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这类芯片,中国实现里程碑式突破)
如果您希望可以时常见面,欢迎标星收藏哦~
来源:内容编译自IEEE,谢谢。
中国科学家称,一块微芯片拥有近 6,000 个晶体管,每个晶体管只有三个原子厚,是迄今为止用二维材料制成的最复杂的微处理器。
新器件采用半导体二硫化钼制成,这种材料由一层钼原子夹在两层硫原子之间构成。科学家们希望,一旦硅材料无法继续发展,二硫化钼等二维材料能够使摩尔定律得以延续。
上海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包文忠表示:“尽管二维材料十多年来一直被广泛推崇,但其当前发展的真正限制因素并非单一器件的性能,因为许多二维电子设备在实验室水平上已经运行良好。人们之所以不断质疑二维材料的实用性,是因为缺乏可扩展、可重复且与工业流程兼容的集成技术体系。”
这款名为RV32-WUJI的新微芯片拥有5931个采用现有CMOS技术制造的二硫化钼晶体管。研究人员表示,相比之下,此前最大的二维逻辑电路由156个二硫化钼晶体管组成。鲍哲南表示,这些新发现标志着“二维半导体材料从器件级实验室研究向系统级工程应用的转变,为后硅时代的半导体技术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替代方案”。
RV32-WUJI 搭载RISC-V架构,能够执行标准 32 位指令。(“RISC” 代表“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ISC-V于 2010 年首次推出,提供一套开源的模块化核心指令集,旨在促进其广泛应用和创新。这款新处理器构建在绝缘蓝宝石基板上,该基板将晶体管彼此电子隔离。研究人员还为这款新芯片开发了一个完整的标准单元库,其中包含 25 种逻辑单元,用于执行“与”和“或”等基本功能。
二维半导体和晶圆级制造工艺的复杂性可能导致许多潜在的故障点。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鲍哲南的团队利用机器学习来优化每个工艺步骤。总而言之,尽管只有实验室级别的制造能力,研究人员仍实现了 99.77% 的制造良率。
包文中表示: “基于我们现有的研究成果,我们计划探索二维集成电路的广泛应用场景,例如物联网终端的边缘计算芯片和智能传感芯片。这些应用场景不仅能更快地展现二维半导体的竞争力,还能为未来更高密度芯片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反馈。”
目前,晶体管沟道区域(器件的关键特征尺寸)的长度为3微米。包表示,科学家们计划使用更好的光刻工具“进一步缩小沟道尺寸,以提高集成密度”。
RV32-WUJI 在 1 千赫兹频率下执行运算时仅消耗 0.43 毫瓦的功率。鲍哲南承认,硅芯片可能拥有比新器件多数百万倍的晶体管,工作频率也比新器件快数百万倍。然而,他补充道,他们的新工作是基于大学实验室级别的设备和洁净室环境进行的。相比之下,“从上个世纪至今,全球在硅基半导体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研发资源,”包说道。如果业界能够拥抱二维半导体,“我们相信,赶超硅基半导体性能的速度将比我们想象的要快。”
https://spectrum.ieee.org/2d-semiconductors-molybdenum-disulfide
半导体精品公众号推荐
专注半导体领域更多原创内容
关注全球半导体产业动向与趋势
*免责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半导体行业观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半导体行业观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半导体行业观察。
今天是《半导体行业观察》为您分享的第4101期内容,欢迎关注。
『半导体第一垂直媒体』
实时 专业 原创 深度
公众号ID:icbank
喜欢我们的内容就点“在看”分享给小伙伴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