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信“心”心理问答|“我”总感觉什么事都“很麻烦”)
读者来信:
我最近一直被一种情绪困扰着,那就是做什么事都觉得“很麻烦”。这种感觉让我很痛苦,也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了。
这种“很麻烦”的感觉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了。不管是工作上的任务,还是生活中的琐事,甚至是一些我以前还挺感兴趣的活动,现在提起它们,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好麻烦啊”。比如,工作上有个项目需要我负责,我看到那些需要完成的任务清单,就感到一阵烦躁,心里想“这些事怎么这么多,做起来肯定很麻烦”。生活里,像打扫房间这种小事,我看着乱糟糟的屋子,也提不起劲去收拾,觉得“反正收拾起来很麻烦,等会再说吧”。
我感觉自己好像对很多事情都失去了热情和动力,变得很消极。以前我遇到困难,还会努力去克服,现在却只想逃避。这种状态让我很担心,我怕自己会越来越差,陷入一种恶性循环。我也不太愿意和朋友出去玩了,因为觉得出门准备东西、规划行程这些都很麻烦,所以经常推脱,朋友也觉得我很奇怪。
我不知道这种“很麻烦”的心理是怎么产生的,是自己太懒惰,还是压力太大,亦或是别的什么原因。
——懒散的考拉
回复如下:
隔着屏幕能感觉到那种对一切事物“很麻烦”的抵触感,像一层无形的雾气,模糊了你对生活的热情,也困住了你前行的脚步。这种状态并非“懒散”或“性格缺陷”,而更像是一种心理能量的暂时性枯竭。让我们一起探索一下“怕麻烦”背后的原因,并寻找一下让自己重新焕发活力的可能路径。
为什么你会感到“万事皆麻烦”?这种心态的原因存在以下这样几种可能,你不妨自我“对症”一下:
一种可能是心理能量透支,大脑的“节能模式”被过度激活。人类大脑天生追求“低能耗运行”。当你长期处于压力、疲惫或情绪低落时,大脑会本能地回避需要消耗精力的事务,优先选择“躺平”状态。比如,你提到“收拾房间觉得麻烦”,可能并非真的厌恶劳动,而是心理能量不足以支撑你启动行动。这种状态下,大脑会将“麻烦感”放大,形成“越不想动越无力”的循环。
一种可能性是完美主义陷阱,对“一步到位”存有执念。许多人在成长中逐渐形成“必须完美才能行动”的信念。例如,你担心项目任务“太多做不好”,或认为“收拾房间必须一尘不染”,这种对结果的过度苛求会让人因害怕失败而直接逃避。实际上,完美主义往往源于对自我价值的怀疑:“如果我做不好,就证明我不够好。”
一种可能性是情绪防御机制,用“麻烦”掩盖深层恐惧。“麻烦感”可能是你内心焦虑或无力感的“替身”。比如,拖延工作项目可能源于对能力不足的担忧,拒绝社交活动可能隐藏着对人际冲突的恐惧。心理学中的“自我妨碍”理论指出,人们会通过制造障碍,如拖延,来保护自尊——“如果我没做好,那是因为我没努力,而非能力不足”。
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即时满足的诱惑。现代生活充斥着即时反馈,如短视频、外卖,而长期目标如学习、健身却需要延迟当前的满足。大脑逐渐丧失对“未来收益”的感知力,认为“麻烦事”不值得牺牲当下的舒适。你提到“计划旅行却因繁琐放弃”,正是这种“眼前舒适”与“未来收益”博弈的缩影。
如何打破“麻烦循环”呢?我建议从微小行动开始重建能量。
第一步,降低启动门槛,打破“行动瘫痪”。拆解任务到“最小单位”,比如将“收拾房间”拆解为“整理床铺”“扔掉门口快递”等5分钟可完成的小步骤,先完成再优化;设定“麻烦配额”,每周刻意完成1-2件“麻烦事”比如写报告、运动,逐步适应行动的阻力。
第二步,用“即时奖励”激活动力。绑定愉悦体验,完成任务后奖励自己一杯咖啡、追一集喜欢的剧,让大脑将“麻烦事”与“快乐感”关联;记录成就感:用便签纸写下“今天我完成了……”,贴在显眼处,积累自我肯定的证据。
第三步,重构认知,与“麻烦”和解。允许不完美,告诉自己“完成比完美重要”,比如,旅行攻略不必详尽,出发即是探索的开始;接纳情绪而非对抗,当“麻烦感”出现时,试着说,“我现在确实感到疲惫,但休息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第四步:重建与世界的联结。从“低耗能社交”开始,邀请朋友散步、喝咖啡,而非规划复杂行程,逐步恢复人际互动的信心;去接触自然与艺术,散步、养植物、听音乐,这些低门槛活动能悄然滋养心灵能量。
给你一个特别的提醒,要警惕是否有“习得性无助”的出现。长期回避行动可能导致“我什么都做不好”的自我否定。如果这种状态持续超过两周,请考虑通过心理咨询探索深层情绪,如焦虑、抑郁等情绪的根源。记住,行动本身具有疗愈性——哪怕只是今天比昨天多穿了一件衣服,也是突破的开始。
“麻烦感”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你内心未被倾听的疲惫与渴望。它并非你的敌人,而是一个提醒:你需要更温柔地对待自己,给心理能量充电。不妨从今天开始,给自己泡一杯茶,写下第一件“麻烦小事”——比如整理书桌的一角。当你迈出这一步时,或许会发现,世界从未关闭,只是等待你轻轻推开一扇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