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珠海,一个科技产业“超级平台”启航)
5月28日,作为珠海新一轮国企国资改革重组的重要成果,珠海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 “珠海科技集团”)正式揭牌亮相。珠海科技集团整合了华发、格力两大龙头国企的优势资源,不仅承载着打造珠海科技产业发展核心平台的时代使命,更成为我国地方国资布局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样本。
通过资本链、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耦合,珠海正将资本势能转化为未来产业动能,为城市能级跃迁开辟出一条独特路径。
改革向深:从“分散撒网”到“集群作战”
当新一轮科技革命重塑全球创新坐标,新质生产力已成为丈量城市能级的核心标尺。面对全新的时代答卷,如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摆在珠海面前的必答题。
国资国企,被视为珠海破局的关键。今年4月,珠海以全球视野谋篇布局,启动新一轮国资国企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全面推动国资国企向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集结。
其中,本轮改革的“头号工程”——珠海科技集团的组建尤为引人注目:通过有机整合华发集团、格力集团优势科技产业资源,珠海科技集团致力于通过股权重构、业务整合、资本聚合,打造珠海科技产业发展的核心平台。
一名长期研究珠海国资改革的观察人士指出,近年来华发和格力等市属国企在科技产业的布局成果有目共睹,但从整体来看,珠海科技产业资源相对分散、创新协同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重组不是简单的资源叠加,而是要通过‘化学融合’打破资源壁垒,进一步提升国有资本的效率效益,构建规模与协同优势。”
该人士还表示,珠海市委市政府以超常规力度重构产业棋局,彰显了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前瞻和坚定决心。通过此次重组整合,珠海国企科技产业资源将完成从“分散撒网”到“集群作战”的关键一跃,实现“1+1>2”的整合效果,推动珠海真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和“加速器”,在新一轮发展周期中赢得先机。
产业向新:“耐心资本”孵化硬核创新
面对愈发激烈的产业竞争,肩负重任的珠海科技集团,何以锻造“科创强磁场” ?“耐心资本”与“硬核科技”的结合,或是其构筑生态的核心密码。
数据显示,依托旗下华发科技产业、华金资本、珠海科创投、格力金投、横琴创投等多元化投资平台,目前珠海科技集团已累计投资约2000家科创企业,其中上市或过会企业近200家,构筑起强大的科创投资网络。
在其投资图谱上,既有智谱华章、智元机器人等前沿领域开拓者,也有壁仞科技、跃昉科技等“卡脖子”技术攻坚者,更包括高景太阳能、珠海冠宇等产业链链主企业。这些分布在全国的科创新星,也将成为集团未来布局新质生产力产业的关键触角。
“我们的目标是成为科技引领、国内一流的产业投资控股集团。”珠海科技集团总经理李光宁表示,未来,珠海科技集团将筑牢“科技投资+产业运营+园区支撑” 三位一体发展模式,打造珠海“高质量发展人才的黄埔军校、新质生产力的产业摇篮、娴熟资本运作的专业平台”。
其中,锚定“硬科技”领域,珠海科技集团将构建起“天使/VC+PE+母基金”的全周期多元化投资体系,系统布局人工智能、机器人、半导体、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与未来赛道,推动“产业、科技、场景”三新深度融合。
有别于单纯的股权投资机构,珠海科技集团也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躬身入局,成为新质生产力的生态构建者——目前珠海科技集团已战略参控股30余家实体企业,控股方正科技、光库科技等7家上市公司。
特区向前:改写大湾区科创版图
新质生产力不仅是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产物,更是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实现经济提质增效的核心动能。作为我国经济大省,广东正勇挑经济发展大梁,积极布局新质生产力发展生态链,致力做好新质生产力发展“先行者”。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珠海能否凭借其前瞻视野和战略布局,改写大湾区创新版图?
事实上,今年初以来,珠海在新质生产力领域就展示出了超强的布局决心。以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为例,今年珠海提出,要加力推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机器人等产业发展,努力在类脑智能、开源生态等领域实现突破。
在2月举行的新质生产力系列项目签约活动,人工智能领军企业智谱华章、人形机器人双龙头优必选、智元机器人等5家头部科技企业,同日宣布落子珠海,未来将携手珠海科技集团,助力珠海竞逐人工智能、机器人、半导体等未来产业新赛道。
在珠海科技集团揭牌的当日,珠海还举行了广东省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产品与服务发布会(珠海专场)暨珠海云上智城产业发展大会,并发布《珠海市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加速打造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
按照本轮国企改革部署,珠海科技集团肩负着珠海推进产业招引、构建新质生产力核心平台的重要使命。通过资源整合,集团将构建起“资本赋能—产业运营—场景落地”的完整生态链,为珠海培育和招引新质生产力项目提供更具穿透力的战略抓手。
从顶层设计到资本落子,珠海科技集团的亮相吹响了珠海产业跃升的冲锋号。随着“人才—产业—资本”的生态闭环全速运转,这座因改革而兴的城市,正以新一轮国企改革为支点,撬动科技产业的无限未来。
校对:李凌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