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楚甲锵鸣:车马坑里的楚国军事密码|观展)
张宇航/文 公元前 642 年,楚宫钟磬声里暗涌着金属的寒光,当楚成王赠予前来觐见的郑文公一千斤铜时,这位南国霸主的目光始终未曾离开那些泛着幽蓝光泽的铜块,他意识到这些赐予郑国的铜料随时可能化作指向楚国的箭镞,顿时悔意丛生,在盟约中特别补充的“无以铸兵”被永久记录在《左传》中。
正是这看似矛盾的外交动作,揭开了青铜在先秦文明中的特殊地位,在冶铁时代来临前,这种泛着冷光的金属既是礼乐文明的载体,更是称霸列国的密钥。楚人深谙此道,他们用青铜铸造的编钟能敲响"问鼎中原"的野心,而同样材质的剑戟又足以将这种野心淬炼成现实。
1974 年,考古人员在湖北大冶发掘出一个面积达2平方公里密如蛛网的地下迷宫,这个名为“铜绿山”的遗址震惊了世界,它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好、最完整、采掘时间最早、冶炼水平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铜矿遗址,也是楚国称霸的物质基础。参与此项考古的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陈树祥曾表示,自春秋中期的楚成王时,楚国便将铜绿山牢牢掌控住了,并在采冶方法上不断进行科技创新,从而使釆、冶、铸铜技术居当时世界领先地位。这些冶铸技艺最终化作武库中寒光凛冽的戈矛箭镞,铺就了楚国"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霸主之路。
楚国军备有多强,设计有多精细,沉睡千年的文物诉说着一切。
吴王夫差矛
楚国战车马复原模型
九连墩:传说与实证的交响
九连墩墓葬挖掘现场
双凤连双龙纹玉佩
三人踏兽玉饰
铜人擎灯
熊家冢:江汉平原的“地下军阵”
熊家冢墓葬复原图
谷纹玉璧(又称熊家冢和氏璧)
凤纹错金戈鐏
拥有“天下第一王陵”的美称,但关于墓主身份的争议始终萦绕熊家冢。玉器上的勾连云纹指向战国中期的楚简王(前431~前408年在位),但车马规制却更接近春秋晚期的楚昭王(前515~前489年在位)。也有考古学家提出关键反证:楚声王(前407~前402年在位)遇刺后政局动荡,其子悼王断无可能组织如此宏大的葬礼。真正的墓主应是前代强势君主。这个悬案如同车马坑中未解的辕痕,等待着更多考古发现的破译。
青铜铸骨,漆木为肌:楚战车的工艺史诗
战国车马零部件图
驯服战马的青铜密钥
展柜中这组来自荆门包山 2 号墓的战国马衔与铜镝,默默诉说着楚人对战马的绝对掌控。马衔由两节青铜链环咬合而成,链节间的铜刺可精准刺激马舌,实现“令行禁止”。与之配套的铜镝形如新月,卡入马齿间隙,通过缰绳的拉扯传递指令。
马衔
铜镝
更精巧的是九连墩 1 号墓出土的铜三连环,这三个直径不足 5 厘米的青铜环相扣在一起,用于连接马衔与马镳。环身素面无纹,却暗含力学玄机:每个环的开口方向交错,确保拉扯时环体自动锁紧,避免战场冲锋时缰绳松脱。这种设计与《诗经·秦风·小戎》中“游环胁驱,阴靷鋈续”的记载完全吻合,足以彰显楚人对驭马术的精研。
铜三连环
车轮上的千年工程
两类青铜车軎(wèi)在展柜中并置陈列:一类軎身仅饰单道素面箍环,轴孔内壁残留松脂痕迹,推测为楚人降低车轴摩擦的实用设计;另一类则以双箍环夹饰云纹,纹饰细密规整,彰显礼制威仪。两类车軎出土于荆门包山 2 号墓,直径均为 6 厘米,与《考工记》“五分其轨之长,以其一为之当兔之围”的记载完全吻合。素面軎用于普通战车,纹饰軎专配贵族车驾,这种“实用—礼制”的双轨标准,正是楚国军工体系制度化的实证。
单箍素面铜车軎
双箍云纹铜车軎
战车车轮的设计更是让人惊叹,辐条 30 根,轮牙由两段弧形硬木拼接,接缝处用“夹辅”加固,这种设计在《考工记》中被称作“牙也者,以为固抱也”,实测轮径 1.4 米,轨距 2 米,既保证平原奔驰的稳定性,又能适应南方泥沼地形。车毂则是由长达 50 厘米的枣木毂身,两端缠绕皮革并用漆胶固定,既减轻重量又防止开裂——荆州文保中心实验证明,这种工艺能使车轮承重提升三成。
纹饰背后的工艺逻辑
在战车组件中,衡末的错金铜兽首堪称楚式审美的巅峰,九连墩出土的兽首衡饰双目嵌绿松石,獠牙鎏金,鬃毛以细如发丝的错金云纹表现。这种安装在车衡末端的饰件并非纯粹的奢侈品,战车上的猛兽纹饰实为军阵标识,在尘土飞扬的战场上,金光闪耀的兽首就是指挥车的坐标。
错金立兽铜扣饰
战车并非裸露的杀戮机器,九连墩 1 号车马坑出土的漆木车舆残片,揭开了楚人的“移动堡垒”之谜。车厢侧板以厚达 3 厘米的榉木为骨,外髹黑漆,内涂朱砂,接缝处用青铜活页铰链——这种被称作“青铜活叶”的构件,可使车门开合自如。
铜活叶
九连墩1号车马坑出土的错金铜车轭帽,以繁复的错金云纹与兽面纹饰彰显楚人工匠的巧思。这一构件实为车轭的重要组成部分——车轭整体呈人字形,轭首系于车衡,轭脚分架马匹肩胛,既是控马的核心装置,亦是战车前部的力学支点。战国典籍《韩非子》所载“郑人买椟还珠,楚人鬻珠夸椟”的典故中,“不识车轭”的隐喻,正暗合车轭在驾驭系统中的不可替代性。
楚军武备解码:戈戟弩甲的杀伤链
战车固然是楚军的核心装备,但真正在战场上收割生命的还是各式兵器。展厅后侧的展柜中,戈、戟、矛等青铜兵器与战车构成完整车战体系:车右持戟刺杀,步兵挥戈勾割,弩手远程齐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兵器的尺寸与战车结构紧密相关:例如车戟长度约 3 米,正好匹配战车轼高;步兵戈仅 1.6 米,适合地面缠斗。这种系统性配合,正是楚军能称霸江淮的技术保障。
车战示意图
外圈为A车车右挥戈所及范围,内圈为A车车右挥剑所及范围
当A车与B车相对驶来时,A车的戈和剑都无法伤及B车乘员;当A车与C车错毂时,A车车右的戈可能伤及C车乘,但剑仍无法伤及C车乘员。
车右立于车上使用格斗兵器和卫体兵器所及范围示意图
外圈为车右挥戈所及范围,内圈为车右挥剑所及范围
戈作为商周车战的核心兵器,以勾割、啄击见长,援部横向刃口可撕裂盾甲,胡部穿孔以绳索紧缚木柲,确保勾杀时的稳定性。在九连墩出土的青铜戈上,凌厉的援锋与内刃构成一道死亡弧线。春秋战国时期,楚人改良戈型,如荆州彭家台出土的“高城冶叔”戈,胡部延长、穿数增加,使戈头与柄结合更牢固,成为战场“收割利器”。楚戈铭文多刻于胡部,既铭器主之名,亦显尚武之风。
戈各部位示意图
戈是商周时期最常见的车战武器,由戈头、柲、鐏构成,是用以勾杀的兵器。春秋晚期到战国,长胡三穿或四穿戈较为常见。胡越长、穿越多,缚在柲上的戈头也就越牢固,更加适于激烈的战斗格杀。
青铜戈
戟是戈与矛的致命合体,以十字形锋刃将勾啄与穿刺合二为一。车战中使用时,戟可勾住敌方车辕,矛锋直取咽喉;步战中则化身短戟,横扫千军。
青铜戈、戟对比图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江陵长湖南出土的“楚王孙渔戟”,错金鸟篆铭文如凤舞九天,戟身分铸戈矛双头,青铜寒光中暗藏贵族血统——戟的复杂结构与多重功能,使其成为楚国王侯将相的专属兵器。与戈相比,戟因兼具刺杀能力,在实战中更具威慑力,可谓“一器破万法”,如果说戈是战场的基础旋律,戟则是战争交响曲中的华彩乐章。
楚王渔孙矛、戟
矛头三棱锥形,锋刃厚实,专为穿透皮甲而生。荆门包山墓出土的战国铜矛,矛身修长如柳叶,中脊隆起,两侧开凿“饮血槽”,这一设计可减少穿刺阻力,增强杀伤效率。
青铜矛
矛是直而尖形的刺杀兵器,为商周车战中的常用武器。春秋晚期到战国,矛的演变趋势是矛身加长,两翼逐渐缩小,更利于迅速穿刺和深中要害。
战国时期,楚军凭借此类改良矛头,在车战与步战中屡建奇功。枣阳九连墩墓出土的铜矛更附青铜镦(矛柄尾端加固件),印证楚人对兵器细节的极致把控。
附镦铜矛(左一)
殳本为仪仗兵器,常列于贵族车驾两侧,象征军权与威仪。如江陵望山墓出土的铜梧殳,形似长棍,顶端无刃,周身饰云雷纹。《周礼》载“殳以积竹,八觚为杖”,楚殳虽无锋刃,却以肃穆形制与繁复纹饰,诉说着楚军“尚武亦尚礼”的战争哲学。
青铜殳
殳分两种:一种为有三棱形锋刃的兵器,与矛近似;另一种是无刃的仪仗类兵器。
远射:机械力量的巅峰
弩机可蓄力待发,普通士兵无需长期训练即可操控,极大提升了楚军远程火力。枣阳九连墩 1 号墓出土的青铜弩机构造之精密,堪称战国“黑科技”:铜制望山(瞄准器)、悬刀(扳机)、钩牙(扣弦装置)与木臂组合,射程可达 200 米以上。展厅中复原的彩绘漆木弩,臂身朱漆斑驳,云纹流转,暗藏杀机之余,更显楚人对兵器装饰的考究。
彩绘漆木弩
江陵望山墓出土的长铤铜箭镞,锋如锥刺,三棱刃面冷光凛冽。其设计兼顾穿透力与飞行稳定性,可轻易贯穿皮甲。部分箭镞出土时仍带有木质箭杆残痕,尾部羽翎虽朽,但战国楚军“箭雨蔽日”的战场场景,仿佛跃然眼前。《吴越春秋》称楚人琴氏改良弩箭,助楚国称雄江淮,此镞正是这段历史的冰冷注脚。
长铤铜箭镞
镞各部位名称示意图
九连墩 1 号墓出土的战国人甲胄,是楚军防护装备的巅峰之作。甲片以皮革为胎,模具压制成型,再以丝带编缀成胄(头盔)、身甲、袖甲与裙甲四部分。漆皮残片显示,甲胄表面曾髹黑漆,既防腐又威慑。此类皮甲轻便灵活,兼顾防御与机动性,与楚军“轻车锐骑”的战术风格完美契合。
人甲胄
楚墓中出土的青铜剑,部分剑身密布菱形暗纹,此工艺需在铸造时控制合金成分与冷却速度,使剑刃刚柔并济。楚人尚剑,不仅因其为格斗利器,更因剑饰玉具、剑匣髹漆的华美,承载着贵族“止戈为武”的礼仪精神。
青铜剑
从勾戟饮血的凌厉,到弩机悬刀的精密,楚人以青铜与皮革为笔,在战场上书写了一部冷兵器时代的“美学史诗”。这些兵器不仅是杀戮工具,更是工艺、权力与文化的凝结。驻足展厅,寒光流转间,仿佛听见金戈铁马踏破纪南城的烟尘,窥见一个尚武王朝的炽热灵魂。
驻足展厅,那些沉睡千年的戈戟矛剑,早已褪去血腥,却未减锋芒。楚人将战争的残酷转化为铸造的艺术,将权力的威严熔铸为纹饰的华美。今日的我们透过玻璃展柜,看到的不仅是冷兵器的凛冽,更是一个族群对力量与秩序的终极思考。两千年前的某个清晨,一位楚国工匠在炉火前反复捶打铜坯,当火星溅落的瞬间,他是否能预见,这柄凶器终将成为后人膜拜的文明图腾?战争或许会摧毁城池,但真正的霸权永远镌刻在人类对技艺与美的永恒追求中。
观展攻略
中国古代车马兵器展在湖北省博物馆南馆三楼“楚国八百年”展厅开放,为基本陈列更新。展览依托九连墩、熊家冢墓葬发现及馆藏数量丰富的兵器、车马器,通过对楚国战争史、各类兵器、车马器使用情况以及军工科技、军礼的介绍,呈现古楚国兵器车马背后蕴藏的军事文化和人文精神。
开放时间:9:00-17:00(16:00后停止入馆),每周一闭馆。
预约方式:关注“湖北省博物馆”微信公众号—“预约”—“我要预约”—“门票预约入口”
湖北省博物馆“楚国八百年”展厅
参考文献:
王先福,王红星,胡雅丽等:《湖北枣阳九连墩M2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018年。
胡家喜:《枣阳九连墩车马坑翻模及部分车马复原、复制研究》,江汉考古,2006年。
李咏秋:《楚国雄风掠影:熊家冢车马阵》,档案记忆,2022年。
刘建业,杨开勇:《利兵谁何精良的楚国兵器》,大众考古,2019年。
图片 | 张宇航
排版 | 黄思琦
设计 | 尹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