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房地产结构性复苏,绿城迎来最好时代,用“好房子”霸榜核心城市)
本文来源:时代财经 作者:钟蔡
行业延续探底调整,绿城中国交出一份稳中有进的成绩单。
3月28日,绿城中国(03900.HK)发布2024年全年业绩。31日,公司举行业绩交流会,董事会主席、非执行董事刘成云,执行董事、行政总裁郭佳峰,执行董事、执行总裁耿忠强和执行董事、副总裁李骏出席现场。
过去一年,国内房地产行业规模持续收缩,开发投资持续放缓,行业的震荡调整中,总有房企突围而出。
2024年,绿城中国取得收入约1585.46亿元,较2023年增长20.7%;股东应占利润约15.96亿元。
从最直观的销售额指标来看,2024年,绿城中国实现总合同销售额约2768亿元,位列行业第三;自投项目销售额约1718亿元,位列行业第六,归属绿城集团的权益金额约1206亿元,权益比提升至70%。
其中,一二线城市销售额占比达79%,而绿城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等18个核心城市销售排名均挤进当地前五。高能级城市的集中布局为快速回款提供有力保障,全年销售回款率达104%,维持在高位。
尽管行业调整周期仍有不确定性,但去年9月底一揽子支持政策出台后,行业信心受到提振,市场持续回暖。去年四季度商品住宅销售面积环比上升21.4%,同比上升2.9%。2025年全国两会更是首次将“稳住楼市股市”写入总体要求,并明确“建设好房子”作为产业转型方向。对以产品力为王的房企而言,将有助于其进一步实现高质量发展。
业绩会现场,新任董事会主席刘成云也带头提振信心。其指出,在新的阶段,中交集团的支持会越来越强,在中交集团的支持下,在各方的协同和努力下,绿城中国有能力从容应对市场变化,续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巩固核心城市优势地位,高端市场"压舱石"效应凸显
土地是房企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生产资料,其获取、储备和运营能力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空间。
遵循“做一成一”的投资要求和差异化投资策略,近年来,绿城中国投资能力不断提升。深耕核心城市的同时,更积极寻找结构化的小众投资机会,狙击机会型城市,确保安全性,突出流动性,均衡盈利性。
2024年,绿城中国新增项目42个,总建筑面积约418万平方米,其中集团承担成本约484亿元,平均楼面价约每平方米14383元,预计新增货值达1088亿元,位列行业第四。在稳固浙江大本营外,绿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均有所斩获,并布局苏州、西安、南京、合肥等优质二线城市,进一步向市场安全区域集中。新增货值中,一二线城市货值占比达92%,其中北上杭货值占比达51%,有效保证公司未来抗风险能力。
截至2024年12月31日,绿城中国共有土地储备项目146个(包括在建及待建),地上总可售面积约为1843万平方米,地上权益可售面积约为1180万平方米;平均楼面地价每平方米约7901元。从土地成色看,一二线城市货值占比76%,长三角区域货值占比60%,北京、上海、杭州、西安等十大战略核心城市货值占比53%,销售结构进一步优化。
另据郭佳峰透露,今年绿城的拿地货值目标和去年持平,机会好的话,可能超过去年全年,“今年投资策略、打法更加系统,如果做得好,还是会追求更高的目标。”他同时强调,对于明显过热的地块,绿城会在合理的定价范围里面出价,始终保持理性,不会为了拿地就大幅放松投资标准。
坚守理性拿地的同时,绿城中国还在提升开发和运营效率。年内新获取项目开发周期进一步提速,从拿地至开工、首开及经营性回正分别缩短至1.7、4.7及12.3个月。年内新增项目首开27个,占新增土储数量的64%,实现销售转化约325亿元,其中8个项目实现清盘。如杭州湖栖云庐,做到拿地至开工仅24天,西安紫棠苑项目实现经营性回正仅145天。
去年四季度以来,房地产市场呈现结构性复苏,核心城市核心地段的高品质产品走出独立行情,一直深耕豪宅市场、以产品力为核心竞争力的绿城迎来机遇。
反映在销售业绩上,时代财经了解到,2024年,单价最高达12万元每平的绿城苏州玫瑰园实现三开三罄,今年1月的四次开盘同样售罄,合计录得销售额53.6亿元,提前6个月经营性回正。成交均价超7万元每平的南京金陵月华项目,全年签约销售额超60亿元。此外,上海外滩兰庭、上海弘安里和上海前滩百合园的销售均价分别超16万元每平、24万元每平和13万元每平。
展望2025年,李骏介绍,截至2024年12月31日,绿城中国未售货值约2800亿元,其中2025年可售货值约2002亿元,预计完成1250亿元;新拓项目销售额根据前三季度拿地情况铺排,预计转化超过300亿元。因此,2025年自投销售有望冲击1600亿元;代建板块预计全年销售约1000亿元,与2024年全年基本持平。
融资成本创新低,代建业务继续领先行业
坚持选对土地,以高品质改善产品引领市场,为绿城中国的业绩持续稳中有进提供保障。
而安全的财务基本面则是房企生存的底线。
2024年,凭借优质的信用背景、稳健的业务发展以及精准的现金流管控,绿城中国财务稳健,债务结构持续优化,为集团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2024年,绿城在境内一级市场发行共125.31亿元债券(含公司债转售人民币10亿元),包括中长期无抵押信用债90亿元和一年期供应链ABN35.31亿元,获市场充分认可。境外方面,全年完成境外债务置换约8.2亿美元,积极回购美元债约5.2亿美元,持续优化债务结构,境外债比重保持平稳。
2025年2月,公司成功发行5亿美元三年期优先票据,为近两年来首笔中资地产板块美元债,重启中资地产美元债融资渠道,获市场高度关注及认可。
优质的信用背景叠加政策对房地产融资逐步恢复支持,截至2024年末,绿城中国的总借贷加权平均融资成本降至3.7%,较2023年末的4.1%下降40个基点,创历史新低;净资产负债率为56.6%,较2023年末的63.8%下降7.2个百分点;一年内到期债务总债务的比例为23.1%,维持低位;银行存款及现金(包括抵押银行存款)729.88亿元,现金短债比达到2.3倍的高位。
充裕的现金流,合理的债务结构,为绿城后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随着房地产行业告别粗放增长时代,房企的战略也纷纷从单一的开发商到运营商、服务商等多元角色转型。作为绿城中国旗下代建平台,绿城管理(9979.HK)继续保持行业第一。2024年,绿城管理全年新签建筑面积约364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4%。
截至2024年12月31日,绿城管理合约总建筑面积约1.256亿平方米,同比增长5%,市占率连续9年超20%;交付面积约1656万平方米,占Top10交付面积的52%。2024年,绿城中国实现项目管理服务收入33.78亿元,较2023年的31.35亿元上升7.8%,对业绩的贡献率也在逐年提升。
当前,房地产行业正从“高杠杆、高周转”的金融属性,转向“制造业化”的稳健经营,产品力、运营效率、资金成本已然成为房企核心竞争力。面对充满挑战和不确定性的市场,绿城始终保持定力,坚守市场化机制,坚持产品主义,同时不断调整营销策略,在行业换挡升级期着力把握结构性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