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公司新闻 - 正文

中国平安又没“开门红”,违规与协同难题仍然待解丨读财报

来源:正经社 2025-05-05 13:24:37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中国平安又没“开门红”,违规与协同难题仍然待解丨读财报)

文丨康康  编辑丨杜海

来源丨正经社

(本文约为3300字)


【正经社“保险之道”观察之12】

中国平安交出了最近几年来最差的一份一季度成绩单:营业收入为2328.01亿元,同比下降5.2%;归母净利润为270.16亿元,同比下降26.4%。

实际上,2023年以来,其一季度的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增速就呈持续下行趋势。个中缘由,既有资本市场波动和内部业务调整等短期因素的冲击,又有监管趋严和业务转型等中长期因素的影响。

这背后,频繁曝出的违法违规事件和居高不下的消费投诉,所暴露出来的内控风控问题,以及综合金融模式下的跨业务协调问题,更值得高度警惕。


1

连续两年开门不“红”


每年一季度,被保险业视为冲业绩的关键时期。一季度的业绩,往往决定了一家保险公司一年的“收成”。

然而,作为中国最赚钱的险企,中国平安最近两年一季度的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的增速明显放慢了:2023年至2025年的一季度,分别实现营收2537.78亿元、2455.69亿元和2328.01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0.8%、-3.2%和-5.2%;实现归母净利润383.52亿元、367.09亿元和270.1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8.9%、-4.3%和-26.4%。

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单看业务规模,中国平安当期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

根据财报提供的数据,2023年至2025年的一季度,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分别同比增长8.8%、20.7%和34.9%;

产险保险服务收入分别同比增长7.1%、5.7%和0.7%,产险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5.4%、2.8%和7.7%;

银行管理零售客户资产(AUM)较年初增长5.2%、1.3%和1.2%,零售客户数较年初增长1.4%、0.9%和0.2%,个人存款余额较年初增长8.9%、3.9%和3.4%;对公客户数较年初增长4.3%、3.0%和3.2%,企业存款余额较年初增长2.8%、-6.2%和4.0%,企业贷款余额较年初增长7.8%、12.2%和4.7%。

作为集团主营业务的保险业务,规模基本保持了上升趋势,但是营收和归母净利润为什么还是出现了明显下降呢?


2

短期投资拖累净利润


对比近年来一季度各大业务版块的归母净利润变动情况可以发现,变动最大的有4项:寿险及健康险业务、财产保险业务、银行业务和金融赋能业务(2024年三季度报告以前被列为科技业务板块)。

正经社分析师梳理最近三年的数据发现,金融赋能业务(2023年和2024年一季度报告还列为科技业务)波动幅度最大,分别同比增长-61.3%、-106.9%和-4759.3%;然后是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分别同比增长204.5%、0.7%和-22.9%;再然后是产险业务,分别同比增长45.9%、-14.3%和-16.4%;最后是银行业务,分别同比增长13.6%、2.3%和-5.6%。

营收占整体比重超过60%的寿险及健康险业务归母净利润的波动对整体归母净利润的影响不言而喻,其间的主要因素又是短期投资波动。2023年至2025年的一季度,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的短期投资分别亏损32.08亿元、1.61亿元和75.32亿元。2023年一季度短期投资比2022年一季度少亏损134.94亿元,结果使得2023年一季度的归母净利润猛增204.5%,而2024年和2025年的一季度,短期投资亏损都对整体当期归母净利润的下降额作出了“重大贡献”。

换句话说,整体归母净利润的损失是来自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短期投资亏损。

产险净利润的下降很可能跟业务结构转型有关。中国平安最近几年开发了一些非车险产品。到2024年,平安的非车险业务占比已提升至30.6%,大大优化了产险的业务结构,但相较于车险,非车险业务综合成本率较高,利润率较低,短期内必然对净利润增长构成压力。

银行业务同样面临业务结构转型的压力。正如正经社3月29日发布的研报《平安银行激进转型失速,“谢冀配”纠偏到哪儿了?》所论证的那样,平安银行向零售业务转型的关键时期,正好遇上个人消费和信用卡业务收缩,零售业务业绩增长遭遇严重挑战。2025年一季度,银行还必须继续承受业务转型的阵痛,营收同比下降了13.1%。

中国平安可能是国内对科技投入最多的金融集团之一。2021年以来,每年对科技业务的投入均超过100亿元。科技投入回报周期相对较长,培育期内存在高投入低产出是正常现象。2025年一季度,金融赋能业务归母净利润出现大幅下滑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遭到了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短期冲击。

根据财报提供的数据,中国平安金融赋能业务计提了34.14亿元的减值,原因是平安健康纳入合并报表的一次性损益以及美元可转换债券的转股权价值重估损益。平安健康作为新合并主体,可能涉及商誉调整、资产重新估值;美元可转换债券因汇率、市场利率波动需重新计量公允价值,从而产生未实现损失。


3

投诉、违规仍居高不下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中国平安2024年和2025年的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出现下滑,主要是受短期因素冲击和业务转型拖累所致,基本上可控。

不过,对中国平安的品牌和长期战略构成重大伤害的是,频繁曝出的违法违规事件和居高不下的消费投诉,所暴露出来的内控风控问题和综合金融模式下的跨业务协调问题。

正经社分析师梳理媒体报道发现,2023年,中国平安旗下多个业务板块因业务操作违规、内控失效及数据不真实等问题被监管部门处罚,罚款金额累计超5000万元,涉及保险、银行、基金、信托等多个领域。

2024年,因违法违规行为而被罚没的金额逼近9000万元,仅平安银行因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信贷业务、同业业务、理财业务等方面违规,5月14日就被罚没6723.98万元。

2025年刚刚过去三分之一,平安旗下子公司又发生两起违规事件而被处罚:一是1月12日,平安证券因合规人员不足、营销材料审核不严、客户资金异常处理延迟等问题而被深圳证监局出具警示函;另一起是4月27日,平安产险山西分公司因未按规定使用备案条款费率、虚列费用套取资金、跨省承保安责险业务等行为,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罚款66万元。

作为直接反映消费者意见的平台,黑猫投诉平台上,截至4月29日,针对中国平安的投诉已超过5万条,投诉主要集中于平安人寿、平安银行、平安产险和平安证券。保险业务的投诉焦点包括拖延理赔、条款争议、拒赔理由不透明、客服推诿责任、销售过程中夸大保障范围;金融业务投诉焦点包括暴力催收、强制下载第三方应用、高息贷款;证券业务投诉集中于交易系统故障、手续费乱扣、银证转账延迟等。


4

跨业务协调难题待解


违法违规事件和消费投诉频发,反映的不仅是内控风控问题,还反映了综合金融模式下的跨业务协调问题。

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中国平安推出了很多金融行业跨业务协调解决方案,比如构建包含生态协作、行业解决方案、能力中台和云平台的生态系统框架;通过设立跨境业务协同发展委员会和综合服务平台,优化协同展业的保障机制,推动“横转纵联”的业务模式,实现跨区域、跨机构的业务协调;利用自动化工具打破企业间及内部跨部门的协作壁垒,提升跨部门协作效率;通过数据中台和智能化技术,实现跨业务的数据共享和分析;采用多云管理、虚拟化和边缘计算等技术,支持灵活的IT资源配置和跨地域业务部署,提高业务连续性和响应速度;设立创新实验室和孵化平台,推动跨条线资源整合和跨职能团队协作,促进金融科技应用;通过综合金融服务模式,整合多种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跨业务的协同能力等。

但是,从一些违法违规案例和消费投诉可以看出,中国平安跨业务协调方面还有一些问题待解。

比如寿险、产险、银行等业务板块之间因争夺同一客户资源而出现内部竞争和相互推诿现象。比较常见的现象是,平安产险公司和养老险公司均可销售团体意外险,当一家企业客户有保险需求,“嗅觉灵敏”的业务员们可能会同时争夺客户;还有就是寿险业务员和电话营销之间争抢车险客户的现象。为解决此一现象,中国平安制定了客户优先原则,强调从客户最初来源处获取业务。

再比如交叉销售模式暴露出激励机制不完善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交叉销售要求代理人掌握保险、银行、证券等多领域知识,但实际培训内容碎片化。常见的现象是,养老险代理人仅接受本产品线培训,对信托产品风险结构理解不足,导致客户投诉中“误导销售”占比高达75%。

另外,因为各险种提成不一样,销售人员自然更愿意销售提成更高的产品。一个常见的现象是,车险因标准化程度高、成交快、提成比例高于需要长期服务的寿险和信托产品,导致代理人更倾向于销售高提成产品,而非匹配客户需求的组合方案,结果反而削弱了交叉销售的协同效应。

跨业务协调问题还表现为部门之间信息传递不畅,导致“信息孤岛”现象严重;由于缺乏统一的后台系统和行动轴线,导致各专业公司之间的控制力较弱,系统趋于封闭等。

中国平安志在成为世界领先的以保险为主业的综合性金融服务集团,但内控风控问题和跨业务协调问题不能有效解决,目标就可能会成为山顶上可望不可即的蒲公英。【《正经社》出品】

参考阅读

1. 《马明哲深层考验:平安业绩大增竟是跛足疾行丨读财报》

2. 《国开行成重灾区,京东金融午夜惊魂,中国平安被套牢丨正经简报》

CEO·首席研究员|曹甲清·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

$中国平安(SH601318)$$中国平安(HK|02318)$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好投资评级:
好价格评级: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平安银行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 更多>>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