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稳健布局,穿越周期 复星医药的全球化样本)
出品 | 子弹财经
作者 | 图斯
编辑 | 闪电
美编 | 倩倩
审核 | 颂文
2024年,中国医药行业的投融资表现依旧冷淡,但头部企业在原创能力、国际化方面却在逐步实现质的跨越。当“出海”正成为国内生物医药企业竞争的一个必要筹码时,复星医药,这家于1994年成立于上海的老牌药企,30多年来,不仅稳扎稳打逐步实现创新转型,更重要的是在国际化合作及全球运营方面始终走在行业前列。
事实上,在医药行业整体承压的环境下,医药企业的突围路径也逐渐形成共识。根据瑞银证券最新研究报告,目前国内医药产业依旧存在结构性机遇,2025年最受期待的赛道仍是创新药与互联网医疗领域。
正如部分行业分析人士指出,成功度过周期的企业,往往拥有良好的现金流控制与扎实的创新储备,复星医药显然具备这种特质。
3月25日,复星医药发布了2024年度财务报告。数据显示,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410.67亿元,与上一年度基本持平;实现归母净利润27.70亿元,同比增长16.08%。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经营性现金流达44.77亿元,同比增长31.13%,表现出较为稳健的现金流管理能力。另外,复星医药聚焦创新药和高值医疗器械领域,优化产品结构并严格控制资本开支,实现自由现金流大幅改善。
分析人士认为,在行业普遍承压的背景下,复星医药的现金流改善及资产结构优化,是其应对市场周期性波动的重要手段,能够为未来的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缓冲空间。
复星医药董事长吴以芳在2024年年报媒体沟通会上也公开表示,2025年,复星医药将继续对非核心、非战略、低效率、亏损的资产持续退出,持续回笼资金,帮助企业放下包袱,改善自身的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也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换句话说,丰沛的现金流使得复星医药的风险抵抗能力显著增强。加之多年布局的创新药品逐渐进入成果收获期,为复星医药的稳健发展保驾护航。
1、捕获源头创新,持续深化全球研发布局
根据医药研发权威机构Citeline发布的《2024年医药研发趋势年度回顾》显示,中国的药品研发管线数量位居全球第二,占全球研发管线的26.7%。复星医药连续第三年跻身全球研发管线规模前25名,这体现了行业对其研发投入和管线布局能力的认可。
复星医药作为国内最早布局创新药的企业之一,近年始终坚持高强度研发投入,常年研发投入处于中国医药行业第一梯队。
年报显示,2024年,复星医药的研发投入共计55.54亿元。其中,制药业务研发投入49.1亿元,占该业务收入的16.98%。从全行业来看,复星医药2023年度位列中国医药工业百强第4位。
外界认为,复星医药近年来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已逐渐进入回报期,其多款创新药物在国际主流市场的商业化进展顺利,凸显了其领先的全球化创新能力。
年报显示,2024年,按适应症计,复星医药主要在研创新药、生物类似药项目超过80项。其自主研发及许可引进的7个创新药/生物类似药共16项适应症获批上市。
从最早第一个自主研发的青蒿琥酯走向非洲国际市场,到2009年从美国引进科学家团队合作布局创新药研发平台再到成立全球研发中心,在美国组建创新药团队。
复星医药的研发创新具备国际化视野,重视加强与国际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在早期阶段捕获源头创新产品;同时积极推动优质产品出海,推进全球同步开发。
早在2014年前后,复星医药便开始与多家全球顶尖的生物医药投资机构如Pontifax、波士顿MGB、Berkeley Catalyst Fund以及诸如剑桥CIC及牛津OES等高校旗下源头创新基金合作,通过产业投资方式参与海外前沿科技成果转化。
其中,最典型案例是2016年与美国Kite Pharma合资成立公司,获得其CAR-T细胞治疗产品在中国的权益;随后几年内便实现该产品在中国的成功上市,成为国内首款CAR-T疗法,且产品质量等各方面与海外标准保持一致。
Kite Pharma与复星医药的合作便是由Pontifax促成的,通过一系列的举措,为自身的源头创新能力的全球化奠定了基础。
经过多年积累,目前,复星医药的创新聚焦肿瘤(实体瘤、血液瘤)、免疫炎症等核心治疗领域布局,在非肿瘤及疫苗领域也有丰富的产品管线,逐步进入收获期。
近年来,复星医药自主研发的多款抗癌生物单抗陆续进入欧美主流市场,惠及全球患者。比如抗PD-1单抗汉斯状(斯鲁利单抗),它是全球首个获批用于广泛期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的PD-1抑制剂,也是目前唯一在欧盟获批用于该适应症的PD-1单抗。
目前,汉斯状已在包括中国、欧洲、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获批上市,累计为超过10万名肺癌患者提供了创新疗法。此外,乳腺癌及胃癌治疗药物汉曲优(曲妥珠单抗)已在包括中美欧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上市,惠及全球24万名患者。
从年报等公开信息来看,复星医药的战略性品种基本都是全球化市场布局,像针对胃癌治疗的靶向HER2创新型单抗HLX22及新型乳腺癌内分泌疗法HLX78(拉索昔芬片)均处于国际多中心III期临床试验阶段。
在研帕妥珠单抗生物类似药HLX11的上市申请在中国和美国获受理,相信,这些产品都将为公司全球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2、强化全球运营能力,打造真正的全球化药企
在全球医药产业中,除了自主创新能力外,成熟的全球运营体系也是企业国际化成功的重要保障。业内普遍认为,近年来中国药企出海的成败关键往往取决于本地化运营能力和国际注册认证的顺利通过程度。
根据公开资料,近年来,复星医药持续加力打造自有海外研发和营销团队,布局全球研发中心。依托本土与海外人才的协同,在全球多地推进创新管线开发和市场拓展。同时,公司已组建美国创新药团队,为自主研发的抗PD-1单抗斯鲁利单抗(商品名“汉斯状”)在美国的商业化做筹备。
另外,在欧洲,复星医药通过控股子公司Gland Pharma旗下的Cenexi构建了本土化生产能力。在非洲,复星医药科特迪瓦园区的建设也顺利推进中,未来将实现非洲的药品本地化生产及供应。诸多全球布局举措,为公司的创新药走向海外提供基本支撑。
截至2024年底,公司制药板块旗下所有国内商业化生产线均已通过中国GMP认证,其中有10条生产线通过了美国、欧盟等主流法规市场的GMP认证。这从侧面印证了其生产质量体系的国际化水平。
此外,多位行业观察人士指出,通过积极的海外并购和渠道建设,复星医药在新兴市场方面已具有强大药品注册能力及扎实的分销网络。如Tridem Pharma在非洲市场的销售网络已覆盖超过40个国家和地区,并持续推动科特迪瓦园区项目建设以实现非洲本地化药品制造和供应。
去年以来,复星医药将目光瞄准中东市场,子公司复宏汉霖与沙特SVAX战略合作,共同提升创新和高价值产品在MENAT地区(中东、北非、土耳其)的可及性。
吴以芳表示,“出海选择当地可靠的合作伙伴很重要,我们大部分先用合资公司的模式进入市场,或者通过战略合作,借助海外合作伙伴在当地的资源协同发展,这样相对比较稳健。”
说到国际化,不得不提复星医药全球化的“双向许可合作”能力。
在对外许可方面,复星医药积极推动创新产品出海,子公司复宏汉霖已与Accord、Abbott、Eurofarma、KGbio、Organon及Dr.Reddy’s等20多家国际一流的生物制药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共同拓展全球市场,全面覆盖欧美主流生物药市场和众多新兴市场,已上市的生物药累计惠及超过75万名全球患者。
与此同时,复星医药植根中国,依托深厚而专业的中国本土资源和能力,复星医药也是国际前沿技术进入中国的重要合作伙伴。多年来,瞄准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复星医药持续引进并国产化全球领先的医药科技成果,让先进的医疗科技更快惠及国内患者。
近年来,国际领先技术的中国本土化已经成为行业的重要趋势之一。复星医药与Intituve、Kite Pharma、BioNTech、Insightec等国际顶尖医药公司达成合作,并成功将CAR-T细胞治疗、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等全球前沿技术落地中国,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赢得社会广泛关注。
2024年6月在上海浦东落成的复星总部产业基地是直观医疗在亚太地区最大的研发、生产和培训一体化基地,该基地的启用将进一步加速达芬奇手术系统的国产化进程,堪比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
值得一提的是,已在中国上市的肺癌精准诊疗Ion系统使用的部分活检针已实现了国产化,现有产能可以满足全球70%的市场需求,真正实现“中国制造、共同研发、全球销售”。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通过技术合作与本地化生产相结合,中国企业不仅能快速填补了本土技术空白,也逐步建立了自身的竞争优势。复星医药的做法,为更多希望进入中国市场的全球药企提供了有效的合作范例。
3、结语
整体来看,面对当前医药行业的周期性挑战,复星医药在创新药领域的深耕布局和全球化运营体系构建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未来,复星医药的海外布局,以及全球双向许可合作能力除了夯实自身的创新能力外,相信也将成为中国Biotech及Biopharma出海的“诺亚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