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智能”依托网络自由流动 中国电信TeleAI探索人工智能最前沿)
中国网财经4月1日讯(记者李春晖)“我饿了,你们去拿点吃的。”——接收到这个指令之后,一只机器狗用头把门顶开,三架小型无人机共同拽着一个空篮子飞出门来到厨房,厨房桌上一只机械臂依据主人的喜好抓取一袋零食,放入篮中,由三架无人机带回房间……
这个由“机器狗+三架小型无人机+机械臂”组成的“大模型异构智能体家族”通过协作完成了人类下达的复杂指令。
这是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重点推动的科研方向——智传网(AI Flow)的应用场景之一。
TeleAI 由中国电信集团 CTO、首席科学家李学龙教授牵头组建,于2024年7月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正式揭牌,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国家人工智能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探索前沿理论研究,推动重点技术攻关,打造服务民生的创新应用。自成立以来,TeleAI始终走在科研和创新最前沿,布局并开展针对智传网(AI Flow)等技术的前沿探索,引领国内外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及落地。
近日,中国网财经记者跟随国资委新闻中心组织的“走进新国企·科技创新主力军”调研活动,走进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实地探访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前瞻布局。
智传网(AI Flow),即通过网络分层架构,基于智能体间的连接、智能体和人的交互,实现智能传递和涌现。它集结了人工智能(智)、通信(传)、网络(网)三项关键技术,将“端-边-云”高效串联,让智能可以在家居生活、生产制造、农林生态、海洋勘探多种场景发挥巨大价值。
当前,大模型的发展依赖于数据驱动下的智能涌现模式,但根据行业预测,高质量的数据资源正在枯竭,在不久的将来,新数据生成的速度将远远赶不上数据的消耗速度,这很有可能限制 AI 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为了突破这个瓶颈,TeleAI 正在推进研究的智传网(AI Flow)能够实现基于数据的智能涌现迈向基于连接和交互的智能涌现。通过模型间的连接协作、知识共享以及与外部环境的交互,表现出超越单个模型能力上限的群体智能涌现。
智传网(AI Flow)的另一个关键点是“家族同源模型协同”,根据不同任务、不同资源,定制出一系列大小不等且同源的家族模型,其同源特性可支持模型间的无缝切换与信息共享。家族模型可部署于端边云网各个位置,通过分布式计算实现推理效率倍增。当端侧小模型无法解决问题时,会以接力的方式让边侧或云侧的大模型协助解决。
智传网(AI Flow)可以充分发挥电信庞大的通信网络优势,让“智能”依托网络自由流动,随需响应,随处而至。例如在深海场景中,通过连接包括深水相机、水下具身智能等水下智能光电设备,为海底通信系统的全生命周期安全提供智能决策支持,助力国家海洋战略资源开发的精准调度与风险防控。
在前述的应用场景中,无人机不能“开门”、机器狗没有“手”不能抓取、机械臂能抓取但无法“送货”,三种智能体都无法独立完成任务,但通过协作,它们共同完成了这项复杂指令。
智传网(AI Flow)可以充分发挥电信庞大的通信网络优势,让“智能”依托网络自由流动,随需响应,随处而至。
“智传网(AI Flow)正成为国家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的大势所趋。”TeleAI 相关负责人表示。
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一贯重视前瞻布局,重点聚焦智传网(AI Flow)、智能体、智能光电(包括具身智能)、AI治理前沿探索,形成“一治+三智”的完整科研布局,同时围绕大模型技术创新与产业应用,已经成功自研星辰大模型体系、星海数据智能中台、星河AI平台等多项创新应用成果,不断赋能各行各业。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TeleAI 通过跨学科、跨领域协同,汇聚顶尖人才和团队,打造人工智能研发与产业转化标杆性平台,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生态。
“我们打造了以青年科学家为核心的科研新生态人才布局。”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副院长陈银表示。据悉,TeleAI 的研发人员占比超过 80%,其中一多半来自985或双一流高校,形成了由领军科学家领衔、青年科学家担纲、科研新生代引领创新的国际化、年轻化、成体系的人才队伍。
未来,中国电信人工智能研究院(TeleAI)将继续坚持高精尖技术自主研发,走在科研和创新最前沿,引领国内外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及落地,加速实现产业和社会的全面智能化和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