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不能拿用户做测试 工信部发文严禁智能电动车“半成品”上市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4-17 21:24:14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不能拿用户做测试 工信部发文严禁智能电动车“半成品”上市)

4月16日,工信部发布通告,要求汽车企业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且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

据通告内容,4月16日,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召集国内主要汽车企业代表,组织召开了“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工信部在会上强调:汽车企业要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不久前发生的电动汽车重大交通事故,使智能电动车汽车的安全性面临广泛质疑,也使得这次会议传递出的风向备受关注。从目前行业内传出的消息来看,过去几年不断升级的短周期新车开发现象将降温,在整治“内卷”的思路下,相关部门正在努力将中国汽车业拉回到围绕“品质”和“安全”展开竞争的正确轨道上。

300字通告背后

工信部通告中所称“组合驾驶辅助”,是目前汽车领域惯用的“智能驾驶”、“自动驾驶”等术语的官方说法,该说法有望成为统一术语。此外,对“功能边界”和“宣传水分”的规范性要求,以及对车企作为质量安全主体的强调,都在有针对性地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性。

虽然上述通报仅300字,并未提出与智能电动车安全相关的技术标准调整,但一份未得到官方确认的会议内部纪要已经流出并被广泛讨论,该纪要显示:共19家车企和华为参加了会议。就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问题,装备一司提出明确要求:组合驾驶辅助功能不允许进行公测,都要走公告;必须充分验证,不能拿用户去做测试;且要规范宣传,不要扩大宣传。

不准拿用户当“小白鼠”的规定一旦被确认,将对行业产生明显影响。招募用户进行智能辅助驾驶功能的公测已是当下车企的普遍做法。2024年年底,小米汽车就曾在微信公众号发布“车位到车位先锋版千人体验团招募”的消息,招募对象是小米SU7 Pro和SU7 Max车主。

招募用户做公测,对车企而言,既是一种宣传,也是节省成本和缩短测试周期的做法,但其风险和数据专业的可控性较低。该模式被禁止后,仿真测试或将成为首选,头部大型车企所拥有的专业测试配套条件也将成为其竞争优势。

“不准公测”和“车企必须充分测试”的要求同时下达,意味着工信部将严防“智能电动车半成品”的上市,预计车企的开发周期和成本都将有所上升。

据上述会议纪要披露,工信部同时要求车企规范术语名词和相关功能的使用:一,不能出现自动驾驶、自主驾驶、智能驾驶、高阶智驾等说法,统一称为“(组合)辅助驾驶”;二,代客泊车、一键召唤、远程遥控等将不予受理申报,建议用“记忆泊车”等功能代替;三,不要出现脱手、脱眼的描述,使用“驾驶员运动脱离”和“视觉脱离”代替。

此外,要求LCC(车道居中辅助系统)和NOA(领航辅助驾驶)有避碰测试,并规定了测试报告应包含的内容。

虽然上述会议纪要尚未得到官方确认,但从加强测试和规范宣传的统一思路来看,近两年智能电动车领域的无序竞争和过度宣传做法将被逐渐纠正。

车企齐喊“安全第一”

从此次会议的主题来看,旨在沟通《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下称《通知》)的落实情况。《通知》在今年2月28日由工信部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旨在通过严控智能网联汽车的准入以及车载软件的稳定性,来确保汽车产品的安全。

《通知》要求企业申报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时,应当完整、准确填报有关技术参数,涉及产品功能和性能的,还应当提交相关检验检测报告等材料,同时要求深化产品沙盒监管;要求车企及时提交搭载的组合驾驶辅助系统深度测试方案、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方案及前期测试报告等材料。

上述会议纪要提及,《通知》的一个目的是降低频繁OTA,做好版本的风险管理,验证充分后再上车;对频繁OTA的企业,要重点审查;紧急OTA须走召回程序,立即停产,在通过市场监管总局审批后再OTA。

在行业管理针对安全风险收紧的同时,车企也开始集体表态对“安全性”的重视。4月15日,华为鸿蒙智行发布“安全倡议官”活动;吉利集团官方微博从4月15日以来连续发文,强调“安全第一”是吉利的基因,并直播电池安全和整车碰撞测试;长城4月17日发布预告,将进行安全碰撞测试直播。

从4月15日到16日的短短两天内,国内约有10款新车集中发布,皆将安全性作为重要指标进行强调。广丰、宝骏等车企还在微博端展示电池安全和AEB功能的可靠性。

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国标和产品管理法规的制定进展来看,未来一段时间内,相关主管部门将进一步规范该技术的商业化应用节奏。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