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基金,火了!

来源:中国基金报 媒体 2025-04-20 13:13:21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这类基金,火了!)

【导读】滚动持有期债基成立规模创新高 基金公司密集布局            中国基金报记者 张燕北            今年以来,设置滚动持有期的债券基金成立数量和规模均创下历史同期新高。业内人士认为,在低利率环境和利率波动加大的背景下,滚动持有期债基作为一种“现金管理”工具热度持续攀升。展望后市,我国债市有望延续稳健走势,中短久期组合可能抵御利率变动带来的波动,采用“债基+滚动持有”投资策略的短债类资产配置价值凸显。            年内成立规模创历史同期新高            Wind数据显示,截至4月19日,年内共有10只滚动持有期债券基金成立(仅统计主代码),成立规模合计50.03亿元,双双创下历史同期新高。            对比而言,2022年同期,仅有1只滚动持有期债基成立,募集规模为2.84亿元。而在2023年、2024年同期,分别有2只、8只产品成立,显示出这一“小众”债基品类,热度显著升温。            与此同时,基金公司正在加大对滚动持有期债基的布局力度。证监会公布的行政审批进度表显示,当前有70只滚动持有期债基正在排队待批,上报材料的时间集中在近一年以来。            据了解,滚动持有期是指每笔申购份额可随时买入,但是需要持有一定时间才允许赎回。在持有期内,资金不可赎回;持有期结束后,投资者可根据自己的资金需求,选择是否随时赎回,如果到期不赎回则自动滚入下一持有期。               “此类产品设计结合了‘定期开放’和‘持有期’两种基金运作方式,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灵活性。市场上的滚动持有期债基产品有30天、60天、90天、180天等持有期的产品可供选择。”他说。            谈及基金公司密集布局滚动持有期债基的原因,华南一位公募人士表示,其一,从投资者角度看,滚动持有期债基通过设定一定的持有期限,在债市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可助力投资者克制追涨杀跌、过度择时等非理性投资操作,减少非理性决策可能会带来的潜在损失,有助于引导理性投资、优化投资体验。            其二,从基金经理的角度看,滚动持有期债基滚动持有期基金规模相对稳定,可助力基金经理从流动性溢价、期限利差等多角度主动管理基金,力争增厚基金收益。            另一位业内人士认为,低利率时代下,滚动持有期债基迎合了“现金理财”的旺盛需求。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18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下行至1.68%,而四大行5年定期存款利率也已下调至1.55%。            “随着利率水平持续走低,无风险收益率不断下降,投资者迫切需要找到一种既能满足安全性、收益性,又能兼顾流动性的‘现金理财’好工具。”他说。            中短久期组合或更能抵御利率波动            在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大背景下,债市走势颇受市场关注。            民生加银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监谢志华认为,当前资本市场的活跃由多重因素共同推动,包括经济弱企稳、技术革新及大国博弈韧性等。去年四季度以来,政策转向与经济数据的边际改善提振了市场信心,扭转了此前的悲观预期。               在债市方面,谢志华指出,虽然短期市场可能受政策预期和避险情绪影响而震荡,但中长期来看,货币政策宽松的基调未变,债市仍具备较好的配置价值。尤其是在经济弱复苏背景下,利率债和高等级信用债的投资优势凸显。此外,若后续降准降息政策落地,将进一步利好债市表现。             展望后市,西部利得基金认为,4月政治局会议前后,市场或将对增量政策展开博弈。4月货币政策或逐渐迎来宽松的兑现窗口,降准落地节奏或前置于降息。二季度资管机构票息配置诉求较高,在没有流动性压力环境下,利差压缩的行情走势或继续顺畅演绎。            在此背景下,滚动持有期债基的配置价值被普遍看好。“滚动持有期与传统银行理财产品的设置周期类似,符合现金理财时间需求。”一位公募人士说,2025年,高息资产荒或将持续演绎,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降准降息政策预期强烈,存款利率或将进一步下行,滚动持有期等短债类资产的配置价值凸显。            “一方面,2025年短端利率有较为确定性的补降预期,短债基金的资本利得收益可期;另一方面,当前长债利率点位可能存在提前抢跑未来降息空间的风险,中短久期组合可能抵御利率变动带来的波动。”上述人士进一步表示。            民生加银基金也表示,2025年以来,国债到期收益率始终徘徊在历史低位,低利率环境下的固收投资“资产荒”愈演愈烈,叠加美国对等关税政策的出台,股市波动加剧,让市场需求也更加迫切。“债基+滚动持有”的投资策略,或是面对投资挑战的良方之一。   校对:乔伊 制作:小茉 审核:木鱼

版权声明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