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超越工具思维:AI时代的组织进化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4-12 11:11:30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超越工具思维:AI时代的组织进化)

在过去一年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特别是DeepSeek(深度求索)在春节期间的发布,越来越多企业家意识到,AI不再只是未来的趋势,而是已经进入可规模化应用、可以实用的阶段。我们在与企业客户的交流中也观察发现,企业对于AI的接受度和应用层级正发生深刻变化,其带来的组织影响和思维转变也日益显现。

ChatGPT刚问世时,部分企业已在数字化蓝图中设想过AI的应用场景,但多停留在构想阶段。DeepSeek则改变了这种局面:它降低了使用门槛,让一线员工也能快速上手,大幅提升了组织内部的使用热情。

这一变化极大提高了企业家对AI的接受度与认知深度。他们开始鼓励员工在实际工作中灵活使用AI,如会议记录生成、营销内容创作、数据报表梳理等。AI从规划蓝图逐步进入企业的日常流程,成为提升组织效率与能力的具体工具。

与此同时,这种高涨的期待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企业家希望构建企业的“智能大脑”,现实却显示,组织内部的流程机制、协作方式和知识沉淀尚未跟上技术的演进步伐。从“有愿景”到“可落地”,中间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企业对这一差距的认识还在逐步建立中。

AI落地的三种路径

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表示自己“在使用AI”,但多数只是号召员工学习如何使用DeepSeek等工具,而不是真正实现了系统性的应用。企业应用AI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是提升个体效率,如使用DeepSeek自动生成会议纪要、撰写初稿、梳理报告等,显著压缩时间,提高响应速度。这也是目前很多企业可以立刻看到效果的工作。

第二层是构建智能工作流,部分企业尝试将多个任务串联形成AI驱动的工作链条。例如在客服场景中,AI可负责理解、调用知识、生成回答。但这类流程一旦触及专业节点就会遇到一些壁垒:要问谁,去找“销售老法师”还是从知识库中调取?这类挑战考验组织的流程机制与跨部门协同能力。虽然目前真正进入这一阶段的企业还不多,但开始主动探索的企业在AI应用的路径上迈出了更关键的一步。

第三层是沉淀组织知识。领先企业开始将隐性经验结构化、系统化,打造可复用的知识系统,沉淀为组织资产。原本存在于少数员工脑中的经验,如今可以通过AI工具被捕捉、共享与迭代,推动组织向“企业大脑”进化,完成从工具到系统的深层跃迁。

所以整体来看,企业AI应用正在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由点到面的演进过程。

AI重塑企业组织能力

过去,企业在培训中更强调技能传授,例如销售技巧、大客户沟通、如何高效开会等。但AI时代使得提问的质量成为影响AI产出的关键因素。换句话说,从前比谁“会答题”,现在变成了比谁“会提问”。

以DeepSeek为例,若连续提问方式单一,回答往往会显得雷同、缺乏新意。相反,如果员工能在合规的前提下,先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并通过结构化的方式进行提问、设定目标效果、表达担忧并反问立场,AI所产出的内容将更具启发性与价值。

提出好的问题的背后涉及三个重要能力。

第一,批判性思维。AI的回答看似合理,但是否贴合实际、是否具备判断力,仍需人来判断。这种能力非短期培训即可形成,需要长期积累与练习。

第二是结构化思维能力。员工要知道先问什么,再问什么,为什么这么问。员工要先理解,先要清楚目的,再明确方法,最后知道要达成什么效果。

第三,组织共识。企业内部应推动统一的沟通与思考方式与表达框架,让AI更好地融入协作流程。拿到任务时,员工不只是执行,更要习惯性地追问:“为什么做?如何做得更好?能否超出预期?”这种共识的建立有助于形成良性的协作文化。

真正的门槛不在“会不会用AI”,而是“是否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AI时代的培训重点,应从提供答案,转向引导员工如何设问。

AI确实带来企业运营效率的显著提升。许多任务从8小时压缩至2小时,释放了员工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它加速了员工之间的差异显性化。那些积极拥抱AI、主动学习的员工,逐渐脱颖而出;拒绝适应、固守旧习的员工也容易在组织中失去优势。AI因此成为识别绩效与潜力的重要机制。

同时,那些因AI而提升效率的员工也得以腾出时间思考战略层面的问题。在过去“机会遍地”的年代,企业更看重执行,员工也被训练为高效完成既定任务的人才。但现在效率提升后,中层员工有更多机会抬头看路,思考如何从“0到1再到10”,推动策略层跃迁。

这也带来了能力提升的机会。企业可以通过AI帮助员工实现转型,筛选出愿意学习、持续成长的人才,并给予更多的发展机会,进一步提升组织整体绩效。

值得注意的是,在AI快速推动下,组织内还会形成两股力量。

一方面是推动AI落地的凝聚力量。数字化部门、IT团队、年轻员工等群体,愿意投入时间将流程结构化、沉淀数据、优化机制,视AI为组织升级的重要契机。

另一方面是源自经验型员工的离心力量。以“老师傅”“老法师”为代表的经验型员工,虽掌握着关键的业务诀窍与流程诀窍,却担心被替代,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在协作中配合。这种现象,在国企、民企、外企中普遍存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如今,AI已从“数据管理”迈入“知识管理”阶段,组织不仅要沉淀流程,更需动员每位员工“教AI”,将个人经验转化为系统知识。这不仅是技术挑战,更是文化课题。如何打通认知、机制与激励的联动,是管理者必须面对的关键议题。

AI思维的崛起

回顾过去百年企业经营范式,不难发现,每一次技术浪潮的出现都会带来管理哲学和组织逻辑的深层变革。

互联网思维重构了商业模式。以前,我们习惯于“做什么业务就赚什么钱”,但互联网告诉我们“可以做A业务,赚B的钱”。平台和流量成为核心资产,催生了一系列平台型企业的崛起。设计思维则打破了职能边界,将企业产品开发从“功能导向”推向“用户导向”,强调快速迭代,而不是等产品全做好再上线。

AI时代,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核心逻辑将面临挑战。过去,企业家是经营人、财、物等资源,有自己的ROI(投资回报率)。但在AI语境下,很多资源正虚拟化为一套知识,企业必须重新思考如何构建和经营这套知识体系;同时这也改变了我们对“人”的定义。AI时代需要的是能提好问题、能做出判断的人,而不是只会听话与执行的人。这些新的经营方式和管理理念是AI时代企业家必须要思考的方向。

AI时代对企业家来说最大的挑战在于能否从过去的思维方式跳跃到新的AI时代思维方式。过去,重复性的任务依赖人力,如今AI或智能Agent(智能体)都能胜任。真正属于人的任务是那些创造性的过程:“从0到1”“从1到10”的突破。这既是个人的挑战,也是组织的能力体现。

同时,这也与价值观有关。企业怎么把创造力转化为对客户的价值,怎么让它成为公司文化的一部分。因此,领导力也需要跃迁:从过去的“指挥与控制”到互联网时代的“平台+试错”,AI时代的领导力要从使命、愿景、目标、价值观出发,引导员工创造价值、实现共创。每位员工都应有机会参与创造,而不是局限于任务的重复执行。

只有当企业构建出支持创造、鼓励试错、共享价值的生态系统,才能真正释放AI的潜能,推动组织持续跃迁,在客户、社会与企业自身之间实现正向的价值循环。

(作者系高风咨询公司创始人兼CEO、前波士顿咨询中囯区总裁、前博斯咨询大中华区董事长、总裁)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