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关税突增下,一家贸易企业留了七个月的窗口期)
“这哪是一个国家的政策,变化得这么快、这么多。”4月16日,王进对经济观察报表示。
王进是华南地区一家头部贸易企业的负责人,公司主要经营家用电器贸易,市场面向欧美等发达经济体。公司的贸易模式是根据欧美客户的需求,向国内的生产制造商下订单进行生产。他的公司一端连接着美国的大卖场,另一端则连接着中国上百家生产制造商。
北京时间4月3日凌晨,美国总统特朗普对等关税落地。该政策主要包括两项行政令:一是对所有国家/地区设立10%的“最低基准关税”,并于4月5日生效;二是对贸易逆差较大的经济体征收更高的关税,于4月9日生效。
在特朗普公布政策当天,王进就召集了所有的管理层开会,讨论如何应对关税问题。
但这场会议只开了半个小时,因为大家讨论不出太多的解决办法。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这属于大环境的变化,但又不属于不可抗力,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能做的事情并不多。
于是,观望成了王进当下主要的应对方式。
美国关税政策出台的当天,其供应链体系中的几家头部制造商就给王进打了电话,主要询问生产的产品如何处置。王进的答复是:已经支付订金的产品照常生产。
在接受采访时,王进还在确认关税的生效是以离岸时间计算,还是以到港时间计算。他目前还有一批货物正在海上运输,如果以离港时间计算,那么他只有一到两个月的时间来缓冲;但如果以到港时间计算,关税成本将增长一倍以上。
除了海上的货物外,他在国内的货仓还备有大约一个月的货量,同时在美国的仓库也储存着一到两个月的货量。此外,他此前已经向下游生产商预付了30%的定金,这批货物生产出来后,大约还能支撑两个月的销售。
“这样一来,我手头就有七个月的货物周转空间,先消化完这七个月的存货,暂时先不生产新的货物。”王进打算在存货消耗完毕后,观察一下政策的变化,再决定是否继续生产。
王进从事外贸多年,对美国市场非常熟悉。他认为,目前遇到的问题还需要一段时间来观察,因为眼下的政策并不是美国的最终决定,未来可能还会有变化。
按照当前美国增加的关税政策,若是终端市场价格保持不变,他的产品将面临大约30%的亏损。王进最坏的打算是在亏损处理完美国这批货物后,就退出美国市场。他之所以亏本也要处理完这批货物,是因为这批家电产品是按照美国客户的要求以及当地市场的生产标准和认证生产的,只能在美国市场销售。
他提到:“当初合同中虽然提及了不可抗力条款,但关税并不包含在不可抗力范围内,所以不能以此为由无责取消订单。”
王进表示,关税是出口产品成本的一部分,其主要成本项包括运费、采购成本、关税以及美国当地的物流费用。他说,目前关税价格尚未体现在销售价格上,因为当前市场上同类产品的价格并未变化。除非市场的头部企业开始提价,否则产品价格很难上涨。
如果公司从美国市场退出,王进也做好了暂时收缩业务的准备。目前,美国是其公司最大的市场,而欧洲的市场规模仅相当于美国市场的1/4。他预计,如果同行业企业都从美国市场退出并转向其他市场,那么欧洲、日本等市场将很快“卷”得非常厉害。
最近几年,他一直在尝试开拓新的市场。比如,他曾尝试进入东南亚市场,但发现竞争非常激烈,价格战打得也非常厉害;他还曾考虑过开拓巴西市场,但当地的营商环境又让他觉得有待提升;而非洲市场则更适合销售价格较低、质量相对较低的产品。
目前,京东、淘宝、拼多多等多家电商平台纷纷向外贸企业“打开大门”,为外贸企业转型内贸提供了契机。但王进认为,从他所处的行业来看,一家外贸企业转型内贸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海外市场的消费习惯与国内不同,产品标准也有差异。如果转向内贸,企业在账期、渠道等方面都需要经过一个调整和适应的过程。
王进还提到,如果公司要转向内贸市场,需要从人员到研发投入等方面进行巨大的调整,并解决一系列问题,例如在专利保护方面需要下更大的功夫。
王进所在的公司从事美国市场贸易已有十多年,对当下转型最有利的一点是该公司没有负债,一直以来都是依靠自有资金经营。王进说,虽然贸易公司在转型过程中会面临挑战,但下游的制造企业遇到的挑战可能会更大。因为制造企业“只擅长生产,但没有能力开拓市场,还需要维持固定资产投资和大量人力成本”,如果没有稳定的市场预期,部分制造企业的产能将面临挑战。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王进系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