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经观社论|乐见平台良性竞争)
自京东与美团外卖市场之争升级以来,两家公司的股价连续数日下跌,算是资本市场对外卖之争的一种表态。
这与很多消费者、商家和骑手表现出的态度截然不同。对消费者而言,外卖市场竞争加剧可以提供更多“薅羊毛”的机会;对商家和骑手来说,“新东家”入局带来的市场竞价可能会提升他们的收入水平。毕竟,京东喊出的“0佣金”“五险一金配送员”和“百亿补贴”若能实现,三方都是受益者。
资本市场心存疑虑,是因为这场外卖大战似乎短期内很难看到赢家。在京东入局之前,外卖市场基本上算是美团一家独大,新玩家的进入会带来竞争,但问题在于,京东进入外卖市场所采取的策略,比如 “0佣金”“五险一金配送员”等,明显是在重塑之前外卖市场的成本结构。资本会担心,即使京东成功地获取了市场份额,它是否有能力赚到足够利润?这是一个悬念,可平台为了争夺外卖市场的巨额投入却是实实在在的。
就平台经济的发展而言,这次外卖大战的底层商业逻辑并不晦涩,它体现了平台经济壮大后,彼此之间边界正在逐渐消失的客观现实。以前,互联网企业之间有明确的定位差异,比如京东、阿里聚焦零售;美团专注外卖;滴滴负责出行;抖音掌握内容流量;微信主攻支付,但当它们平台化之后,因为掌握了巨大的流量和用户,就都产生了包办“一站式生活服务”的野心。
如果回到六七年之前,这种平台大战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当时资本对此并不反感,因为大量烧钱竞争的同时也起到了市场加速渗透的作用,使各种新兴商业模式深入人心,结果是做大蛋糕式的多赢。这种跨界扩张后来遭遇了急刹车,反垄断、用工规范、禁止“二选一”……再加上突如其来的疫情,平台之间纷纷默契握手言和,停火息战。
资本市场对这场新的平台大战有所疑虑可以理解,毕竟今时不同往日,各互联网公司实际上都在面对新的国内国际局势——内有需求不振,用户和市场出现饱和;外有特朗普加税。各方都担心出现零和博弈的双输结局。
不过我们认为,就资源配置优化、服务质量提升和创新而言,更积极的竞争益多害少。这一次竞争升级除了重新划分市场份额之外,企业的主动作为还反映了市场信心的触底回升。
需要注意的是,平台经济边际成本极低、网络效应极强的天然特性决定了,平台之间的竞争很容易滑向垄断竞争和恶性竞争,一方面是市场容易“赢者通吃”,萌生垄断冲动;另一方面则是平台经济的结构天生鼓励 “先抢占规模再谈盈利”,容易引发恶性价格战并向平台用户转嫁价格战成本。这也导致了前一段的监管介入,以及接踵而来的反垄断、反内卷。
因此,更值得观察的是,这一次平台竞争的相关参与者是否可以拿出新的市场竞争思维来应对,能否摆脱“内卷式竞争”的惯性。无论是“0佣金”还是“五险一金配送员”,目前京东的策略都是主打通过“利他”措施争夺市场,同时还抓住社会舆论痛点,缓冲了政策风险。
不过应该承认,企业不是公益组织,其参与市场竞争的首要目的是为股东创造价值,所有“利他”措施归根结底还是要为未来的市场盈利服务,否则这些“利他”的愿景既无法落实,也无可持续。
竞争是商业永恒的主题。竞争对产业发展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取决于竞争参与者所持的初心和愿景,也依赖于维护竞争公平的市场规则。在此基础上,良性竞争让消费者获益,也使竞争参与者获得更大的商业价值进而提升行业的整体水平。如果外卖大战最终促使利益在平台、骑手、商家和消费者间重新分配,为平台争得一定市场新份额的同时也为股东创造新的价值,肯定是最佳结局。
中国的平台经济发展至今已相当成熟,只要在法律法规和政策范围内,我们对潜在的负面效应也无须过多担心。对于行业来说,不妨把这场竞争当成一个风向标,测准风向,等风来时,又是千帆相竞,百舸争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