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遇见小面冲击IPO,隐忧之下能否实现资本狂欢?)
IPO的热浪正裹挟着新消费品牌冲向资本盛宴。
这两年,蜜雪冰城、古茗和小菜园、老乡鸡等开始相继冲向了港交所。而近日,连锁面馆品牌遇见小面也叩响了港交所的大门,拟冲击"中式面馆第一股"。
本次IPO遇见小面计划募资1亿美元,约合7.3亿元人民币。招股书称,募集资金将主要投向四个方面:用于餐厅网络的拓展,以加深市场渗透;餐厅网络技术的升级及数字化系统的建设;品牌建设与提升客户忠诚度;以及对上游食品加工行业潜在公司的战略投资与收购等。
作为赛道头部品牌,遇见小面近年来通过资本加持快速扩张,并高调宣布启动上市计划。然而,看似高速增长的表象下,实则暗藏风险,这次冲刺IPO希望又有多大?
01 理工男开面馆
对于重庆人来说,小面是一天的开始,而这对于遇见小面来说却是梦想的开始。
2014年,华南理工大学三位毕业生宋奇、苏旭翔、罗燕灵在广州创立遇见小面。招股书显示,遇见小面是以重庆小面系列为主打的中式餐饮连锁品牌,产品已扩展到各种辣与不辣的菜品,涵盖面条、米饭、小吃和饮料。
彼时,餐饮行业正竞争激烈,中式面馆碍于每家都有不同的秘方而难以标准化,而遇见小面却因创始人的学历背景,开业仅三个月便收到了天使投资人顾东升抛出的200万橄榄枝。
当第四家店开业时,遇见小面便收到了知名连锁餐饮品牌九毛九的投资。随着遇见小面的热度不断增加,据招股书披露,截至目前,遇见小面累计完成了8轮近2亿元融资,其中不乏弘毅投资、碧桂园创投等知名机构。
拿到融资后的遇见小面,被推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完成两轮大额融资之后,遇见小面开始疯狂开店。其中,2023年净增82家店,相当于每4.5天开一家新店,2024年净增108家店,相当于每3天开一家店。门店数直接从2020年的100家飙升至2024年的380家,年复合增长率达55.6%。
2021年,遇见小面曾对外透露,门店拓展是其未来发展的重点,计划三年内门店数量增长至1000间。
不过遇见小面并未完成此项计划。
根据招股书中显示,遇见小面最新计划分别于2025年、2026年、2027年开设约120家至150家、150家至180家及170家至200家自营和特许经营新餐厅。
与2021年的开店计划相比,遇见小面似乎开始变得谨慎起来了。
02 患上“大本营依赖症”
据了解,重庆麻辣味型的汤面是小面的起源,也是典型的川菜面食物。
但是从门店选址来看,重口面食却走进了以清淡为主的广东。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4月5日,遇见小面在全国范围内开设了380家线下门店。其中,广东地区门店250家,占比65.79%。从营收上看,2024年华南地区贡献了8.75亿元收入,占总营收的75.8%。
由此可见,遇见小面患上了“大本营依赖症”。
另外,以直营店为主的运营模式,也一直在加剧遇见小面的烧钱速度,又加上高线城市租金和人力成本都更贵,品牌竞争也更激烈。
中式面馆看似蓝海,实则很容易陷入结构性困局。遇见小面在招股书中披露,其在中式面馆品牌里,去年销售额居于第四位,前三分别是和府捞面、李先生牛肉面大王和老碗会。
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2024年TOP5品牌(和府捞面、李先生牛肉面等)合计市场份额仅2.9%,行业CR5不足3%的现状,"大行业、小企业"格局明显,也意味着:头部品牌尚未建立护城河,区域品牌随时可能凭借资本加持实现超车。
为了弥补品牌护城河薄弱这一问题,遇见小面不得不降价保量。
据了解,2022年-2024年,遇见小面的订单平均消费额从36.1元逐年下滑到了32.0元。在招股书的解释里,公司是主动降低价格,为顾客提供更物美价廉的体验,以增加销售额,总订单量及交易额上升就是证明。
但低价并没有给遇见小面带来想要的增长,招股书显示,2024年同店销售额各线城市均有所下滑,从7.40亿元下降至7.09亿元,降幅为4.2%;而单店日均销售额从1.39万元降至1.24万元,降幅为10.79%。
盈利问题致使遇见小面的财务压力大增。截至2024年末,遇见小面流动负债净额达2.42亿元,现金储备仅4219万元,流动比率0.5远低于健康值1.5;资产负债率达到90%,远高于超餐饮行业40%-60%的安全区间。
护城河薄弱,又患上“大本营依赖症”,遇见小面还能顺利IPO吗?
03 红利消退,面食回归理性
2021年,中国餐饮市场曾掀起过一场"资本吃面"的狂潮。
以和府捞面8亿元E轮融资为标志,兰州牛肉面品牌陈香贵、马记永相继拿下超亿元融资,遇见小面更是在12个月内完成3轮融资,红杉中国、碧桂园创投等机构争相入局。
据《窄门餐眼》统计,仅2021年面食品类就发生46起融资事件,总金额突破50亿元,和府捞面估值一度飙升至70亿元,陈香贵单店估值高达6000万元,堪比当时的喜茶。
然而,随着新消费投资退潮,这种疯狂在2023年戛然而止。
IT桔子数据显示,2023年餐饮行业融资总额同比下降40%,面食赛道融资案例从2021年的46起骤降至不足10起。
资本退潮背后是商业逻辑的根本转变。2021年投资人追捧的"万店基因",正在被现实击碎。以遇见小面为例,其招股书显示,2022-2023年单店投资回收周期从14个月延长至22个月,华南地区老店同店销售增长率从21.7%下滑至8.3%。
资本市场的态度转变,直接反映出行业从“跑马圈地”转向“精耕细作”的底层逻辑变化。遇见小面此时冲击上市,恐怕难以复刻前几年的高估值神话。
另外,重庆小面虽借助网红经济破圈,但本质上仍是地域属性极强的品类。数据显示,全国面食市场规模超8000亿元,但重庆小面仅占约3%,且主要集中于川渝及华南地区。
遇见小面试图通过“川渝风味+标准化”打开全国市场,却面临口味适配难题:南北方消费者对面条劲道程度、辣度接受度的差异,导致其跨区域扩张效率低下。截至2023年底,其华南地区门店占比仍超60%,全国化布局进展缓慢。
现在看面食赛道头部玩家的困境已初现端倪:和府捞面被曝单店营收下滑、陈香贵关闭上海多家门店、五爷拌面加盟商大规模维权……这些品牌曾与遇见小面站在同一起跑线,如今却陷入增长瓶颈。
行业共性难题在于,单店模型难以平衡标准化与个性化需求,且复购率依赖营销驱动而非产品黏性。赛道集体遇冷,预示着遇见小面很难独善其身。
餐饮行业的本质终究不是资本游戏。若无法增强品牌护城河,解决大本营依赖症、盈利等根本问题,即便成功上市,可能也难逃估值缩水的命运。
对于消费者而言,一碗小面的价值在于热气腾腾的烟火气,而非PPT上的增长曲线。或许,遇见小面们更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资本故事回归一碗面的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