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信“心”心理问答|深夜加班的儿子,母亲如何给予支持)
读者来信:
我是一位母亲,最近遇到了一件让我十分困扰的事情,不知道你能否给我一些帮助和建议。
我的儿子工作特别繁忙,经常加班,有时候甚至会加到凌晨一两点。每当他特别累、特别烦的时候,就会给我倾诉他的烦恼,说“太累了,简直不想干了,累得要死了,活着有什么意义?”听到他这样说,我的心里就像被针扎一样难受,既心疼他,又觉得自己无能为力。同时,我又觉得他都已经这么大了,还给我倾诉这些事情,好像他一直没有长大一样,这也会让我有些生气。
以前,他跟我倾诉的时候,我都会耐心地听他说,有时候还会给他发个红包,希望能让他开心一点。但最近,我发现自己也有些吃不消了。每次他倾诉完,我后半夜都睡不着觉,满脑子都是他的烦恼和苦楚。我开始担心,这样下去,不仅儿子的状态不好,我自己也会被拖垮。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既不想让儿子觉得我不关心他,又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种局面。
希望你能给我一些专业的建议,让我能更好地帮助儿子,同时也能照顾好自己的情绪。
泪点有点低
回信:
读着你的来信,我仿佛看到了一位母亲在爱与担忧之间徘徊的身影。你在信中提到儿子深夜加班的疲惫,以及你在心疼与无力之间的矛盾,这些都让我感同身受。你既想成为儿子的避风港,又担心自己无法给予他足够的支持,甚至在情绪上也有些吃不消。这种复杂的心情,正是许多母亲在面对子女成长过程中的真实写照。
让我先给你讲一个小故事。你一定听说过奥普拉·温弗瑞吧?她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媒体巨头,但很少有人知道,她也曾经历过一段艰难的时光。在她年轻的时候,工作压力巨大,经常加班到深夜,甚至有时候会感到绝望,觉得活着都没有意义。有一次,她向她的母亲倾诉自己的烦恼,她的母亲听完后,没有立刻给出解决方案,而是轻轻握住她的手,说:“孩子,我知道你现在很累,但你要记住,无论多难,你都不是一个人。我们都在这里支持你。”然后,她的母亲建议她每天晚上抽出10分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哪怕只是泡一杯茶,静静地坐一会儿。这个小小的建议,让奥普拉逐渐找回了内心的平静,也让她学会了如何在高压下照顾好自己。
你的儿子现在可能就像年轻时的奥普拉一样,需要的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更需要的是你的理解和支持。你的感受完全正常。当儿子向你倾诉他的疲惫和烦恼时,你的心疼是母爱的本能反应,而你的无力感和生气,则是因为你希望儿子能够独立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这种矛盾的心理,其实是你内心深处对儿子成长的期待与担忧的交织。
在心理学中,这种现象被称为“共情过载”。当听到儿子的烦恼时,你的镜像神经元会被过度激活,让你感同身受,甚至比儿子自己还要难受。这种过度的共情会消耗你大量的心理能量,导致你自己也陷入情绪的漩涡中。同时,你提到的“生气”,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的启动。当你的付出长期得不到情感回馈时,大脑会分泌皮质醇作为预警信号,提醒你需要保护自己。这并不是冷漠,而是你内心深处健康心理边界的觉醒。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关心儿子和保护自己的情绪之间找到平衡呢?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1、情感支持:让儿子感受到家的温暖。
定期家庭茶话会:每周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比如每周日晚上,和他一起喝杯茶、聊聊天。在这个时间里,不要谈工作,只谈生活中的趣事、感受和计划。比如,你可以分享最近看的一部电影,或者儿子可以分享他最近遇到的一件有趣的事。
情感共鸣:当儿子向你倾诉时,不要急于给出建议,而是先表达你的理解。比如,儿子说“我今天累死了”,你可以回应:“真是看着你特别特别累,妈妈好心疼啊。”这种情感共鸣会让儿子感到被理解。
2、认知支持:帮助儿子建立正确的压力观念。
共同制定压力应对预案:和儿子一起分析他的工作压力,找出压力的来源,并一起制定应对策略。比如,如果压力来自工作量太大,可以一起探讨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或者如何向上级申请更多的支持。
分享经验:你可以和儿子分享您年轻时的工作经历,告诉他你是如何应对压力的。比如,可以分享曾经如何通过调整心态,把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成一个挑战,并最终成功完成。
3、行为支持:用实际行动帮助儿子
培训时间管理技能:可以和他一起学习时间管理的方法,比如使用“番茄工作法”来提高工作效率。可以一起在网上找一些相关教程,然后互相监督实践。一起做运动:运动是缓解压力的好方法。可以和他一起制定一个运动计划,比如每周一起跳一次健身操,或者周末一起去公园散步。这不仅能帮助孩子缓解压力,还能增进你们的亲子关系。
除了以上这些方法,你也需要照顾好自己的情绪,避免情绪过载。可以尝试每天晨间冥想10分钟,使用一些冥想APP来引导放松。每周保留2小时“自我时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插花、写作、阅读等。加入一些中年母亲成长社群,和其他母亲分享育儿经验,互相支持。还可以尝试写日记,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希望这些方法能帮到你。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把“怎么办”的焦虑,转化为“如何共同成长”的期待。真正的爱不是互相捆绑,而是彼此目送着走向更开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