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波士顿郭屹:虽然中国企业出海势头不减,但也有部分企业选择回流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4-12 10:26:08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波士顿郭屹:虽然中国企业出海势头不减,但也有部分企业选择回流)

北京时间4月3日凌晨,美国总统特朗普“对等关税”方案出炉。国际经贸形势变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加快出海的步伐是否会被影响?之前因为关税而出海东南亚的制造业何去何从?当前中国企业出海整体进程如何?随着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快速变化,中国企业在出海过程中面临了哪些挑战,又有哪些机遇?这些企业应该采取哪些战略来应对这些挑战与机遇?

经济观察报就当前中国企业出海的相关问题专访了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董事总经理、全球合伙人郭屹。郭屹长期专注于企业出海研究和服务企业出海的实际业务。

他观察到,尽管中国企业出海的势头依然强劲,但也有部分企业选择回流。郭屹认为,中国企业出海遇到的问题与改革开放初期国外企业来中国投资的问题完全不同。首先,在改革开放初期,欧美、日韩等企业来中国投资是一个相对“向下兼容”的过程。当时,这些企业的品牌已经确立,在中国具有很强的品牌优势。其次,当时的主要外资企业已经发展到需要海外布局的阶段,除中国外,它们在其他国家已经进行了成功的海外布局,进入中国市场是其全球市场战略的高潮阶段。

相比之下,当前中国企业出海的情况不同的是,由于国内市场竞争压力加大,一些企业才开始选择进行拓展海外市场,但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存在一些难度。

|对话|

经济观察报:当前中国企业出海情况如何?

郭屹:回顾过去二十多年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脉络,从早期依靠传统贸易实现的“产品国际化”,到通过规模化海外投资推动的“资本国际化”,再到如今深度优化海外市场运营的“能力国际化”,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水平整体大幅提升,国际化进程正在向纵深发展。目前,中国企业正逐步将国际化战略的重心向优化运营转变,进一步从“走出去”向“走进去”跨越,力求建立精耕细作的本土化运营能力,深度参与海外市场的本土化运营已成为大势所趋。

随着中国与世界的融合程度持续加深,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实现了全面发展。可以预见,未来中国企业将以更高的水平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放眼未来,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中国企业需要充分发挥已经沉淀的竞争优势,进一步推动国际化进程稳步向前;另一方面,中国企业也应冷静看待当前高度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以及内部管理的新难点,审时度势,做好风险的预判与防范。

经济观察报:近年来,中国企业出海情况发生了哪些变化?

郭屹:波士顿咨询公司相关调研结果显示,三分之一的中国企业将多变的国际形势挑战视为海外战略面临的最主要挑战。在地缘政治冲突、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及各经济体间政策壁垒等国际形势带来的不确定性下,中国企业出海进程将面临诸多挑战;全球经济发展周期的不断变化,以及不同地区的文化、商业习惯和社会舆论,也在其中增加了诸多不确定性风险。

随着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出海的过程中也可能会遇到技术和创新壁垒以及监管和合规挑战。比如,不同国家采用的技术标准不统一,或者是在一些高科技领域可能面临的核心技术受限等。同时,许多国家对数据隐私保护和网络安全方面要求严格。此外,不同地区在反垄断和公平竞争审查、本地化运营法规、环保和社会责任方面也会有不同的要求,中国企业或需要投入大量资源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合规要求。

当前,中国的经济发展从吸引外资到既吸引外资又鼓励企业走出去,而且企业走出去也分多个层次,最高层次就是全球化企业;其次是供应链企业出海。

但是,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出海几乎是必然的选项。只要企业想要进一步发展,都需要寻找新的市场,全球化是必然要做的。同时,中国企业遇到的问题在于在发展中遇到供需关系失衡,贸易限制,全球化逆风等环境问题,使得出海的紧迫性被提前凸显出来。

去年,波士顿咨询公司与许多企业进行过调研,发现大约有九成的企业认为需要走出去。而在大约五年前的调研中,这一比例仅为五成。因此,出海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必须走的一步,剩下的问题就是如何出海了。

经济观察报:中国企业出海都会选择哪些模式?

郭屹:当前的出海主流模式,简单点说是一些企业发现产品销量不错,就通过线上的渠道来开拓海外市场。

第二种则是亲自出海,去试试海外市场的“水深水浅”。比如很多中国企业在东南亚设厂,但是去当地设厂,又发现供应链无法全部“带得走”,还要建立更大的渠道。

第三种则是产业链、供应链的出海。这就会遇到一个很大的问题,也就是从0到1的问题。

中国企业出海遇到的问题跟改革开放初期国外企业来中国投资的问题完全不同。第一,在改革开放初期,欧美日韩等企业来中国是一个相对“向下兼容”的问题。当时,这些企业的品牌已经确立,在中国具有很强的品牌优势。其次,当时的主要外资企业已经发展到需要海外布局的阶段,除中国外,它们在其他国家已经进行了成功的海外布局,进入中国市场是其全球市场战略的高潮阶段。

相比之下,当前中国企业与其不同的是由于内部竞争压力加大,开始选择一些市场进行出海,但在此过程中发现存在一些难度。

经济观察报:为什么中国企业出海不能直接沿用国内的模式?

郭屹: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首先,当前中国出海企业的品牌效应尚未形成。其次,中国企业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文化中缺乏一些模式上的独特优势,这也与改革开放初期进入中国的欧美品牌有很大不同。当时,欧美企业的发展阶段相对处于成熟阶段,而当前中国企业的发展阶段距离成熟还有一定差距需要补齐。第三,整体商业环境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初期,欧美品牌进入中国时,全球化正处于高潮,大部分国家都在拥抱全球化。而当前,全球化遭遇逆风,这使得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着更严峻的环境。

比如,目前部分发达市场对中国产品和企业实施各种限制,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东南亚作为出海的第一站。

对于进入东南亚市场的中国企业,不能简单地用成功或失败来评价。主要是中国企业需要通过出海东南亚,探索中国企业全球化的道路。同时,由于东南亚市场在全球市场中并非最主流和主要的市场,因此在东南亚市场的成功也不完全意味着全球化的成功。

此外,未来东南亚市场或其他第三世界市场对中国企业的限制可能会越来越多,但这种限制相对较为温和。这些市场通过限制中国企业来调整供需关系,避免市场供过于求。因此,很多中国企业也开始反思,并寻求技术解决方案,比如自动化和人工智能,以此来解决一些当前面临的问题。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