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港股暴跌中进口替代概念受追捧!十月稻田股价逆势飙涨28%)
作为4月7日港股通中唯二上涨的个股之一,十月稻田的股价飙升实则是关税风暴之下引发的进口替代效应、政策端农业强国规划的强力支撑,以及企业盈利能力的边际改善共同作用的结果。
2025年4月7日,注定成为全球金融风暴的历史性时刻。在特朗普政府推行的"对等关税"政策冲击波下,全球资本市场遭遇系统性重挫,主要经济体股指集体上演断崖式跳水。其中,日经225指数重挫7.83%,韩国综合指数触发熔断机制,德国、法国、印度等国指数也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此次全球性的股市巨震,来源于高额关税政策所带来的贸易战担忧,全球供应链重构预期急剧升温,风险资产遭遇系统性抛售,流动性危机出现并伴随恐慌情绪踩踏,加剧市场信心崩溃。据不完全统计,该关税政策已累计导致全球股市蒸发数万亿美元。
然而,在如此严峻的市场环境下,港股主食第一股十月稻田(09676.HK)却展现出了非凡的韧性,股价逆势上扬28.78%,截至当日收盘,收于7.83港元/股。尽管涨幅惊人,但实际上十月稻田的市值已由2024年初的200多亿港元大幅缩水至当前的84亿港元。
图片来源于:十月稻田公司官网
多维驱动引领股价飙升,玉米业务助力扭亏为盈
作为4月7日港股通中唯二上涨的个股之一,十月稻田的股价飙升实则是关税风暴之下引发的进口替代效应、政策端农业强国规划的强力支撑,以及企业盈利能力的边际改善共同作用的结果。
据了解,美国是我国第二大粮食进口来源地。据海关统计,2024年我国自美国进口粮食总量3179.33万吨。其中大豆2213.4万吨、高粱568.3万吨、玉米207.4万吨和小麦190.23万吨,占比20.2%。4月4日,我国对美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后,美国农产品的进口成本大幅上升,国内农产品价格竞争力也随之增强。进口减少导致国内农产品供需缺口扩大,推动其价格上涨。十月稻田作为东北粮食产业链龙头,凭借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短期内或可通过填补进口缺口实现量价齐升。
而在政策层面上,我国政府近年来大力推进粮食安全战略,鼓励国内农业生产,减少对外依赖。4月7日傍晚,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提出,要压实“米袋子”保供责任,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十月稻田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构建的5大生产基地与区域中心仓网络,深度绑定乡村振兴政策红利。
此外,十月稻田在2024年还实现了近四年的首次盈利。根据其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全年业绩公告显示,2024年十月稻田总收入为57.45亿元,同比增加约18.0%;毛利同比提升64.8%至10.19亿元,毛利率同比提升五个百分点至17.7%;年内利润2.04亿元,成功实现扭亏为盈。
图片来源于:十月稻田2024年全年业绩公告
而该业绩增长实际与十月稻田的第二增长曲线—玉米业务高度相关。据抖音平台数据显示,截至 2025 年3月,仅十月稻田黄糯玉米单品链接累计销量就已超过 1300 万单。
玉米产品收入也实现了跨越式增长,自2023年的1.308亿元,飙升至2024年的8.15亿元,增长率高达523%。同时,玉米产品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亦显著提升,由2023年的2.7%跃升至2024年的14.2%,成为推动十月稻田整体业绩增长的重要引擎。
玉米产品的成功实际得益于十月稻田对消费者需求的洞察,创新性地推出玉米棒、玉米段、玉米粒、爆米花玉米粒等多样化玉米产品,并结合全域营销,成功将传统主食玉米打造成轻食化、零食化的健康快消品。
股价飙升逻辑尚不稳固
但值得注意的是,十月稻田在2024年销售费用达到5.14亿元,与2023年同期相比大幅增长58.5%,显著高于其营收增幅。管理层将此现象归因于销售渠道结构变化,社交电商平台相关佣金费用以及广告费用的大幅增加。
从具体渠道营收拆分来看,尽管十月稻田加大了户外广告投放力度,并积极开展节日营销等品牌推广活动,销售费用大幅上升,但其在电商平台的收入却呈现下滑趋势。具体而言,电商平台收入为23.84亿元,同比下降15.9%,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也由2023年的58.4%下降至2024年的41.6%。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电商红利的逐渐消退,以及当前流量获取成本的不断攀升,对十月稻田的持续盈利能力构成了新的挑战。
图片来源于:十月稻田2024年全年业绩公告
而作为十月稻田支柱的大米业务,也面临着增长放缓的窘境。根据2024年业绩公告显示,大米业务营收40.14亿元,同比增长4.8%,实则拖累了整体营收的增长。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高端大米”的市场定位与当前消费用户习惯的变化存在偏差。
此外,十月稻田决策层“借债分红”以及投资茶百道的决策仍引发市场质疑。机构投资者云锋基金、启承资本在其2024年10月股票解禁后就开始纷纷选择“撤退”,也为十月稻田的未来增添一丝不确定性。
从短期来看,关税风暴为十月稻田的业务增长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窗口期。然而,需要警惕的是,资本市场对十月稻田的热情追捧,更多是基于对其政策红利转化能力的预期。这种增长模式或许更接近于政策套利,而非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性塑造。一旦关税政策发生调整或国际供应链进行重组,其溢价逻辑或将迅速瓦解。
作者 | 王昊宇
编辑| 吴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