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银行股投资的两个重大思维误区)
今天喝了一斤白酒,言辞错乱,见谅~
银行股投资的两个重大思维误区!
股民朋友们大多认为,大企业的经营更为稳健,营收和利润的波动较小,对应的风险更小,更不容易破产,这是有道理的。
但在银行业中,即使是上市银行中规模较小的城商行,也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小企业。
比如在我的《银行股价值排行榜》中,投资价值排在前列的银行,从净资产的角度来看,江苏银行的净资产规模3200多亿,杭州银行1400多亿,成都银行880多亿,这已经远远超过一般认为的小型企业了。
对比其他行业,奶制品龙头伊利股份,净资产规模620多亿,家电巨头海尔集团,净资产规模1400多亿,调味品巨头海天味业是330多亿,汽车制造业第一的民企比亚迪是2400多亿。
杭州银行、成都银行的净资产体量至少和他们相当,江苏银行则要超出一大截。
可以看出,即使是很多人认为的小银行,放到其他行业都是妥妥的巨无霸。
况且,这里我们对比的只是净资产,银行们实际管理的总资产规模,一般都是净资产的10倍以上,其他行业的总资产规模能达到净资产的10倍吗?
绝无可能!
所以这些小银行,只是看起来比中农工建们小一些,实际的体量可一点都不小。
如果让你管理一家净资产1000亿的,总资产上万亿的企业,你敢乱搞吗?
你敢乱投资,乱放贷吗?
况且这些小银行也是面临巨大的监管和风控压力,且大多是地方国企,主观上也是极其稳健的。
再一个,即使是在银行业内部,体量偏“小”的银行,风险一定更高吗?
并不是。
我一直说,大银行,国有大行,其实就是一个个地方省份的分行、支行的集合。
由于地域分化和管理能力的差异,一些发展更好地域的分行、支行,所能贡献的利润是远远高于落后地区的,对应的风险也要小得多。
工商银行的江苏省分行,和黑龙江分行,能是一个概念吗?
谁贡献的利润更多?
谁的风险更大?
这是用大脚趾都能想明白的道理。
而我们现在投资的是优秀城商行中的代表,比如江苏银行。
江苏银行比工商银行的黑龙江分行质地更好,风险更低,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儿吗?
如果你足够了解银行业,其实在报表上所能呈现的信息是一目了然的,风险是可以提前预知的。
比如,报表ROE,江苏银行2025年一季度是4.13%,工商银行是2.27%,江苏银行用净资产赚钱的能力,高达工商银行的两倍,高盈利能力本身就意味着覆盖风险的能力更强;
比如,衡量拨备对静态风险的覆盖能力,江苏银行的拨贷比是2.95%,工商银行是2.85%,江苏银行高出0.1个百分点;
在对不良贷款的认定严格程度方面,江苏银行2024年年末的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的比率是67.9%,工商银行是74.9%。也就是说,江苏银行对于不良的认定,严格程度是比工商银行更高的,对应的是江苏银行整体的资产质量更优,风险暴露更小。
所以我们看数据就可以很容易发现,江苏银行无论是盈利能力,还是资产质量都比工商银行要好,而江苏银行的PB只比工商银行高0.12个百分点(0.82对0.7)。
使用我给大家分享的“低估值股票投资收益率测算模型”,很容易可以算出江苏银行的预期投资回报率更高,投资价值显著优于工商银行。
这个模型,最近免费分享出至少400份。
未来计划每份售价一块钱。
即使未来江苏银行真的因为体量偏小,个体风险更大这个问题,产生了一定的风险暴露,我们也很容易就能从动态报表上看出来的。
要不人家辛苦出报表是为了啥,就是给咱投资人看的。
以上。
小结:
投资银行股时,应该更关注估值,体量并不是决定因素。
这里并不是说净息差和资本充足率这样的指标完全无用,我说的是在评估银行价值的时候,用处不大。
比如说净息差,我之前写的内容里也提到过,这个指标仅在理解银行业的商业模式时比较有用。
净息差最大的作用,在于理解,银行的营收是怎么来的。
简单的说,不考虑非息收入的话,银行的营收就是息差乘以资产规模。
而银行的非息收入,一般占比都是非常小的,其中很多非息收入,本质上又都是利息收入。
比如说在资产端投资一些债券时,产生的投资收益会计入非息收入,他们本质上就是利息收入。比如说信用卡分期手续费这个非息收入,虽然叫手续费,我们知道它本质上也是利息收入。
所以银行的利息收入要占到营收的90%以上,是绝对大头。
这个时候因为总资产规模是确定的,我们测算资产端收益率和负债端成本率之间的差额,也就是息差,就能大致估算出银行的营收。
而最近资产端收益率,LPR利率下行,所以资产端收益率在往下走,负债端各家银行也下调了存款利率。
我们简单一算,由于银行在负债端存在大量的活期存款,而活期存款的成本本来就在0%附近了,在降息周期也是降无可降,导致降息周期银行整体的息差一定是会收窄的,这也是当前宏观经济相对疲软的典型表现。
我们可以推导出,息差下降,银行的营收增速就会放缓,归0,甚至是负增长。
所以息差这个指标是理解银行业最重要的窗口之一,它很重要。
但息差这个单一指标的局限性又在于,不同银行在资产端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有的喜欢多投放贷款,贷款的收益率更高,有的喜欢多投放债券,而债券的收益率很低。
我们做个简单的算术题,假设A、B两家银行的负债端成本率都是2%。
A银行只投放贷款,贷款收益率达到4%,它能赚到的息差是4%-2%=2%,但是因为贷款的风险更高,所以会产生1%的信用损失,此时它到手的实际收益是2%-1%=1%。
而B银行只投放债券,债券的收益率要低得多,只有3%,它能赚到的息差是3%-2%=1%,而因为债券基本不产生任何风险,不产生信用损失,所以它的到手收益,也是1%。
此时,两家银行的息差,一个是2%,一个是1%,息差相差足足一倍,到手的实际收益却一模一样。
看明白了吗?
所以息差并不是最终利润的唯一决定因素,它必须和风险一起去进行考量。
一家银行比另一家银行的息差更高,并不意味着这家银行更好。因为它的高息差对应的风险,无法量化。
同样的,一家银行的息差逐步扩张,如果它不能将资产质量稳住,它最终赚取的收益,也并不是必然提升的。
所以,息差这个指标,只能一定程度上决定营收的边际变化,或者在观察整个行业的趋势时,相对好用。
在评估具体银行的价值时,几乎无用。
此时我们不如直接去看利润,以及利润的调整项,拨备。这又回到我之前提出的指标,报表ROE,以及我测算出的“真实ROE”上来。
我很少分析息差,并不是因为我不理解息差,而是因为我更关注估值。
很多银行股分析的内容,洋洋洒洒分析一大堆,唯独在估值研究的时候一笔带过。存在用一个股民朋友们吃不透的,看似高深的概念去忽悠大家的嫌疑。
我很反感这种忽略本质,在无关紧要的细节处过分泼墨的笔法。
资本充足率这个概念也是同理,这个指标对于我们股民也没有太大分析价值。
我不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银行分析的内容,要去看资本充足率这样的监管指标。
所谓监管指标,就是监管非常关心的,用于管控银行风险的指标,是为了约束银行在破产,或者是发生重大风险的时候,它的净资本必须能覆盖这些风险,使他们的风险不要扩散到整个金融体系中去。
监管必须关心,而我们股民不需要那么关心,大家要抓重点。
无论是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还是资本充足率,都是一样的。
比如资本充足率的公式,资本充足率=所有资本/风险加权资产。
这些公式的分子端,都是统计出来的银行的各种资本,有的是纯纯股东的净资产,有的是把优先股、永续债、二级资本债这样的,相对边缘的资本统计进去。
而公式的分母端,是将所有的银行加杠杆后放出的资产,进行风险的加权计算后得到一个累加值。
比如我认为贷款的风险一定比债券的风险更高吧?此时我就可以给贷款更高的风险权重,如果一家银行投放了很多贷款,那么它的“风险加权资产”就会很高,而如果银行投资的国债很多,我认为风险是0的,这种情况下“风险加权资产”会很低。
所以结果是,多投贷款,则资本充足率低,因为风险加权资产变大了,而反过来,多投债券,则资本充足率高。
但仔细想想,这和我们股东最后获得的净利润,又有什么直接关系呢?
一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低,就一定不好吗?
它可能意味着我加了更高的经营杠杆,或者说我投放了更多的贷款,但如果我同时还能有效抑制贷款所衍生的信用风险呢?
我凭自己的本事,赚的钱更多,对股民不是好事儿吗?
股民们为什么要揪着一家银行资本充足率较低这个问题不放?
所以根据资本充足率去推导不同银行对应的风险,进而就评估出投资价值这个事情,非常不靠谱。
不夸张的说,我每天都要收到不同渠道的银行股民朋友给我留言$杭州银行(SH600926)$ $成都银行(SH601838)$ 、私信,咨询息差和资本充足率的问题。
大家可以想想,这些想法,是看了什么样的内容后萌发出来的。
在我看来,一些所谓深度的分析内容,过分执着于息差,和资本充足率指标的分析,而忽略了对于银行ROE,以及我提出的,还原拨备后真实ROE的探讨,本质上是一种估值能力不足的表现。
以上,是两个银行股投资人很容易陷入的误区。
还是那句话,判断一家银行股的投资价值,看我的《银行股价值排行榜》就够了。
如果您觉得这篇内容对您有帮助,可以点个小赞,感谢您的转发,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我会尽力回复您。
延伸阅读:
速评6家银行一季报:杭州、成都、江苏、长沙、齐鲁、苏州
@今日话题
#银行股行情还会继续吗# #$江苏银行(SH6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