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天衣有缝:对古代服饰修复的抽丝破茧|文物修复)
徐之南/文 《旧唐书·志第三十》有云:“衣冠文物,国之大典。” 自古以来,服饰不仅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更是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珍贵遗产。每一件流传至今的古代服饰,都如同一部无声的历史书籍,记录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风貌以及文化的传承。
但是,许多珍贵的服饰文物在时间的长河中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因此,服饰文物的修复工作便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对历史记忆的保存,也是对未来世代传递文化遗产的责任所在。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我们希望能够让这些沉睡的历史瑰宝重新焕发光彩,让后人得以近距离感受那份穿越时空而来的美丽与智慧。
“文物医生”治愈丝绸癌症
1975 年 10 月,福州七中在拓宽操场时发现一座墓葬。福建省博物馆闻讯后,立即派人前往实地清理。从左至右清理墓室,一共发现三具棺椁,只是左边和中间的两具棺椁早年被盗掘一空,陪葬品所剩无几。但是,最右边的墓室未经盗扰,里面的棺椁也保存完好。
中圹为男性墓主赵与骏,左圹为续娶李氏,右圹为原配黄昇
中国丝绸博物馆副馆长周旸解释道:“为了文物安全,发掘组决定将棺木运回到福建省博物馆内继续清理。”
在福建省博物馆内,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开始清理,这是一座女性墓葬,打开棺盖后发现,尸体是被层层丝绸包裹着的,头盖覆面巾。尸体腐朽,发髻和骨架都完好。头发里插着鎏金银钗3支、角篦4枚。颈系绣花绶带凤纹金坠,胸前系心形鎏金镂孔银香熏。其实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霞帔,霞帔可不是随便人可以用的,这可是朝廷命妇的装束,也显然,这位女性墓主非同一般。
接下来的清理,一共出土了 436 件随葬器物,让在场的所有人都大吃一惊!这 436 件随葬器物,以服饰、丝织品居多,共计354件。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仿佛打开了一个南宋时期的女性衣橱,其中就包括这件紫褐色罗印金彩绘花边单衣。
南宋紫褐色罗印金彩绘花边单衣 现藏于中国丝绸博物馆
这件质地轻薄的单衣,在地下埋藏了近 800 年。我们知道,南方地区的地下水位比较高,黄昇墓虽然地处浮仓山上,但还是避免不了地下水的浸泡,加上尸体分解物、细菌等微生物的侵蚀,自 1975 年出土之后,它的保存状况不容乐观。所以自出土后的近半个世纪以来,这件见证过南宋繁华的纱罗单衣,一直处于病危的状态,丧失了基本的机械强度,可以说是一触即破,甚至一碰就会碎成粉末。所以只能静静地沉睡在库房里,库保员几乎不敢触碰,更无法对公众进行展示。
修复前的南宋单衣
“我们说人会衰老死亡,其实丝绸文物也会存在同样的问题。”周旸感叹。
这件紫褐色印金彩绘花边单衣已经患上了很严重的疾病,急需治疗。这种病害就是脆弱糟朽,这不仅是所有丝绸文物不可避免的通病,也可以说是难以治愈的癌症。这是因为丝绸的原材料都是桑蚕丝,桑蚕丝属于蛋白类纤维,是非常娇贵的,经不住岁月的侵蚀,也就是老化。
周旸说:“我们面对这样一件亟待保护的南宋服饰时,就像一群医生面对一位重症患者,切忌病急乱投医,要首先进行前期诊断,制定治疗方案,经过专家论证后才能实施后续治疗。”
通过分子层面的诊断,发现构成丝绸文物的基本单元是氨基酸,在过去 800 年里,氨基酸不断流失,造成丝绸文物不断变得脆弱糟朽。丝绸文物就像一座高楼大厦,是由一块一块砖头堆砌起来的,随着岁月侵蚀,这些砖头一块一块地破损脱落,假以时日,砖头大量脱落缺失的后果,就是大厦的轰然倒塌。对于丝绸而言,这一块块砖头就是一个个氨基酸。
中国丝绸博物馆一直致力于解决脆弱糟朽丝绸文物的加固难题,经十多年研究,发明出一种糟朽丝绸文物的加固技术——“基于丝肽-氨基酸的脆弱丝织品接枝加固技术”,即用新丝加固旧丝。这一回,终于可以比较有底气地对这件沉睡于库房四十多年的南宋服饰进行保护修复了。
在中国丝绸博物馆的修复室里,采用这个加固技术成功地唤醒了这件弥足珍贵的南宋丝绸服饰。经过保护修复的单衣,已经完全摆脱了脆弱糟朽这种重症的折磨,变得柔软,不再一触即碎。
修复中的南宋单衣
修复中的南宋单衣
在过去的近 800 年时光里,这件紫褐色印金彩绘花边单衣历经沧桑,目睹黄昇短暂但富贵的一生,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这是前世。也经历了一波三折的今生——出土时的剧变,病害缠身地沉睡于库房,到进入实验室接受治疗。
目前这件南宋单衣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的治疗下已经安全出院,容光焕发地陈列于中国丝绸博物馆展厅,每天向观众讲述 800 年前的南宋时期“白富美”的花样人生,以及背后折射出波澜壮阔的海上丝绸之路。
陈列中的南宋单衣
六步复活蓝地妆花纱蟒衣
明代纺织品文物保存不易,传世较少。故宫博物院收藏有限,海外传世品也不多。考古发掘的明代纺织品大多色彩褪却,纤维老化。孔子博物馆藏明代服饰数量众多,但保存状况不佳。
蓝地妆花纱蟒衣,就是这批修复的明代服装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件,织造精细,用色绚丽,纹样规整,历经数百年保存完好,为国内现存明代服饰之珍品。
孔子博物馆的文物修复师管杰认为:“检测分析是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中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
他采用三维视频显微镜(VHX-2000C,日本基恩士)对本件蟒衣所用面料、里料等进行了组织结构的观察,蓝地妆花纱蟒衣所采用面料有 5 种,其中以亮地纱、妆花纱及实地纱居多,亦有织金绢等。亮地纱、实地纱多用于服装的主体面料,而织金绢及方孔纱类多用于袖口或义领。
亮地纱面料组织结构
妆花纱面料组织结构
此件蓝地妆花纱蟒衣存放于孔子博物馆老库房(原孔府文物档案馆),因保存条件不佳,出现多种病害,包括破裂、褪色、皱褶、糟朽、污染、虫蛀、金线金箔脱落及历史修复痕迹等。
文物病害种类
其修复过程主要有六个步骤:蟒衣首先需要经历一个消毒的过程,以保证它在修复过程中不会受到细菌或霉菌的影响。为此,管杰采用了低氧充氮法消毒,这种方法既能有效杀灭微生物,又不会对蟒衣造成损害。
接下来是清洗环节。考虑到蟒衣为纱罗类织物,质地薄透且易损,选择非水洗的方法来去除表面的污迹。修复师使用博物馆专用吸尘器,配合软刷轻轻拂拭,小心翼翼地清除每一处灰尘。对于较为顽固的污渍,则使用棉签蘸取有机溶剂,沿着纤维的方向轻柔滚动,逐步去除。
蟒衣经历了长时间的存放,难免会出现皱褶甚至断裂。为了恢复它的原貌,修复师运用了一种特别的技术——磁铁平整法。他们将蟒衣平铺在一个长 200 厘米,宽 180 厘米的修复台上,用镊子细心地整理好每一根经纬线,再用磁铁固定,确保织物平整无瑕。
为了让蟒衣更加稳固,还需要为它准备一个合适的背衬。这是修复过程中需要突破的技术难题,因为蟒衣轻薄通透,背衬织物选择及衬垫方法影响修复效果,太厚会改变通透性,不当方式会导致外观不良。面料牢度低,易糟朽、脆化、破裂,修复时穿针引线可能进一步破坏。
但是这难不倒文物修复师,管杰根据所用面料的风格及工艺制作专用的纱罗类背衬织物,采用定制的纱织物作为背衬材料,根据蟒衣面料地部蓝色选用化学染料进行染色。
到了最关键的一步——修复。本件蟒衣面料为纱且薄透,肩袖及下摆有妆花,仅妆花部有衬里,采用定制的纱类织物作为背衬,修复时分别对妆花以外的两袖、腰部及下摆进行衬垫,以针线缝合加固。即依照蟒衣各部位尺寸,分别裁剪相应尺寸的背衬织物,衬于文物之下,破损部位采用铺针缝合固定,并以行针将两层织物其余部位相缝。
铺针
修复实例
最后,为了更好地保护修复好的蟒衣,修复师为其量身定做了无酸包装纸盒。蟒衣被仔细折叠后放入盒中,盒内还放置了调湿材料,确保蟒衣能够在稳定的环境中长久保存。
修复好的蓝地妆花纱蟒衣,身长 135 厘米,通袖长 234 厘米,腰宽 55 厘米,下摆宽 112 厘米。它是明万历皇帝赐予六十四代衍圣公孔尚贤的官服。交领,右衽,长阔袖,衬摆式袍。蓝亮地纱织四合如意连云暗花纹衣料。暗花纱地上妆彩织柿蒂形过肩蟒,两蟒穿前胸后背;腰栏处织七行蟒,两袖栏处织升蟒各一。以黄、绿、白为主色调。
蓝地妆花纱蟒衣正面
蓝地妆花纱蟒衣背面
清光绪礼服的修复
此广西龙胜壮族师公礼服,在清光绪二十九年制成,仿佛是清光绪年间穿越而来的时光信使,静静地诉说着那段关于信仰与奉献的故事。
对襟无袖前短后长式长袍,由左右前片和后片组成。中间主要面料为黄色素缎料,边缘为印花面料。领缘左侧有四列文字,共计 35 个字,内容为:信士三仙洞众姓人等修建保安清醮事喜施道袍壹件入於龙化觀奉十方,福有攸归;领缘右侧有一列文字,共计18 个字,内容为:大清光绪二十九年岁次癸卯仲冬月念捌日。
广西龙胜壮族师公礼服修复前正面
广西龙胜壮族师公礼服修复前背面
然而,这位“时光信使”也经历了不少风雨。礼服整体形状基本完整,但多处受到污染;领缘部位多处残缺,其中面积最大为 16 cmx 9 cm;衣身前片及衣身后片中心区缎面部分经纬线缺失严重;后片绣线脱落严重,其中龙纹盘金绣的金线脱落严重,三条龙的头部和其中五只龙爪部位的金线绝大部分已经脱落;前片里衬有不良修复。
文物保护专家们为它量身定制了一套修复方案:消毒→检测→清洗→确定修复材料→修复工艺(传统针线法)→修复加固→建议最佳保存环境。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本着尊重历史,保持文物历史真实性的原则,对文物的质地、成分、结构、制作工艺等方面进行研究,最终达到“远看一致,近看有别”的修复效果。
广西龙胜壮族师公礼服修复后正面
广西龙胜壮族师公礼服修复后背面
那么这件礼服究竟是如何被修复的?在修复师接到修复任务后,首先对礼服的尺寸、形状等情况进行测量和描述,并用相机记录文物修复前的样貌,大到放置比色卡到整体“仪态”,小到编好序号到局部病害。这项工作在文物修复中必不可少,它详细记录了文物“手术”前的状态,以备日后再次开展修复、研究等工作时调用参考。
广西龙胜壮族师公礼服的局部病害实例
病害图是利用图形为主要特征的病害类型符号对病害种类、分布或现状进行记录。
礼服正面病害图
礼服背面病害图
礼服绣花部分的绣线脱落病害可依据完整的现存纹样图进行分析,对比修复残缺部位开展修复工作。
修复人员进行纹样图采集工作
充氮杀虫防霉机消毒:消毒的主要目的是杀死微生物和害虫,修复人员使用杀虫防霉机对该“龙袍”进行了消毒。
斑点试验及清洗:纺织品文物清洗前必须进行局部斑点试验,以判断清洗是否会造成不良后果(如纤维受损、褪色、晕色等)。
通过斑点试验,该“龙袍”褪色不明显,可考虑用去离子水清洗。由于“龙袍”结构复杂,修复人员对其衣服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后将其一层层拆分以便开展清洗工作。
修复人员对礼服局部进行清洗
使用晾干架对清洗后对礼服局部进行阴干
表面除尘:由于刺绣织物的制作工艺复杂,层次较多,不便使用去离子水清洗,刺绣区域使用干净的毛刷轻刷。
准备修复材料:修复材料的染色是修复文物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其色差直接影响到文物修复后的视觉效果。染色效果要求与织物整体大体一致,包括修复所用的丝线颜色也应和织物主体颜色一致。
修复:修复人员使用了铺针、跑针、锁边针、回针、缭针等针法对该礼服进行了修复。其中礼服背面是以“龙”为主题的刺绣图案,其运用了盘金绣、平绣等工艺手法,工序十分繁琐。由于师公曾长时间频繁使用礼服,以及岁月的洗礼,龙失去了一些“利器”和“器官”,在修复人员的细心“手术”下,龙找回了失去的“利器”。针线法加固后利用超声波回潮机等设备对文物进行最后的回潮、平整。
35 号局部修复前照片
35 号局部修复后对比照片
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打磨,清代“龙袍”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在“文物医生”的妙手下“焕然一新”。“壮族文化展”里,“龙袍”重新展现在观众面前,其美颜以“天衣有缝”的姿态迎接着八方来客。
参考资料:
1. 知否,知否,应是“天衣有缝”,搜孤
2. 对一件南宋女子时尚单衣的抽丝剥茧:从考证主人到文物修复,澎湃新闻
3. 管杰.蓝地妆花纱蟒衣的保护修复J.文物天地,2020,(05):36-41.
4. 博物识珍|清代“龙袍”的美颜秘笈,广西民族博物馆
图片 | 徐之南
排版 | 黄思琦
设计 | 尹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