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建设银行 | 国有大行的“稳”与“进”)
发展质量持续提升
作者 | 胜马财经出品人 周瑞俊
编辑 | 欧阳文
近日,建设银行先后发布2024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2024年,建设银行总资产突破40万亿元,达40.57万亿元,同比增长5.86%。实现营业收入7,501.51亿元,归属净利润3,355.77亿元,增幅0.88%。2025年一季报显示,建设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900.70亿元,归属净利润833.51亿元,盈利表现稳定。
从阶段性经营成果来看,建设银行呈现规模与效益双线稳固态势,为其在新周期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底座”。正如建设银行行长张毅在2024年业绩发布会上所说,建设银行“矢志笃行,砥砺奋进,发展质量持续提升,经营业绩表现稳健,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经营质效稳步提升
在建设银行的2024年年报与2025年一季报中,从盈利质量到风险抵补,从客户结构到运营质效,在穿越行业周期的过程中交出了一份“稳健兼具韧性”的答卷。
盈利能力方面,建设银行保持了良好的经营韧性。2025年一季度延续2024年发展态势,保持稳中有进,盈利水平保持稳定,为全年经营奠定良好开局,净息差在2025年一季度略有收窄。
资产质量方面,建设银行风险抵补能力持续提升,不良贷款率从2023年末的1.37%降至2024年末的1.34%,2025年一季度进一步降至1.33%。
拨备覆盖率上,2024年末达233.60%,2025年一季度升至236.81%,整体管理水平稳中趋优,风险可控、弹性增强。
客户结构方面,建设银行持续深化“以客户为中心”的一体化经营理念,围绕全量客户、全链条服务构建稳固的经营底座。
2024年,建设银行服务公司类客户1,168万户,个人客户7.71亿人,线上个人用户5.63亿户。多元化财富管理产品持续丰富,有效满足客户综合投融资需求,管理个人客户金融资产突破20万亿元,托管规模近24万亿元,行业领先。
在客户资产持续沉淀的基础上,建设银行强化资产与信贷结构联动。2024年,信用卡贷款达1.07万亿元,成为全国首家信用卡贷款规模破万亿的银行,个人经营贷款1.02万亿元,消费贷款5,278.9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1.41%、25.21%。
围绕“新零售2.0”战略,建设银行以客户资产为抓手,推动信用卡、消费贷、经营贷等产品协同发展,优化授信结构与风险定价机制,提升资金使用效率。2024年,建设银行深化“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以企业级视角完善客户和产品服务体系,集团一体化经营能力持续强化。
“五篇大文章”协同发力
2024年,建设银行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锚定国家战略导向,持续推进“五篇大文章”落地,构建出纵深联动、多点突破的业务新版图。进入2025年一季度,这五大板块进一步展现出延续性与牵引力,为银行发展注入结构性动能。
图源:建设银行2024年年度报告
科技金融,将资源精准投向新质生产力。2024年末,建设银行科技相关产业贷款余额超3.50万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约2.84万亿元。进入2025年一季度,该项贷款总额突破4万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升至约3.34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7.14%。这一增长背后,表明其在服务新质生产力中的金融能力,已从“资金支持”迈向“体系赋能”。
绿色金融,用金融语言回应“双碳“目标。作为国有大行,建设银行将绿色发展嵌入经营逻辑。2024年,其绿色贷款余额约4.70万亿元,并承销绿色及可持续发展债券112期,合计发行规模达1,863.90亿元。2025年一季度,增势不减,绿色贷款余额升至约5.64万亿元。更重要的是,建设银行并非仅停留在信贷端的绿色扩张,而是推动子公司投融资能力建设,加强自身碳足迹管理,逐步建立起以“碳效能”为核心的绿色管理体系。
普惠金融,构建可持续小微涉农金融生态。面对小微企业融资难、涉农资金支持短板等现实问题,建设银行持续推进普惠金融体系优化。2025年一季度,其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63万亿元,涉农贷款余额达到3.56万亿元,双双实现稳步扩容。在这背后,是建设银行打造“圈链群”服务模式,将金融与产业链上下游深度融合,提升贷款的可得性。
养老金融,从账户产品到服务生态跃迁。随着老龄化趋势加剧,建设银行系统布局养老金融生态。2024年,建信养老金二支柱资产管理规模突破6,200亿元,并发布集团统一养老金融品牌“健养安”。建设银行不仅在产品侧提供养老金账户、年金服务,还将场景侧延展至社保卡服务、适老化体验等功能,形成一体化解决方案。2025年一季度,这一生态继续完善,养老金二支柱管理规模提升至6,300亿元,同时建设60家“健养安”特色网点,全面升级物理网点的适老化服务能力。
数字金融,支撑产业数实融合的金融引擎。数字经济是构建未来竞争优势的关键领域,建设银行亦在不断加码。2024年,其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贷款余额近8,000亿元。2025年一季度,该项贷款增长至8,350.93亿元,同比增长11.14%,为产业链上下游注入金融动能,助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
建设银行“五篇大文章”的协同推进,从“科技驱动”到“绿色发展”,从“普惠广覆盖”到“养老新场景”,再到“数字化嵌入实体”,展现出系统能力的复合效应。
内涵式增长驱动可持续发展
高质量发展的最终落点,不止于规模扩张,更体现在内涵增长的深度与可持续发展的广度。透过2024年年报与2025年一季报,建设银行正在以多维度指标验证其发展后劲,构建可持续的增长范式。
2024年,建设银行非利息收入为1,602.69亿元,较上年增加77.66亿元,增幅5.09%,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达21.36%。其中,个人银行、托管、资产管理等非利息业务板块发力明显,保持行业领先,并在绿色信托、养老金资金托管、境外投资托管等新兴细分领域持续拓展,形成领先优势。
高质量发展也体现在资本效率与配置能力增强上。2025年一季度建设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3.98%,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4.67%,资本充足率为19.15%,均保持行业领先,为业务稳增长、风险抵补和未来布局提供充足的弹性。
与此同时,资本效率也在持续改善。2024年建设银行年化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0.42%,在同业中处于优质区间。这一方面得益于资本投向结构的优化,更得益于其在运营效率与风险成本之间实现良性平衡。
在增强自身“内生造血”能力的同时,建设银行也重视与投资者共享发展成果。2024年建设银行全年现金股息1,007.54亿元,分红比例达30%,不仅是建设银行对稳定回报机制的兑现,也体现其长期对股东价值的坚守。
高质量发展的另一核心,是可持续性发展的系统构建与落地实践。2024年,建设银行明晟(MSCI)ESG评级再度提升,成为全球市值前十大银行中唯一获评AAA的银行,也是中国内地银行首次取得该最高评级。这一成就,体现了建设银行在绿色金融、可持续治理与社会责任方面的持续发力。
副行长李建江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建设银行将坚持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路径,将ESG工作与服务实体经济、做好“五篇大文章”紧密结合,充分发挥ESG要素对完善治理架构、优化业务经营、强化风险管理的推动作用,在成为“全球领先的可持续发展银行”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胜马财经认为,建设银行的高质量发展是多维度的内涵式增长,是作为国有大行在周期更替中保持韧性和战略定力的能力体现。从ESG评级登顶到服务实体提质、从顶层设计到一线实践,建设银行正以系统性战略升维回应新时代的可持续发展命题。透过2024年全年及2025年一季度的成绩单,我们看到的是一家正在坚定迈向可持续发展新阶段的建设银行。风向变幻、周期更替,这家国有大行始终朝着“善建者行”的方向稳步前行。
END
关注我们,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胜马财经诚意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