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热门行业】上海车展透视汽车电子新变局:从技术突围到生态重构)
金吾财讯 | 2025 年上海车展以“拥抱创新,共赢未来”为主题,集中展现了汽车电子领域的深度变革。在这场全球瞩目的行业盛会中,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与架构创新成为核心议题,头部企业的技术突破与政策监管的升级共同勾勒出产业演进的新图景。
智能化与网联化:DAS向纵深突破,V2X构建协同生态
智能驾驶辅助系统(ADAS)的竞争已进入深水区。大众集团与地平线合资公司酷睿程推出的 L2++ 级 ADAS 系统,依托自研 AI 数据平台 GAIA 实现了高速与城区道路的全场景覆盖,标志着合资品牌在智能驾驶领域的本土化突破。地平线发布L2城区辅助驾驶系统——地平线HSD,宣布与奇瑞达成HSD首个量产合作。全方位提升系统安全性、稳定性和通行效率,为用户带来信任度高、体验类人的智慧出行。而华为乾崑 ADS 4 系统的发布,通过六重架构冗余与五级安全停车策略,为高速 L3 级自动驾驶商用落地奠定了基础。
车联网(V2X)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显著提速。中信科智联展示的 C-V2X 全栈式解决方案已在乘用车、商用车实现量产,覆盖智能交通信号交互、车辆超视距感知等场景,有效支撑组合辅助驾驶功能的落地。润芯微科技的 "深度强化学习车辆自组网系统" 专利,则通过动态协议切换与抗干扰技术,破解了车联网环境下的通信瓶颈。这些技术突破与工信部《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管理通知》形成政策闭环,推动车路协同从概念走向规模化应用。
电动化与能源管理:安全革命与电池结构创新
动力电池安全标准的升级重塑行业格局。工信部发布的《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将 "不起火、不爆炸" 列为强制指标,此外,新版《安全要求》还新增底部撞击测试,考查电池底部受到撞击后的防护能力,要求无泄漏、外壳破裂、起火或爆炸现象,且满足绝缘电阻要求。在快充方面,新增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考查动力电池在长期快充循环后的安全性,300次快充循环后进行外部短路测试,要求不起火、不爆炸。
这一 "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 倒逼企业重构电池设计:宁德时代骁遥双核电池的“双核架构”划分主能量区与增程能量区,主能量区可灵活配置不同化学体系电池,增程能量区运用自生成负极技术,通过内部化学反应自动生成负极材料,提升能量密度与安全性;比亚迪近日申请一项名为“电池盖板、电池壳体、电池及用电设备”的专利。电池盖板包括板本体,板本体的一侧表面设有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第一凹槽用于容纳注液孔,第二凹槽用于容纳电路组件,当电池盖板应用于电池壳体中时,相较于现有的电池壳体,可以有效增加注液孔与底板之间的距离,以避免注液针与底板发生磕碰,同时用于容纳电路组件的第二凹槽可以容纳电路组件,以使电池壳体整体结构更为紧凑。
舱驾融合与模块化芯片不断升级
舱驾融合成为架构演进的核心方向。英特尔与黑芝麻智能联合推出的舱驾融合平台,整合座舱 SoC 与跨域计算芯片,支持 L2 + 至 L4 级自动驾驶需求,实现"座舱体验与辅助驾驶性能双突破"。航盛发布了基于高通8775P打造的墨子2.0单芯片级跨域融合平台及依智第四代智能座舱域控平台、同时包含全新一代全景视域抬头显示和中央域控制器,实现座舱交互与智驾决策的毫秒级协同。
芯片模块化设计加速技术普惠。芯驰科技重磅发布最新一代AI座舱芯片X10。在X9系列智能座舱产品数百万片量产交付的基础上,芯驰X10产品聚焦AI座舱核心需求,在算力和带宽配置上,着重满足端侧部署7B多模态大模型,提供40 TOPS NPU算力,搭配154 GB/s的超大带宽,确保大模型性能得到充分发挥。值得关注的是,长城汽车研发的紫荆 M100 芯片作为中国首颗 RISC-V 架构车规级 MCU,通过开源生态降低开发门槛,为中小车企提供差异化选择。
政策护航与市场展望
政策体系的完善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工信部《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管理通知》强化 OTA 升级监管,要求企业建立 "沙盒测试" 机制,推动智能驾驶功能的安全验证。而《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的实施,将推动技术创新与成本优化,加速行业的规范化与高质量发展。
关于智能辅助驾驶发展,华鑫证券报告指出今年主要有两个趋势,一是广度,将有更多车型搭载智能辅助驾驶,全民都可以用上智能辅助驾驶;二是高度,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将向 L3 / L4 无人驾驶发展,带给用户更智能、更安全的智能辅助驾驶体验。
随着政策监管的强化与市场需求的升级,汽车电子产业正进入 "技术深度融合、生态加速重构" 的新阶段。未来,能够在安全、效率、体验三个维度实现突破的企业,将在这场变革中占据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