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直击中国平安股东大会:管理层答了比去年多近一倍的问题)
5月13日下午,中国平安(601318.SH)2024年度股东会及2025年第一次A股及H股股东会在深圳召开。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主持会议,多位高管出席。
此次参会的A股股东108家、H股股东9家,提问的投资者中,多人是从中国香港、北京、杭州等各地赶来,有的表示已持有平安股票10年,有人“给管理层写了一封长信”,有人称“平安是中国最像伯克希尔的公司”。
除了审议分红、回购、发债等10项议案外,持续2个小时的会议中,股东问答环节长达近一个半小时,中国平安管理层就股东回报、投资策略、业务发展、战略深化、科技创新成果等近30个问题逐一答疑。
股东大会开始时,马明哲表示:“很多股东是从外地赶来,我们把前面的流程简化,希望回答更多股东提问。”收尾时,他又表示,“这是一次比较成功的股东大会。管理层总共回应了29个问题,比起去年股东大会的16个有明显进步。我们是股东的打工仔,要向股东做好汇报。”
在股东最为关注的投资者回报上,中国平安分红、回购双管齐下,管理层回应称,“业绩是最大底气”;业务上,“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已显成效;技术上,AI持续赋能业务转型升级、经营管理提质增效,管理层向股东分享了公司技术开发和应用的一系列成果。
连续13年提高分红金额,“业绩是最大底气”
投资者回报,是参会股东最关心的问题之一。近年来,中国平安通过“大额分红+回购注销”组合拳持续强化股东回报,以不断提升分红力度、回购注销股份、创新资本运作方式回馈投资者。截至2024年,公司已连续13年提高现金分红金额,上市以来累计现金分红超过4000亿元。
股东会上审议通过了2024年分红预案及注销回购股份议案,拟派发2024年末期股息每股现金人民币1.62元,分红总额293.34亿元;回购注销1.03亿股A股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0.56338%。2024年,中国平安派发全年股息每股现金人民币2.55元,同比增长5%,分红总额达461.74亿元。
中国平安副总经理、执行董事付欣在会上表示,稳健的业绩是公司持续分红回报投资者的底气。“平安2024年度和2025年第一季度的营业利润均稳健增长,核心寿险业务NBV(新业务价值)高速增长,其价值将会持续体现在利润和业绩回报上。整体来看,公司盈利能力和分红水平在上市险企中具有明显优势。”
年报显示,中国平安2024年实现营运利润1218.62亿元,同比增长9.1%;净利润1266.07亿元,同比大增47.8%;营业收入10289.25亿元,同比增长12.6%。
对于股价表现,公司管理层也正面回应。付欣表示,管理层同意平安股价被低估的说法,“判断一个公司的价值要看行业、看公司、看价格。行业方面,寿险进入黄金期;公司方面,近年经营稳健;价格方面,平安估值处于历史低位,股息率比较稳定。管理层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
公司投融资战略同样以股东价值最大化为核心导向。中国平安联席CEO郭晓涛表示,过去几年,公司预见到利率下行趋势,提前3~5年配置了大量高分红的大型国有银行股票,2024年获得了全行业领先的投资收益率。
针对同步过会的发行境内债券融资工具的议案,付欣回应股东,公司根据市场情况进行债务融资,计划在境内一次或分多次发行本金不超过500亿元人民币债券融资工具。在低利率环境中,此举有助于提升集团资本回报ROE。
马明哲补充道,“管理层珍惜股东每一分钱,希望资本可以发挥最大的价值。”
“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筑牢护城河
金融行业经历过拓荒、高速发展阶段,如今已步入平稳发展期,未来行业利差将持续下降,险企如何持续稳定盈利?正如同步过会的《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2027年发展规划》中强调,在金融存量化、同质化竞争时代背景下,中国平安将持续深化“综合金融+医疗养老”战略,通过“服务差异化”构建核心竞争力,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顾问、家庭医生、养老管家专业服务。
郭晓涛就此表示,在人口老龄化、医疗养老成为刚需的背景下,“综合金融+医疗养老”的效果是“三低一高”:低获客成本、低运营成本、低风险成本、高客户留存。
“金融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而服务的差异化才是未来真正的竞争优势。我们的养老产业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可以让我们在利差方面不用去拼投资回报率。”郭晓涛在回应股东时强调,医疗养老一方面在人口老龄化阶段需求凸显,另一方面也是平安以服务构建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抓手。
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末,平安寿险新业务价值里,享有医疗养老生态圈服务权益的客户覆盖寿险新业务价值占比达70%,超过2100万客户用过健康管理服务,新契约客户使用占比近79%。对平安而言,差异化服务不仅满足了客户需求,也进一步促进了保单销售,为未来的战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战略深化成效已显,2024年,平安寿险原保险合同保费收入约为5028.77亿元,同比增长7.8%,保费规模创历史新高;新业务价值达285.34亿元,可比口径下同比增长28.8%,超越市场预期。今年一季度,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达128.91亿元,同比增长34.9%;按标准保费计算的新业务价值率32%,同比上升10.4个百分点。
科技赋能业务,“AI已在主业各环节全面铺开”
科技如何赋能公司业务增长,是会议的另一大重点和亮点。针对股东关切,中国平安管理层展示了深厚技术禀赋助力公司核心业务创新升级、经营管理提质增效的多个面向。
就参会股东对于公司科技和AI应用进展的提问,郭晓涛表示,集团对科技、AI的投入已持续超15年。早在2017年,马明哲就曾在内部高层会议上提出,人工智能时代有四大关键因素:数据、算法、算力、场景,而中国平安在数据和场景两个方面有着核心优势。
如今,在数据方面,公司构建了“953”AI科技底座,即9大数据库、5大实验室和3大科技公司,其中9大数据库包括5大医疗数据库和4大金融数据库,拥有全国最全、最广泛、最新、最大量的数据,能够有力支持公司发展;算法方面,在ChatGPT、DeepSeek等开源大模型基础上,公司又搭建了两层自己的大模型,不断强化算法实力;场景方面,平安集团拥有全面的综合金融技术牌照,且每6个中国人中就有1个平安客户,拥有全行业最丰富、最广泛的应用场景;算力方面,公司一年利润超千亿,可以大量投入科技建设。目前,中国平安有两个大机房分别位于深圳和上海,可以支持平安和客户所需的算力。
马明哲提到,人工智能已在中国平安主业的各个环节全面铺开,降本增效成果显著。比如,平安呼叫中心每天大约要接2000多万个电话,而2024年,中国平安AI坐席服务量约18.4亿次,覆盖了80%的客服总量,精确到能够识别多种方言,坐席人员效率大幅提升。“10年前,我们最高峰时电话坐席有13.6万人,现在不到4万人。”
再如,AI让公司能够更精准地给风险定价,以及高效、个性化地根据客户需求出具方案。针对参会股东提问公司能否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个性化保险定价,付欣提到,公司多年前就开始投入研发个性化精算,大数据等技术已被深度应用于平安车险等业务。2019年,公司推出了KYD(Know Your Driver)项目,能根据驾驶员的驾乘习惯做到个性化精算,提供多元化的事前、事中风险管理解决方案而非传统单一的事后出险补偿,尤其在新能源车驾驶中应用效果较好,也让公司在过去两年的新能源车险理赔和综合成本率在行业内优势明显。
“保险精算正从风险池、大数据法则慢慢转向个体风险、大数据法则,AI、数据分析等技术将在公司的整体定价体系里持续使用。”郭晓涛表示。但同时,科技创新与风险并存,郭晓涛特别强调,在今天技术工具和数据越来越丰富的情况下,公司对于什么样的数据可以使用、什么数据不能用来做定价有明确要求,在客户授权、隐私保护、风险合规前提下,“我们希望实现一个客户、多个账户、多个产品的一站式服务,让客户的感受是省心、省时又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