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国内经济 - 正文

2025届毕业生已经和AI合体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5-27 21:11:12
关注证券之星官方微博:

(原标题:2025届毕业生已经和AI合体)

2025年毕业季,在论文正式答辩前,复旦大学的本科毕业生王芝收到学校发来的一封邮件,要求如果论文中使用了AI工具,需在毕业论文承诺书中披露使用AI工具的信息。

2024年11月28日,复旦大学教务处曾发布《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禁止在研究方案设计、创新性方法设计、论文结构设计等关键环节使用AI工具;禁止使用AI生成或修改原始数据、实验结果和图像;禁止直接使用AI生成的正文文本、致谢等内容;禁止使用AI进行语言润色和翻译等。

如果按照这个要求,王芝和她的很多同学都“犯规”了。王芝将数份文献资料中感兴趣的内容整理出来,然后提供给AI生成毕业论文的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

“坦白说,AI写出来的效果比我自己写的好很多,目前在实习,没那么多时间对大量文献要点进行整理表达,这是比较省时间的现实选择。”王芝说。

一所北京重点高校的研究生毕业生琦琦同样使用了AI工具写作论文。论文盲审意见下来后,琦琦需要在论文中补充一段1500字左右的研究综述,她将开题报告中对论文的详细综述和几篇代表性的文献提供给了AI,于是AI替她生成了大体符合要求的研究综述。

“写毕业论文这段时间,大家使用AI的程度大大加深了,我一开始是好奇,AI到底能生成怎样的东西,后面发现AI确实会提供一些比较不错的内容。”西南地区一所重本院校本科毕业生徐子翔说。

徐子翔预估自己毕业论文的含AI量在25%左右,他写论文遇到难点就会借助AI去发散思维,会不断将要求和目标告诉AI,再从AI给出的内容中挑选和提炼,直到得到可以写到论文中的答案。

不同地区的多位毕业生告诉经济观察报,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他们或深或浅都用过AI工具,常见和基础的使用场景包括用AI进行文献整理、语言翻译、搭建文章框架、概念搜索、文本处理、论文降重、语言润色等。

和搜索引擎工具不同,AI有强大的生产能力,能根据人的指令和需求快速生成内容,这挑战着“工具”与“主体”的边界,AI可能是写论文中的效率工具,也可能是偷懒利器。

对学生能力退化的担忧,让高校开始动用硬指标。

经济观察报了解到,2025年毕业季,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湖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都有对毕业生论文进行AI率检测,要求学生论文中AI生成的内容比例不超过20%到40%这个区间,部分高校对人文社科和理工医科类学生的论文AI率要求比例不同。

有还未开启检测毕业论文AI率的高校正在准备跟上这一趋势,一位杭州师范大学的辅导员告诉经济观察报,该校将在明年全面开始检测本科毕业论文的AI生成内容比例。

面对AI不能失去判断力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当技术的齿轮向前旋转,AI成为像搜索引擎一般常见的工具时,用技术指标去防控AI的使用边界能治本吗?

“毕业论文AI率高,学生们也会用AI再去降,没有必要去防止学生使用AI,也防不住。”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董晨宇认为,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去用AI,阅读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逻辑能力等基本功在AI时代依然重要。

作为老师,董晨宇自己也会应用AI,“我不抗拒用AI提想法,但会在AI提出的建议之上往前再走几步”。在董晨宇看来,AI擅长做出60分的作品,保证了底线水平,但人类决定最终成果的上限。

在西南地区一所院校任教十余年的张雪依有同样的感受——学生要靠AI写出好的论文,依旧离不开学生的个人能力。

张雪依所在学院为经管系,学生毕业论文基本都会涉及到做实证研究,当实证分析数据显示正相关或负相关时,学生将论文的研究前提、背景告诉AI,让AI去分析猜测可能有什么原因导致正相关或负相关。

“如果学生对所写论文没有扎实的研究,就很难判断AI给出的原因哪些是真正有可能发生的,哪些是胡说八道。有时一眼能看出来,学生最后借助AI提出的分析结论,是前面所做的实证研究远远不能支持的。”张雪依说。

北京某所高校的社会学研究生刘予就在AI工具的协助下完成了一份让导师满意的毕业论文。如果按贡献程度打分,她给自己打7分,给AI工具打3分。

刘予自2022年年底开始使用AI。在将近10万字的毕业论文中,刘予没有想着让AI帮自己写什么,AI更像她的助手和指导老师。

“使用AI的前提是对AI给出的答案有判断能力”,刘予毕业论文需要的大量参考文献涉及英语和法语,她会让AI翻译外文文献并补充生涩语言的背景知识,“但要小心了,AI可能会越过某一段,写论文的人必须要有对外语文献的基本翻译能力和内容认知,不然无法发现AI出了差错”。

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刘予会详细地告诉AI,自己的大概思路和往下写遇到了什么问题,以及目前已经接触了哪些文献。AI则像导师一样对刘予提出建议和批评,当AI很“谄媚”的时候,刘予并不会顺着AI的“彩虹屁”去改变自己的质疑。

“面对AI工具,必须要有自己的困惑,并且要描述自己的困惑和细化自己的要求。只有充分拆解问题并阐述,AI才会给出充分反馈。”这是刘予传授给班上其他同学的AI使用经验。

需要更系统的应对方法

“目前,AI和学术共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我们的应对措施还是处于对技术不可控的恐惧中。”在董晨宇看来,论文AI率检测技术不成熟也不靠谱,AIGC检测是AI冲击下学术界的一种应激式的自我保护,但不能完成我们与AI共处的目的。

他自己有过被AI率“误伤”的经历。5月初,董晨宇将刚刚完成的研究秀场直播产业的论文,提交至某学术论文检测平台,然而自己和合作者从构思到完成亲手敲出来的论文AI率竟高达80%。

AI和学术、教育如何共存?或许需要在实际问题的暴露中迭代出更加系统性的应对方法。

在大学课堂上,许多老师都在课程设计中引导学生拥抱AI技术。王芝回想起来,在数字音频广告这门课中,老师布置小作业时就提到可以使用AI生成同主题的音乐。

徐子翔说,在需要收集大量数据或者资料的课程中,老师会推荐同学们使用AI。在课堂讨论环节,老师也会让同学们搜索相关话题的内容,归纳总结成简短的话语供讨论使用。

在2025年DeepSeek大火前,张雪依关注到班上有少数同学的课程讨论作业出现明显的“AI味儿”。“现在我带的班上,大部分学生都有意识去用AI工具辅助课程作业。”张雪依说,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去用AI最开始是出于“公平”。

在一些课程作业和论文中,张雪依发现,少部分同学知道要去用AI,大部分同学则没有这个意识,这对不用AI的同学不公平。于是张雪依主动打破这种信息差,在课程设计中鼓励学生用AI寻找灵感和探索更多受益用法。

但当学生用上AI后,张雪依和学生“斗智斗勇”的难度增加了。在进行无纸化的线上期中考试时,张雪依为了防止学生用AI检索答案,专门在考试平台上设置了不能退出否则就会黑屏的功能。但张雪依发现,尝到AI的“甜头”后,学生仍能找到各种方法用AI作弊。

“学生用AI越多,老师对他们实际水平的判断就越会出现偏离,但又不能阻止学生们用AI,这是不是在督促我们对作业、考试、论文等的考核评估标准应该更多维?”张雪依发出这样的疑问。

张雪依自己和身边的老师们也会使用AI去完成一些日常的工作。在申报课题写申报书的时候,张雪依用AI工具去生成“八股文”、“固定话术”的部分,并形成学术上偏好的语言风格,然后将节约下来的时间用于课题核心部分的思考。

“如果大家都普遍使用AI去做形式上的工作,那么项目的评审标准是不是就应该慢慢减少对形式的关注,更加关注干货和本质呢?”张雪依说。

张雪依所在的院校对本科毕业论文也要求AI率不高于30%。张雪依认为,查AI率类似于治水中的应急措施,只是应对冲击的第一步。

微信
扫描二维码
关注
证券之星微信
APP下载
下载证券之星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jubao@stockstar.com,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如该文标记为算法生成,算法公示请见 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
网站导航 | 公司简介 | 法律声明 | 诚聘英才 | 征稿启事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举报专区
欢迎访问证券之星!请点此与我们联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