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好房子”建设:一场撬动万亿级产业变革的居住革命)
当3米层高取代传统2.8米住宅,当电梯成为4层以上住宅的“必选项”,中国房地产行业已经迎来一场深刻的范式革命。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好房子”建设纳入国家战略,住建部随之出台的《住宅项目规范》,标志着住房政策从“规模扩张”向“质量精进”的系统性转向。这场变革不仅关乎民生福祉,更将重塑万亿级产业链,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
5月20日,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秦海翔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要系统推进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四好”建设。“好房子”建设,主要是大力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同时加强既有建筑的改造利用,努力把老房子、旧房子改造成好房子,稳妥推进危险住房改造,加强老旧厂房、低效楼宇、传统商业设施等存量房屋改造利用。
“好房子”概念的提出,本质是对住房属性的重新定义,它不再是单纯的投资品,而是回归“生活载体”的本原。国家层面构建的“安全、舒适、绿色、智慧”四大标准体系,将抽象的品质要求转化为可量化、可执行的技术规范:层高从2.8米提升至3米,电梯配置从“选配”变为4层以上住宅的“标配”,楼板隔声标准提升10分贝,智慧系统要求实现健康监测与环境自适应调节。这些细节突破直指传统住房的“痛点清单”,此前,在住建部征求人民群众对住房建设有什么要求时,隔音是排在第一的,卫生间串味儿是排在第二的,第三就是渗漏和开裂。
“好房子”是房地产行业挥别“土地金融”旧模式,转向“技术+服务”驱动的新机会。数据显示,中国待改造城镇老旧小区达16万个,涉及居民超4200万户。2023年,中国城市更新投资(含棚改、老旧小区改造、基础设施提升等)突破3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5%,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支撑,且每年可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投资逾1万亿元。
这场产业变革的核心,在于从“标准化复制”转向“精准化供给”。从各地实践看,城市更新对消费、投资与就业的拉动效应已初步显现。例如,北京市西城区白纸坊棚改与商业街区改造联动实施,不仅新增绿地、教育和养老设施,还引入文旅消费元素与夜间经济,带动了周边500余家中小商户复苏;上海杨浦滨江更新项目将老工业区转型为创新创意功能区,园区租金收入提高3倍以上,吸引了大量数字经济企业入驻,年均营业收入增速超过20%。此外,山东将“低碳运行”“智慧小区”纳入地方标准,杭州通过容积率激励引导公共空间创新。
尽管政策框架已初步建立,但“好房子”落地仍面临多重掣肘。建设“好房子”是个系统工程,技术标准与执行的脱节,成为当前最大瓶颈:部分项目为压缩成本使用低标号混凝土,导致渗漏问题整改率不足;智慧系统因协议不统一陷入“App乱象”;北方地区盲目照搬玻璃幕墙设计,反增能耗负担。存量改造更面临产权分散、资金筹措、部门协同等多重难题。
此外, 存量改造的复杂性既有建筑改造面临产权分散、技术兼容等难题。例如,某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时,因管线迁移涉及7个部门审批,工期延长至18个月。虽然住建部明确2000年前建成小区纳入改造范围,但资金筹措和居民协商机制尚未完善。
监管体系待也亟待完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验收环节漏洞;第二,标准执行偏差;第三,长效运维缺失,例如,智能设备后期维护成本高昂,部分小区因物业费收缴率低陷入“装而不用”困境。唯有打通设计、验收、运维全链条,标准才不会沦为“纸面宣言”。
“建设好房子是产业转型发展的新赛道”,房地产行业正处于新旧模式转型的关键期,“好房子”建设是房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好房子”建设的真正考验才刚刚开始,这场居住革命不仅是建筑材料的升级,更是对“居住权”内涵的重新诠释,以及对发展理念的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