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媒体广场 - 雪球 - 正文

疯王与关税(硬核长文,碎片时间勿入)

来源:雪球 作者:破晓笔记 2025-04-12 14:45:0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疯王与关税(硬核长文,碎片时间勿入))

最近许多朋友问我疯王和关税的事,按说“格系价投”是不考虑这种因素的。但作为经济学爱好者,我对此类话题也颇感兴趣。请注意,这与投资没任何关系!格系价投,是以“安全边际”为基石,而非“政经分析”。

下面开始谈贸易。我发现许多朋友尚未搞清楚“贸易”的基本原理,先简单念叨几句。

初学经济,总会被“贸易顺差、贸易逆差”等概念搞得一头雾水。删繁就简,只说一个基本的结论:顺差是手段,逆差是目的。

翻译成人话——赚钱,是为了花。(这个应该没争议吧?你可能想把钱留给孩子,那也是为了花。)

人们往往觉得,顺差、逆差之类玄之又玄的东西,离自己很远。其实恰恰相反,当你发现这就是你的生活,经济问题就好理解了。

1、你对沃尔玛,永远是逆差。你给它纸,它给你货。

2、你对你老板,永远是顺差。他给你纸,让你干活。

国际贸易,就这点事。

现在问题来了:顺差好,还是逆差好?

答:如果逆差能永续,没人喜欢顺差。

麻烦在于,逆差不能永续!

有人会问,美国对全世界,不是逆差了几十年吗?是的,这就是问题所在,逆差不能永续。

几十年前,美国的大聪明们想了一个办法,让美元与黄金脱钩,逆差得以持续。先不管是怎么做到的,反正当时做到了。从那一刻起,美国人用印出来的纸,换全世界的商品和服务。

(注:如果不脱钩,任何国家攒多了美元,都会要求换成黄金。能拿金条,谁TM愿意拿纸啊!而黄金是有限的,如果不脱钩,美国就只能保持贸易平衡,不可能积累几十年的逆差。也就不会有今天的雷。)

美国要印钱换全世界的货,贸易上必然是逆差。如果一直顺差,把飘在外面的美元都吸回去了,外面没有美元了,各国自然退回金本位。

当时的环境,要退回金本位很容易,今天就困难多了。但这不代表地球人必须用美元!欧元、日元、英镑、虚拟币,以及(或者说尤其是)迟迟不敢放开自由兑换的人民币,都是美元的潜在替代品。

美国无锚印钞,爽了几十年。这个过程中,有颗悬在头顶的雷,随着时间的积累(逆差的积累)越憋越大。常年生活在中国内地的朋友,很容易忽视这个问题,也确实没有想的必要。

那就是:如果全球的国际结算,忽然不用人民币了,中国会怎样?不会怎样,因为本来也不太用。

可是,如果全球的国际结算,忽然开始拒绝美元,美国会怎样?要知道,地球上有且只有一个地方,永远不能拒绝美元。那个地方,叫美国。飘在外面的巨量美元一旦回巢,美国物价会涨到什么程度,我不敢想。

(注:有人说,各国的美元储备,很大一部分买了美债,相当于已经流回美国了。没这么简单。美国国债是以“借新还旧”的形式在运作,试想一下,如果“借新”借不到了,“还旧”还得继续,会怎么样?)

归根结底,用自己印出来的纸,换全世界的货,这本身就是吸毒。但由于爽了整整一代人,对那一代人来说,这就不是简单的饮鸩止渴,而是“老子死后,哪管洪水滔天”的壮举。那些促成美元与黄金脱钩(这在当时是极恶劣的违约)的大聪明们,直到死后很久的今天,仍无骂名。

说了半天,都是历史沿革与现状,跟疯王有什么关系?关系就是:虽然历史不是他创造的,但历史遗留下的问题,他无法回避。

美国现在有两个问题,几乎无解。

问题一:美元的信用受到质疑,回流风险加剧。这跟拜登“没收资产”的骚操作有关,但那只是一个稻草。根本原因,是逆差不能永续。

问题二:美国的制造业被碾压。注意,不是单单被中国碾压,而是被无数国家。只是中国最有代表性。

上述两个问题,说到底又是同一个问题。大哥吸毒,身体被掏空;身体被掏空,兄弟们开始不服。

过去的几十年的美、中,简单概括就是:一个在吸毒,一个在健身。其结果就是,中国的GDP从美国的十分之一,慢慢变成了美国的三分之二。

中、美、欧、日、韩……大家过去几十年都在成长,但中国的速度更快。这本来不是问题。如果美元不是世界货币、不曾强行与黄金脱钩的话。

(注:很多人认为“金本位”是有害的,“美元本位”是必须的。这是因为在我们出生之前,美元本位这种荒谬的事就已经发生。如同旧制度下的百姓,习惯了有皇帝,以为没皇帝天就塌了。这个话题点到为止,本文不展开。

我写的小说第六十二章,讲的是“违约银票的清算套利”,也捎带涉及了金本位问题。网页链接)

刚才说过,美国当前的两个问题,几乎无解。

美元的信用已经受到质疑;

美国的工人已经懒惰低效。

不是将要,是已经。那是过去几十年持续“吸毒”造成的。

正因为上述两个问题全都无解,于是我们看到,疯王的各种操作是自相矛盾的。

他既要维持美元的国际地位(威胁对“试图脱离美元体系”的国家加关税),又要美国有贸易顺差(对“卖货给美国”的国家加关税)。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不是很难,是不可能。实现A=违背B,实现B=违背A。

贸易逆差的本质,是欠债;贸易顺差的本质,是还债。过去用纸换别人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现在要用彩电冰箱洗衣机换别人手里的纸,美国的民众,真的有了这样的觉悟吗?

毫无疑问,没有!他们中的绝大多数,甚至根本无法意识到,若“贸易逆差”真如疯王许诺的那般,忽然“平衡”了,美国的物价会有怎样的变化。(用疯王的说法,应该是:外国人把从美国“抢”走的工作机会,“还”给美国人)

所以,疯王是真疯,还是假疯?

真疯和假疯,似乎都说得通。

首先真疯是有可能的。这是一个去魅的时代。就连爱因斯坦,也曾对经济问题发表过荒谬的见解。要说疯王比爱因斯坦笨些,应该没人会觉得哪里不对。

如果是假疯,隐藏在疯癫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我认为最简单的理由是:选民“既要又要”,总统为了讨好选民,表演“既能也能”。

美国工人是重要的选民,因此要许诺制造业回归;美国消费者是更重要的选民,因此用绿纸换商品的游戏,不能终结。这样是不是有点通顺了?(我先答应下来,让他们觉得我行。然后表演起来,让他们觉得我真行。再然后……就不关我的事了)

我们一定要清楚,“既要又要”的选民不是今天才有,“既能也能”的表演不是从疯王才开始。奥巴马和拜登,都要振兴美国制造业,就连里根都说过同样的话。只是前面那些总统,表现得没那么“疯”。

至于他到底是真疯还是假疯……不知道,也不重要。我们只需要知道:美国当前的问题,不是川普造成的,也不是川普能解决的。

接下来说点更实际的。关税的影响有多大?

加关税,必然会增加商贸的摩擦成本,这是没有疑问的。但并非他说加多少税,成本就真的增加多少。这里面有两个问题,是无法彻底解决的:一是转口,二是走私。

转口,原本只是正常的贸易行为,现在变成躲避税收和管制的手段,这还挺悲哀的。简言之,只要美国对全球各国的关税是参差的,就一定会有大量商品,通过转口的形式,以更低的税率进入美国。海关想要彻底识别出来,比登陆火星难一万倍(更别说,海关人员没有私心吗?)。

世界各国,每年送到美国的集装箱,合计约7亿立方米。假如你是海关负责人,请问你如何知道,这里面的“含中率”是多少?

一台机器,由几千个大零件构成。每个大零件,由几十到几百个小零件构成。请问哪个大零件里的哪个小零件,是中国企业生产的?

最终的结果是,想要对中国商品征100%的关税,就必须对地球上所有国家征100%的关税。否则,对中国的100%关税税率,就只是个口号而已。

一个贸易小常识:关税税率10%和100%有区别,100%和10000%没有区别。因为只要企业的利润率低于100%,就只能选择转口或者走私。(其实从50%涨到100%,就已经是纯表演了。)

是的,走私。如果疯王真的对全球施加同等的100%关税,则对美贸易会以走私的形式呈现。首先是,这种事情几乎不可能发生,也必然不可能持续。因为疯王就算真疯,他一个人也说了不算。

另一方面,假设美国对所有国家100%的关税真的发生了。那种情况下,你是美国海关的工作人员,你真敢查走私吗?收点钱也许可以,要真敢“违法必纠”,能活到下一个生日吗?如果没活到,你猜是外国人干的,还是本国人干的?

高关税下,走私符合全体美国人的利益。那也就是说,低关税、零关税符合全体美国人的利益。更高的关税=更高的物价,反之则相反。

美国大多数工人的观念,十分令人着急。他们只知道自己是生产者,没意识到自己是消费者。更没意识到全家只有自己一个是生产者,而家里的每个人都是消费者。

最后说说投资。前面讲这么多,其实我知道,这几天问我关税的朋友,大部分还是在关心投资。虽然每一次遇到类似的情况,我的回答几乎一致:排除噪音,只看估值。

我习惯在每个季度末,重新筛选一遍股票。但如果遇到剧烈的波动,也会立刻再筛一遍(总会有些质量更好的公司,却跌得更多),比如现在。

再次筛选时,我甚至不会给“外贸类”的企业减分。因为已经从系统上,严格控制了任何一个行业的比例;同时也已从系统上,降低了高负债企业的评分。

也就是说,如果发现一个“负债率很低,估值也很低”的公司,我不会因为它是做外贸的,就歧视或拒绝它。(我当前的持仓里,没有外贸型的公司。倒是很期待有某些高质量的公司,跌入我的狩猎范围。)

做外贸的公司,为什么不减分,甚至一票否决?难道对疯王的行动视而不见吗?

是的,视而不见。我知道疯王干了什么,我不在乎。

投资者应该敬畏的,是世界本身的复杂性,而不是疯王。你如果坚信疯王一定有决心且有能力,把中国的外贸企业搞死,这代表你眼中的未来是确定的。这才是一种不敬畏。

他今天整外贸,明天要是整港口呢?后天整民航,大后天狙击离岸人民币……你怎么办?你要跟着他的节奏,来回来去调整自己的持仓吗?事实上,如果过去的几天你盯着疯王而非估值,你已经被他搞晕了。

还记得前面说的吗,我们甚至无法确定,他真疯还是假疯。你的投资体系,怎么能被一个薛定谔的疯子绑架?

我一直强调只看估值,不是说着玩儿的。格雷厄姆的一生,经历了一战、二战和冷战。格系价投,正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诞生。

我们这一代人,动不动就把浴缸里的小旋涡,说成惊涛骇浪。那是因为,我们不曾见过真正的惊涛骇浪。古巴导弹危机,核弹列阵在家门口,一触即发。投资者是什么感受?那怎么办呢,不投资了吗,持有现金就不怕核弹了吗?

提到这个,就会有人杠,说格雷厄姆是生在美国,让他生在苏联试试?

是的,格系价投在苏联没用,那又如何呢?我们区分思考和抬杠,主要看一个人如何提问。正确的问法是:格系价投,是否比其它的投资方法,更能应对极端环境?如果是,那就行了。

搞化学的人,都知道化学的边界在哪,它解决不了物理的问题。投资,同样是一门有边界的学问,你让一个投资者,去解决“产权”的问题,他就是解决不了啊。

不过经济学有一项好处,它能够透过人的行为,验证真实的态度。总有人一提到中国的资产,就说产权没保障、将来全没收……

没有人能预知未来,但我们可以追问的是:说这个话的人,他言行一致吗?反正我身边这样说的人,往往是买了国内股票的。跌的时候,说得更凶。

如果一个人,真的相信他的财产会清零,将来全没收,那么他合理的行动是什么?很简单,赶紧花掉。

如果他不仅没花,还买了国内的股票,那我们就知道,他自己其实不信,只是在发泄情绪。

好像有点跑题了,原本没计划聊冷战和苏联的。

这篇是杂谈,想到哪说到哪吧,最后聊聊美债。

我身边的朋友,未必是专职投资,但很少有完全不投资的。站在“投资者”的视角,就很容易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美国国债跌了,事情仿佛很大的样子?国债跌就跌呗,又不像可转债有回售条款。跌了不管它,不就行了?

是的,如果你是一个投资者,并且没有负债,那确实如此。你没有负债,股票跌百分之几十你都不怕,国债那点屁事,有什么可说的呢?

然而,如果你不是投资者呢?如果你不是买国债的,而是发国债的,这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要知道,价格100元的国债跌到95元以后,它到期还本付息的总金额是不变的。那就意味着,95元买国债的人,能拿到更高的收益率。这会有什么后果?

如前文所说,美债是个“借新还旧”的系统,它每年都要借新,且数额巨大。如果当前国债的到期收益率,是5%,新国债就无法以低于5%的利率发出来。对政客来说,如果仅仅如此,他是不怕的。借钱是当下的事,还钱是以后的事。

但美债下跌(即美债收益率上升),会引发另一个后果,那就是:美国国内所有的企业和个人,借钱的成本立刻提高,是立刻!没有哪个债主,能接受比国债更低的利率,那他直接买国债就行了。打开证券账户,一秒种就能买到。

如果美债继续暴跌,收益率变成7%了,会怎么样?高负债的公司会死,因为它得用10%的利率去借钱(你总不能跟国债一样吧?),借不到是死,借到了也是死。有的企业家会硬着头皮去借,有的会直接躺平。

A公司选择破产躺平,会导致A公司的乙方立刻就死(应收款变成坏账)。如果乙方负债率很低,也许能挺过来。但在整体层面,总有一定比例的乙方是高负债的……它们立刻就死。

如果国债收益率,是以年为单位,一点点地缓慢抬升,大家都来得及反应,调整业务,收缩报表。但如果是在极短的时间内,突然跳升,其后果就是有非常多的企业,立刻就死。疯王不怕遥远未来的洪水滔天,但他怕眼前的。

顺便说一下,为什么面对利率的突然跳升,会有企业家选择立刻躺平?死这种事,难道不是越晚越好?还真不一定。因为企业并不是人。躺与不躺,取决于企业家(股东)对未来的判断。

如果立刻躺平,公司只是“现金流”断了,“净资产”未必为负。现在关门清算,变卖资产后,股东还能拿回点钱。如果顶着高利率硬抗,持续亏损,到时候再清算,净资产可能是负的。股东连一根毛也拿不到。

因此,国债价格是个极其敏感的东西。你要是总统,你也害怕。

然后还有第三层。

国债如果跌太多,会影响美元的信用。在各国愈发担心美元的当下,尤其严重。上面说过,各国的美元储备,有很大比例买了美债。如果有某国政府,想降低一点“美元占外储的比例”,它也会先抛国债(因为其它美元资产的流动性更差,卖出时的摩擦成本更高),这就会进入一个恐怖的“反馈循环”。没有人知道,触发这个反馈环的红线在哪儿。

这是最近N任美国总统们,共同害怕的事。击鼓传雷,爆在谁手里,谁是千古罪人。

各国政府,面对美债下跌时的态度,是贪婪还是恐惧,是“跌了赶紧买”,还是“别人都卖,咱也卖点儿”……这对于美元能否立得住,还能立多久,起着极重要的作用(最近德国放话,要把寄存在美国的黄金取走。这一招怎么说呢,还挺封喉的。这是提醒在座的诸位,想想美国曾经的大聪明们…干过什么)。

这也是美元本身的特殊。有数量极大的美元和美债,不在美国人手里。中国的情况则相反。

从历史叙事的角度,这是中国过去资质不够、信用不够的体现。而站在当下的视角,这是一个“寅吃卯粮”的故事。我们的前人不够强大,没能给国际友人们打出足够多的白条。福祸相依,他们的后代也就是我们,需要发愁事,比别人少了一件。

毫无疑问,信用是个好东西。但与此同时,建立在信心和信用之上的东西,是很脆弱的。所以我们在投资时,尽量选择低负债的公司。

你高负债,别人不信你了,你就破产。

你零负债,别人不信你了,你不高兴。

同理到股票账户,你没有融资,股票跌多少都不爆仓,“股价下跌--分红再投--明年更多分红”的逻辑闭环,才能成立。

又到了一年的分红季。仅从短期利益来看,疯王这波作妖,还挺及时的。当然这是笑谈。谁都想要一个合作更多、冲突更少的世界。

我猜格雷厄姆宁愿活在一个更好的时代,一个好到…无法倒逼他想出“安全边际”的时代。

对经济话题感兴趣的读者,再次推荐一下我的小说《木叶青玄》。

这个故事,会从城主的视角,讨论经济问题。会从钱庄老板的视角,讨论金融问题。

现实生活中,是没有机会使用这些视角的。但这不是为了爽(一般爽文谁写这个?又有几人能写清楚?),而是代入到那个视角,更容易看清事情的全貌,以及前因后果。

《木叶青玄》(长篇武侠,已完结)

《投资要义》网页链接

《木叶青玄》网页链接 长篇武侠,已完结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