技术部七司司长周云帆在致辞环节中提到,近年来,北京、深圳、杭州等城市的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能够激发出超乎想象的人才创造力、企业创造力和产业创造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名誉所长王田苗认为,新质生产力是颠覆性的技术,它可能会改变我们的生产制造模式,甚至可以重塑我们的生活形态。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有“三高”,一是高技术,二是高效率,三是高质量。新质生产力需要人才、资本和政府三方面来迭代、来推动。
在新质生产力中,技术交易是非常核心的组成模块。目前,技术转移在全球范围内机遇与挑战并存。
世界技术转移经理人联盟主席黄亮介绍到,技术转移的生态系统实际上是一个三螺旋结构,即政府、行业和学界。他以美国为例解释道,美国一些中小企业的公司启动基金来自政府,而这些公司中的大部分成员都是来自大学,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非常成熟的三螺旋的生态圈。
但黄亮认为,对于美国的这种模式,其余国家也不一定要完全模仿,因为模式取决于具体的文化背景,这更多是地方性的问题。但不管技术创新转化的模式怎么变,人才都是核心问题。因此,他建议未来中国能够大力培养技术转移的职业经理人,这不仅能让我们未来一代有研发能力,同时也能培养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技能。
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刘庆认为,目前技术转移在中国面临三方面的挑战:一是来自高校,高校与企业是否双向奔赴,做出的创新成果是要转移到市场还是为了发表文章;二是要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大学要尽量向产业方“奔赴”;三是企业要深度参与大学的科研和人才培养,以市场为导向来做创新,为市场培养人才。
北京昌平实验室主任金勤献表示,构建一个面向未来的技术转移生态,主要有三个核心要素。一是洞察布局,即分析近20年的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这样能对总的发展趋势有一个清楚了解。二是围绕这些行业布局如何实现创新赋能。三是做好人才发现体系,这也是最关键的一环。除此之外,也需要资本、产业、科研机构、政府等的协同。
技术转移如何融通
目前,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如何将技术从实验室到转移到市场,涉及到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问题。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王德保认为,目前大学院校的技术成果与企业需求的技术成果还有较大的差距,这种情况下的技术转移,一方面企业要参与到大学项目的开发中;另一方面,大学院校要有洞察力,能够找到真正能落地满足企业需求的技术。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立群分享到,西安交通大学创立了一个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体制。在这个体制中,大学拿出一部分土地面积把企业引入校园,双方共同“出题”、共同“答题”,建立一个互信互利的模式,实现了共同育人。这样不仅企业的研发人员得到成长,学生和高校教师也得到培育和成长。得益于此,近几年有227家企业跟西安交通大学签订了深度融合协议,其中世界500强有53家,中国500强有70家。
香港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尹晓波表示,大学和产业的双向奔赴的问题也要有所甄别,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有的科学家永远成为不了企业家,不同的大学有不同的定位,有的大学它可能专攻的是“0-1”,有的则是专攻永远没有技术转移意义的工作,而有的大学可能更擅长把技术变成生产力的能力,因此不能一概而论,每个人都要看清自己擅长的是什么。
此外,开幕式现场还发布了《百项新技术新产品榜单》《百项国际技术交易创新项目榜单》。“两榜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与制造、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健康六大类别,其中《百项新技术新产品榜单》旨在展示一批前沿技术产品,上榜产品数量最多的领域是新一代信息技术,达31家。《百项国际技术交易创新项目榜单》重点聚焦“国际技术交易合作”,面向全球遴选可转化、可转移、可交易、可落地的高质量创新技术项目。其中,国际项目达64%,涉及韩国、德国、瑞典、新加坡、日本、俄罗斯等15个国家。上榜项目最多的领域是医药健康,达31家。
据悉,“两榜单”已连续发布4届。今年,“两榜单”中的200项新成果从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72项创新项目中脱颖而出,较往年质量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