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银行理财规模大幅回升!“存款搬家”效应增强)
跨过一季末时点后,银行理财规模环比呈现大幅回升。
进入4月后,债市整体表现偏强,叠加中小银行存款利率新一轮“降息潮”等因素,为理财市场带来增量资金。由此,银行理财规模也迅速回升,甚至规模再度触及历史高位。
据券商中国记者独家汇总的产品规模排名前14的理财公司数据,截至今年4月末,14家银行理财公司合计规模达23.58万亿元,较今年3月末增长1.89万亿元,较今年年初增长1.16万亿元,大幅超出此前数年同月份增幅。
国有行理财“打头阵”
据券商中国记者独家数据测算,4月银行理财公司存续产品规模的增幅,存在显著的“梯队分化”:即处于行业规模第二梯队的国有行理财公司增幅普遍超过10%;而规模超过2万亿元的第一梯队的三家股份行理财公司——招银理财、兴银理财和信银理财,单月增幅在4.8%~6.6%之间。
作为贡献4月份理财市场增量的“打头阵”机构,六家国有行理财公司单月回升的理财规模合计约为1.13万亿元,占上述14家机构的近六成。具体来看,农银理财4月增幅超17%,增量超2800亿元,此外建信理财、中银理财单月增幅均超13%,中银理财单月增量仅次于农银理财,约2200亿元。
不过,从年内累计增幅来看,多家股份行增量也颇具亮点。截至4月末,光大理财存续规模年内累计增量超2300亿元居于行业首位,目前行业规模排名第7,而民生理财、信银理财分别较年初增幅超1800亿元。从绝对规模上,工银理财、中银理财和农银理财三家机构均超过1.9万亿元,三者之间规模差距已缩小至300亿元以内,居于行业第二梯队。
受益于连续多个月净流入,目前位于行业规模排名第14的华夏理财,其管理规模已于4月迈过9000亿大关,有望成为第14家突破1万亿规模的理财公司。
“存款搬家”效应增强
4月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迎来季节性大幅回流,背后主要受多因素共振带来的影响。
今年4月,因中美贸易摩擦对股市造成明显波动,股市“跷跷板”效应对债市带来积极影响,以配置债券等固收资产为主的银行理财表现良好,产品年化收益率较此前数月得到明显回升。
民生证券分析师谭逸鸣在研报中分析称,跨季之后4月以来的债市整体处于顺风期,利率表现为“阶梯式”下行的行情。理财市场呈现出“量增价跌”的特征,净值曲线有所修复。另据普益标准数据,截至4月末理财公司存续开放式固收产品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平均水平为3.21%,环比上涨1.41个百分点。
另一大因素来自“存款搬家”效应的增强。今年4月,包括股份行和地方中小银行在内的银行纷纷宣布新一轮的存款利率下调,当前各类型银行的挂牌三年期或五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多数已跌至2%以下。相比低风险理财年化收益率的回升,二者之间的利差再度扩大,银行理财收益率有更强的吸引力,也造成“存款搬家”并流入银行理财市场中。
固收类理财产品和现金管理类产品是新流入资金的直接受益者。以现金管理类产品为例,据券商中国记者独家数据,市场规模排名前14家理财公司4月现金类产品合计增长近5000亿元。
后市或迎更多挑战
当前银行理财市场规模保持了近年来高位,但在当前稳健低波的市场需求下,固收类资产收益率在颇为动荡的金融市场中迎来显著挑战。从资产配置角度看,一些机构人士也有类似看法,并强调了对理财负债端呈现资金来源短期化的担忧。
华源证券分析师廖志明在近期研报中建议债市全面防守。他表示,明确看空超长利率债,降准降息已经落地,长债利好或已出尽,增发政府债券或关税谈成都可能导致利率债明显调整。随着中美阶段性达成初步协议大幅降低关税,债市可能面临明显的调整。
国信证券分析师孔祥等人在近期研报中也提及,后续理财行为要观察业务转型受监管政策的影响。如果监管政策执行较为宽松,比如承认一些估值手段创新,理财公司大概率会拉长信用债久期,加大金融“二永债”配置;如果监管政策执行尺度严格,理财公司大概率拉长负债久期,缩短资产久期,预计下半年收益基准显著下降,行业规模存在一定下行压力。
谭逸鸣也表示,由于理财净值平滑操作逐渐收紧,理财的低波模式或将边际弱化,“稳净值” 压力也将加大,对应到理财投资行为上,其对于久期和资质的错配也将更加审慎。
校对:杨舒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