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世航智能5000万融资落袋:朱啸虎“弃人形”后 水下机器人成资本新猎场)
2025年5月15日,苏州世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世航智能”)宣布完成天使+轮与Pre-A轮共计5000万元融资,投资方阵容引发行业关注。招商局集团旗下招商启航资本领投天使+轮,金沙江创投、云泽资本联合领投Pre-A轮,老股东昆山天使基金持续跟投,吴中金控、鞍羽资本参与投资。值得注意的是,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此前因“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项目”引发争议,此次投资水下机器人领域,或折射出资本对机器人赛道细分领域的战略转向。
资本“新宠”世航智能:技术壁垒与场景落地双驱动
世航智能成立于2023年,专注于水体通用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其核心团队由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背景的技术专家组成。创始人陈晓博35岁即获评正高级工程师,曾获“海洋强国青年科学家”称号,28岁便斩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其团队在特种作业机器人领域拥有超10年技术积累。
公司主打产品聚焦水下清洗、海洋工程装备等场景,已实现商业化落地。例如,其水下机器人可替代人力完成船体除锈、海底管道检测等高危作业,在智慧港口、绿色航运等领域形成技术壁垒。相较于人形机器人领域尚处“实验室到产业”的过渡阶段,世航智能的技术成熟度与场景适配性成为资本青睐的关键。
领投方战略布局:产业协同与政策红利共振
招商启航资本作为招商局集团旗下早期投资平台,其领投逻辑与集团业务高度协同。招商局在航运、港口等领域的资源优势,可与世航智能的海洋工程装备形成互补。例如,世航智能的水下机器人可应用于招商局旗下港口的船舶维护,降低人力成本并提升作业效率。
金沙江创投此次联合领投,与其此前“退出人形机器人”的表态形成鲜明对比。朱啸虎曾公开质疑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路径,称“客户仅用于研究或展示,未创造持续价值”。而世航智能的“水面+水下”产品矩阵,以及在特种作业领域的刚需场景,或更符合其“务实投资”逻辑。云泽资本则强调,世航团队在创业前已完成系统化能力储备,尤其在精准定位客户需求方面优势显著。
人形机器人困局:技术瓶颈与商业化悖论
朱啸虎的“退出”言论直指人形机器人行业痛点。当前,全球45%的人形机器人来自中国,但多数企业仍面临“技术成熟度不足”与“商业化场景匮乏”的双重困境。例如,某头部企业虽宣布量产计划,但产品主要应用于院校、科研机构及接待表演场景,尚未实现工业场景的规模化落地。
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报告指出,人形机器人大规模落地需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功能完善性,需满足高精度作业、智能移动等需求;二是成本控制,当前单体成本过高,难以被市场广泛接受。此外,行业标准缺失导致产品形态不统一,进一步限制了商业化进程。
水下机器人:蓝海市场的结构性机遇
相较于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红海竞争”,水下机器人赛道正迎来结构性机遇。国际贸易格局重构叠加全球环保法规趋严,推动海洋经济领域需求激增。世航智能的“水面+水下”产品矩阵,可覆盖特种行业、环境安全、水利水电等多个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金沙江创投表示,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尚处早期,复杂的水下环境亟需机器人替代人力。世航团队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突破水下机器人核心壁垒,产品已在水下清洗等场景实现商业化落地。招商启航则指出,世航的业务方向与招商局集团交通物流板块高度契合,未来合作空间广阔。
资本转向背后:从“风口追逐”到“价值投资”
朱啸虎的“转向”逻辑,或折射出资本对机器人赛道的重新审视。一方面,人形机器人领域估值虚高、商业化路径不明,导致早期VC开始回避;另一方面,水下机器人等细分领域凭借技术成熟度与场景适配性,成为资本“避险”选择。
云泽资本分析称,当前国际贸易格局重构叠加全球环保法规完善,为海洋经济领域创造结构性机遇。世航智能作为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践行者,其技术自主可控性与市场拓展能力,符合资本对“硬科技”的投资偏好。
世航智能创始人陈晓博表示,本轮融资将加速核心技术研发及市场拓展,强化在军用与应急领域的应用优势。公司计划以“战时能战、急时应急、平时服务”为使命,推动全水域智能装备国产化,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从行业视角看,水下机器人赛道尚处蓝海阶段。根据市场研究机构预测,全球海洋机器人市场规模将在2030年突破百亿美元,其中水下作业机器人占比超60%。世航智能的崛起,或为资本提供了一条从“人形机器人泡沫”转向“硬科技价值投资”的新路径。
在朱啸虎“退出人形机器人”的争议声中,世航智能的融资案例揭示了资本市场的理性回归。当机器人赛道从“风口追逐”转向“价值投资”,技术壁垒、场景适配性与商业化能力,将成为衡量企业潜力的核心指标。而水下机器人这一细分领域,或许正站在新一轮产业爆发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