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昆山杜克大学常务副校长约翰·奎尔奇:高关税将侵蚀美国低收入群体的实际收入)
在关税战不断升级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美企业和消费者开始评估关税战带来的短期和中长期影响。
4月17日,美国昆山杜克大学常务副校长约翰·奎尔奇在接受经济观察报专访时表示,关税正逐步成为全球贸易格局中的“新常态”。即使换届,美国两党在将贸易政策与国家韧性和安全目标挂钩这一点上,正达成前所未有的共识。
高关税通常意味着进口商品价格上涨,约翰·奎尔奇认为,如果高关税持续存在,最终将转嫁给消费者,侵蚀他们的实际收入,特别是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更为显著。
4月6日,美国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发布的研究显示,如果美国对全球加征25%的关税并受到报复,将使美国消费物价上升2.1至2.6个百分点。美国平均每个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家庭开支负担分别将额外增加1300美元、2100美元和5400美元。
20世纪80年代初,约翰·奎尔奇首次到访中国后,一直对中国的发展保持着浓厚兴趣,并持续研究中国经济的发展。他表示,中国当前面临着输入性成本上升与内需疲弱并存的复杂局面。因此,提振消费信心和促进需求增长将是关键所在。未来,中国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保持价格稳定,推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约翰·奎尔奇说,全球化不会终结,但会转向一种以价值观为导向、更加碎片化的形态。在这一新格局下,韧性和信任将与效率和成本同等重要。
经济观察报:你如何看待关税战对中美企业的长期影响?
约翰·奎尔奇:关税加剧了国际贸易摩擦,抬高了双方企业的运营成本。从长远来看,这将抑制双边投资,迫使企业重组供应链,从而降低整体效率。尽管部分本土行业在短期内可能会获得一定的保护红利,但更大的风险在于商业环境的不确定性上升,这会削弱企业的战略规划能力,尤其是对那些依赖跨境协作的企业来说,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经济观察报:近期,美国在多个国家征收的关税高于市场预期,这对美国普通消费者有何影响?美国公众和研究机构有何反应?
约翰·奎尔奇:高关税通常意味着进口商品价格上涨,而这些成本最终会转嫁给消费者,侵蚀消费者实际收入,特别是对低收入群体的影响更为显著。在美国,公众意见对这一问题的看法比较分化:一部分人将关税视为保护就业的工具,而另一部分人则担心它会助推通胀。与此同时,美国各大研究机构正积极评估贸易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并以数据为基础为政策制定者和公众提供前瞻性的建议。
经济观察报:美国持续推动加征关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约翰·奎尔奇:其逻辑早已超越了经济范畴。关税正在演变为一种服务国家安全、科技优势和地缘政治竞争的战略工具。美国希望借此来消除其对知识产权保护、贸易失衡以及市场准入不对等等结构性问题的担忧。但是,这种采取高关税手段同样带来了经济代价与政治风险。
经济观察报:你认为这轮关税政策是美国的权宜之计,还是将成为长期趋势?
约翰·奎尔奇:关税正逐步成为全球贸易格局中的“新常态”。即使美国政府换届,美国两党在将贸易政策与国家韧性和安全目标挂钩这一点上,正达成前所未有的共识。不过,未来关税的范围和强度仍可能因政治与经济环境变化而有所调整。
经济观察报:若关税战持续,你对中美外贸企业有何建议?
约翰·奎尔奇:关键在于提升适应力。企业应加快供应链多元化,推进数字化转型,强化风险管理。同时,应密切关注监管变化,挖掘新兴市场的机遇。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加快产品创新、提高运营灵活性,将成为外贸企业应对不确定贸易环境的核心能力。
经济观察报:你如何判断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约翰·奎尔奇: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输入性成本上升与内需疲弱并存的复杂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提振消费信心和促进需求增长将是关键所在。未来,需要通过有针对性的财政政策和结构性改革,保持价格稳定,推动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经济观察报: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政策以提振内需?
约翰·奎尔奇:应从提高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扩大金融普惠入手。同时,应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降低民营经济面临的制度性门槛。此外,构建高质量的消费生态,提升产品与服务的可信度与吸引力,也是激活内需的关键。
经济观察报:旧有的世界贸易秩序正在解构,新的秩序尚未确立,你如何看待未来的国际贸易格局?
约翰·奎尔奇:未来的国际贸易将呈现多元化与复杂化的趋势。多边主义将被区域性和双边机制交织的网络所取代。技术、安全与可持续性将成为新贸易秩序的核心要素。全球化不会终结,但会转向一种以价值观为导向、更加碎片化的形态。在这一新格局下,韧性和信任将与效率和成本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