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3月重卡市场销售约10.5万辆 环比上涨29%

来源:智通财经 2025-04-01 06:50:35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3月重卡市场销售约10.5万辆 环比上涨29%)

智通财经APP获悉,根据第一商用车网初步掌握的数据,2025年3月份,我国重卡市场共计销售10.5万辆左右(批发口径,包含出口和新能源),环比今年2月上涨29%,比上年同期的11.6万辆下降约9%。

2025年3月的重卡市场,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一方面,电动重卡终端销量继续高歌猛进,实现了连续大幅增长;另一方面,由于国内终端需求整体乏力,批发销量和零售销量以及天然气重卡销量都出现了同比下降。

10.5万辆放在最近八年来看,仅高于2022年3月的销量,比其他年份的3月份销量都要低一些,因此,可以说,今年3月份的重卡市场“含金量”不高。累计来看,今年1-3月,我国重卡市场累计销量约为25.9万辆,同比降幅为5%。

第一商用车网分析认为,今年3月重卡行业发展势头减弱,市场呈现出几个特征。首先,传统旺季下的公路货运市场景气度不及预期,长期困扰货运市场的车多货少、运价低迷等“新常态”在3月份没有得到改善,甚至有不少地区的运价是环比下降的(还不如2月份)。这种环境下,终端用户的购车需求“后劲不足”是必然,也是用户规避风险、求生存的无奈之举。从终端情况来看,今年3月份的国内重卡零售销量预计同比下滑2-3%,环比则上涨超过5成——由于是同比下降,整体表现不算很理想。并且,由于国内零售销量同比下滑,也拖累了重卡行业批发销量表现不佳,致其同比下滑了9%,从中也可以看出各厂家对于“加库存”相对谨慎,不敢过于激进。

2016-2025年我国重卡行业销量年度走势图(单位:万辆)

其次,政策观望导致重卡市场终端需求下降,天然气重卡细分领域的销量也不及预期。其实,今年3月的车用LNG零售价格仍然保持在较低水平,油、气的单位价差在2.5-3元,比较有利于LNG重卡的购买。但即便如此,3月份由于运价走低,用户购买燃气车的积极性受到打击;再加上去年同期的燃气车销量是历史最高值(月销近3万辆),因此,今年3月份的天然气重卡销量未能创造新高,而是呈现出同比下滑,预计3月销量环比增长约25%,同比下降24%,渗透率在30%左右。天然气重卡市场从去年12月至今年2月连续三个月同比快速增长的势头也戛然而止,不少用户都在等待以旧换新补贴政策的落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燃气重卡市场的短期受挫。

但另一方面,电动重卡还是一如既往地广受青睐,以极低的使用成本和较高的预期收益,在煤炭、钢铁、砂石料、水泥、渣土、搅拌、港口等中短途货运市场上持续热销,预计3月份新能源重卡销量同比增长1.6倍,创造了该细分领域3月销量的新高,行业渗透率在19%左右。

此外,受俄罗斯重卡市场需求的快速下降,2025年3月的中国重卡出口销量也出现了个位数的同比下滑。

二季度:国四货车以旧换新未来可期

尽管一季度的重卡市场以“下降”收官,但二季度乃至三季度的市场趋势,仍有期待之处。尤其是国四货车以旧换新政策,将成为重卡后市的重要核心驱动力。

2025年3月18日,三部委(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的通知”(也即货车以旧换新政策),加快报废高耗能高排放老旧货车,对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给予资金补贴。“通知”明确支持国三、国四排放标准营运货车更新,加快更新一批高标准低排放营运货车。对提前报废老旧营运货车、提前报废并更新购置国六排放标准货车或新能源货车、仅新购符合条件的新能源货车,按照报废车辆类型、提前报废时间和新购置车辆动力类型等,实施差别化补贴标准。

相比2024版老旧营运货车报废更新政策,2025版货车以旧换新政策最大的变化,就是对报废更新的货车范围删除“柴油”二字,这就意味着报废及新购补贴都涵盖天然气中重卡,对于天然气重卡市场而言无疑是巨大利好。燃气重卡将在往年销量大涨的基础上迎来进一步爆发,全年销量有望创造新纪录,达到25万-30万辆的新高峰。

根据第一商用车网此前了解到的信息,今年1月至3月18日之前,大多数地区的货车以旧换新并未实质性启动与落地,究其原因,应该都是在等交通运输部等三部委的政策文件出台。因此,“318”政策发布之后,各地“国四货车以旧换新”的落地速度将会大大加快,快则将于4月份就见效,慢则将在5月份奏效,二季度重卡市场将会因为政策的刺激和推动而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同比增长态势。尤其是天然气中重卡被纳入到补贴范围后,不少在“购二手车”还是“购新车”之间摇摆、犹豫的国四货车用户,很可能会最终倒向“购买天然气新车”。由此而言,二季度以及下半年的重卡市场整体表现仍可期待。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