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征关之治:美股危机中,如何制定一揽子计划?(04.07))
在“征关之治”新政的压力下,全球经济承压,主要资本市场掀起一场巨浪。美股首当其冲,三大指数连续两日创2020年3月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其中纳斯达克指数自高点下跌超-20%,正式进入技术性熊市。
这几年美股一直处于较高估值,基于估值判断,长期关注61的朋友,或多或少对美股回撤有一定的心理准备。这次的促因强度可能在意料之外,但这估值钟摆的回归仍在情理之中。
在以往的文章中,即便强如美股,61也一直强调安全边际的重要性。当投资体系不完备,只是基于“看上去很美”而凑热闹的投资者,烈火烹油之时有多积极,恐惧肆虐之际就有多悲观。
结构完整的投资策略,契合自身的安全边际,攻守平衡的持仓配置,以及良好的安全边际是面对如此困境的重要基础。目前利空致使情绪低迷,未来过程仍将煎熬,但倘若处理得当,“危险”便可能成为一次难得的“机会”。
不少朋友与61一样,一直盯着美股,现在下跌开启,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一、美股三大指数狂泻:猛烈的估值回归上演
市场有很多理由可以让高估资产继续高歌猛进,美股前几年便上演了这样的一出戏。2022年12月,纳斯达克100指数脱离低估后,在天量流动性的加持下,一路反转、高歌猛进。
也是凑巧,在估值压力显现关键时刻,AI技术出现巨大突破,在ChatGPT的带领下,美股七巨头继续攀升,当时的市场情绪有多火热,相信不少人历历在目,彼时纳斯达克100指数PE逼近40大关。
下跌可能有很多原因,但较高的估值往往是原罪,高估值是投资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风险引而不发只是时候未到,当利空袭来,回归便会变本加厉,此时的回撤就会让人印象深刻。
我们看一下美股主要指数年初至今的估值变化与回撤幅度:
从表2可见,在今年年初时,道琼斯工业指数估值温度为99.1°C,标普500为92.9°C,纳斯达克100为96.2°C,均处于历史高位。
而后便出现了单边下跌,自年初至今,道琼斯指数回撤-9.94%、标普500回撤-13.73%,纳斯达克100回撤-17.20%。
经过这一个多月的回撤,道琼斯指数估值温度回落至84.8°C,仍处于高估区间;标普500估值温度回落至63.3°C,处于正常估值区间;纳指100估值温度回落至56.9°C,进入正常估值区间。
二、静候机会:提前制定针对性定投策略
在上一轮美股的定投中,受天量流动性影响,美股反弹的速度非常之快,致使基于高安全边际的定投策略,出现了低估周期较短,仓位不足的情况。
为了优化这个问题,61在之前的文章中,在低估定投的基础上,增加了“金字塔式加仓法”。金字塔加仓法基于指数温度或估值,每到一个范围,加一定比例的仓位。通过这个办法,在快速探底的时期,可以根据指数温度快速加仓到目标水平,而不受低估周期长短影响。
考虑到估值变化较大,建议提前准备一定的流动性,以防当机会出现时没有弹药可用。另外,也可以采用动态仓位平衡法,根据初始仓位配比,当估值合适时进行跨市场再平衡。
从安全边际的角度,目前标普500和纳斯达克100已进入可观察的区间。但目前整体仍处于50°C以上,暂时还不用太着急,不妨让子弹再飞一会。
考虑到美股的高有效性,尤其在变化剧烈的当下,建议在40°C以下开始密切关注,根据自身风控要求和既定策略,逐步定投。
在制定安全边际时,请考虑以下潜在影响:
1、“征关之治”的措施才刚刚开始,从本次关税政策的初衷看,未来还有很多变化,且本次政策并非短期行为,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2、从市场恐慌程度看,虽然近两日指数回撤较大,但还没到情绪底部。整个过程的发酵和后续的演变,还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
3、以往数据表明,从政策底到市场底需要一个传导周期,因关税政策而产生的基本面变化,需要半年至一年的影响,企业估值会因为利润波动而变化,需要留心。
4、基于宽基打底、国内海外7:3的原则,一般建议海外指数以美股为主,美股以标普500和纳斯达克100为主,两者合并持仓最高不要超过30%为宜。
5、做好长期计划,避免借贷杠杆,估值到位后市场情绪可能风声鹤唳,请坚持计划。持有后,仍有继续下探可能,此时便需要坚持到底,指数化投资不用担心回不来。
6、作为跨境指数,我们在投资时要注意溢价率、跟踪紧密度、外汇额度以及汇率波动,以及美股当下处于利率高点,未来降息及其他政策的影响。
三、“61”全市场估值仪表盘
四、“61”指数基金估值表(0350期)
================
今天的A股想必也是风起云涌,务必稳住。
================
数据整理不易,还望多多点赞、转发支持。
扩展阅读:《指数基金文章目录列表》(新手必看)
$纳指ETF(SH513100)$ $标普500ETF(SH513500)$ $纳斯达克综合指数(.IXIC)$
@今日话题 @ETF星推官 @雪球创作者中心 @雪球基金
#雪球ETF星推官# #雪球星计划#
风险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请在做出投资决策前,仔细阅读并理解相关基金的法律文件,如《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审慎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