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热门行业】银行股频频逆市走强的背后:政策加持下的资金“避险”选择)
金吾财讯 | 4月24日,A股午后盘中,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涨超2%,续创历史新高,齐鲁银行、渝农商行、厦门银行、上海银行、建设银行等涨幅靠前。
回顾历史,四大行中,工商银行(01398)股价从去年今日的3.649港元(2024年4月24日),到今天收盘的5.44港元,涨幅高达49.9%;同期,农业银行(01288)涨幅达52.21%;中国银行(03988)涨幅达47.3%;而建设银行(00939)的涨幅最高,达到59.87%。
不难看出,银行股已在市场中,先行走出了“慢牛”的感觉,不少银行个股在近两年已走出翻倍行情。过去银行股凭借高股息和低估值,被众人称为“养老神器”。在去年9月底股市显著改善后,银行股也暂时“熄火”,随后在12月初,科技股开始回调后,银行股再次站出来稳住大盘的同时,不断推升板块高度。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推动银行股上涨的原因大致分为两点。
其一,长线资金及政策的持续加码:1月23日,国新办就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促进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证监会主席吴清在会上表示,需要提升实际投资比例。对商业保险资金,力争大型国有保险公司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
申万宏源表示,若假设未来3年五大国有大型险企保费增速中枢约5%(与GDP增速中枢一致),测算合计有1.4万亿保费入市,假设13.1%(上市银行总市值占A股总市值比例)的资金流入银行板块,则合计约1881亿元(测算2024年沪深300、中证A500、上证50指数ETF合计流入银行板块1338亿)。
随后,保险资金、公募基金等长线资金纷纷加大对银行股的配置力度。例如,农业银行H股、招商银行H股、邮储银行H股等均被险企举牌。
此外,4月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调整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监管比例有关事项的通知》,这也是近年来险资权益投资政策的重要调整,核心目标是通过释放长期资金潜力,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和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其二,“避险”成当前股市的一关键词,高股息、红利自然成为大家的重点关注方向。
对此,长城基金认为,虽然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性仍存,但在中央汇金、中国诚通、中国国新出手后,由资金面驱动的大盘价值或相对稳健,高质量+高盈利分红资产或占优。
富国基金认为,高股息红利资产在震荡市中的表现,主要源自三重逻辑:稳定且充裕的现金流、较强的持续盈利能力对企业业绩形成支撑,显著的低估值属性形成较厚的安全垫,以股息率为代表的分红能力形成除股价上涨之外的第二道收益来源。综合来说,红利资产属于一类可攻可守、攻守兼备的投资方向。
展望未来,银行股的上涨逻辑依然清晰,随着中国长期利率的下行,权益资产的价值将得到重估,优质银行股凭借其较高的股息率和利差优势,将继续吸引长线资金的关注。
瑞银表示,虽然美国关税冲击不会对内银产生直接影响,但中国潜在的经济放缓或会带来一些间接影响。因此,瑞银预计未来降息计划、贷款需求疲弱、资产质量风险将在此次财报季度中被频繁提及,预计各内银股将保持韧性。
该行提及,在中国刺激措施尚未落地及地缘政治不确定性较多的情况下,认为内银股往往呈现逆周期表现,相较于整体A/H股市场更具韧性。看好估值不高且股息收益率高的内银股,例如中信银行H股(00998)、建设银行H股、工商银行H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