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业绩越好,老板越跑?药明生物董事长李革半年套现68亿港元引关注)
出品 | 子弹财经
作者 | 张珏
编辑 | 蛋总
美编 | 邢静
审核 | 颂文
6月中旬,药明系再现熟悉一幕。
6月14日,药明生物公告称,其大股东Biologics Holdings通过大宗交易方式,减持8294万股股份,套现约22.06亿港元。这是药明系创始人、药明生物董事长李革今年内第三次高位减持药明系公司。
药明系是中国医药外包领域最具全球影响力的企业,由药明康德、药明生物和药明合联组成,分别覆盖小分子研发制造、生物药生产,以及抗体偶联药物(ADC)领域的合同研发与生产服务。
Biologics Holdings是药明康德控股的持股平台,李革拥有Biologics Holdings已发行股本的19.66%。在药明生物上市前,Biologics Holdings曾持有其近九成股份,多次减持后至今持股比例降至12.32%,但仍为药明生物主要股东。
此前在1月和4月,李革也曾通过大宗交易方式两度减持药明合联股份,合计套现超46亿港元,半年内累计三次对药明系公司的减持金额已超68亿港元。
尽管药明系公司,尤其时药明生物和药明合联在过去一年展现出稳健的基本面表现和估值修复迹象,但大股东的密集减持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市场对其长期价值的信心,也引发了对治理结构和股东承诺的关注。
1、高位减持的背后
李革是药明康德的创始人之一,也是药明生物和药明合联的主要推动者。
药明生物创立于2010年,提供生物制药CDMO服务,并于2017年在港交所上市。药明合联由药明生物和药明康德子公司合全药业共同成立,专注抗体偶联药物领域的CRDMO服务,并于2023年11月登陆港交所。
李革正是这三家公司背后资本运作的核心人物。
此次减持前,药明生物股价受创新药板块资金回流及国际化产能扩张预期,在2025年第二季度持续拉升。自4月初至6月中旬累计上涨超过50%,一度突破28港元/股。
李革选择在股价创近一年来新高之际完成大宗交易。此次减持完成后,Biologics Holdings的持股比例由14.36%降至12.32%。
而在此之前,李革已于2025年1月和4月连续减持药明合联股份,分别套现约24.26亿港元和21.78亿港元,累计减持持股比例近9.5%。
值得注意的是,4月减持时,药明合联在被减持当日盘中股价创下49.5港元历史新高,次日即出现剧烈调整,两日内跌幅超10%。
而1月的减持也发生在药明合联股价企稳30港元关口、市场看多情绪升温阶段。
三次减持均发生在高点,且配售价格相比前收盘价普遍存在约5%的折让,进一步加剧市场对其估值兑现意图的关注。
药明系之所以被市场高度关注,也与其在地缘政治背景下的特殊身份密切相关。
作为中国最具全球化能力的医药外包平台之一,药明系公司的海外收入比例不断攀升,且主要收入来自美国,2024年药明康德来自美国的收入占比达到64%,药明生物超过70%。
三家公司在合成、制造、分析和GMP服务中承担了大量海外药企关键步骤,因此被美国政策制定者视为“生物制药供应链”的敏感环节。
因此,减持节奏也与政策风险变动同步发生。例如2025年4月李革对药明合联的减持,紧邻中美新一轮贸易摩擦与关税政策出台,市场普遍认为,这体现了李革在政策变化前的嗅觉和资本运作能力。
截至目前,李革控制的Biologics Holdings对药明系的公司已累计完成14次配售操作,合计减持金额高达814亿港元。
在操作形式上,药明系的大股东减持通常采用“大宗交易+折让配售”方式进行。这种安排能够快速完成大额交易,减少对二级市场价格的直接冲击。
但由于这类配售往往紧跟公司发布利好指引或接受券商积极推荐,被部分投资者视为“先释放利好引导股价上涨,再在高位实现减持”的模式。
药明系的大股东减持节奏已形成较强的规律性,资本行为趋于交易化。
2、基本面扎实的药明系
值得指出的是,药明系的持续减持并非出于财务困境。
2024年末,药明康德账面现金达到183亿元,短期债务仅为15亿元,资金面极为充裕;药明生物持有现金82.79亿元,另有5.24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表现稳健;药明合联2024年实现经调整归母净利润11.7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85%。
拆开细看,药明生物2024年实现收入186.8亿元,同比增长9.6%。经调整EBITDA同比增长14.4%至80亿元,纯利润同比增长9%至54亿元。
公司累计项目总数达817个,2024年新增151个,其中13个处于临床后期或商业化阶段。
这些项目代表着持续的委托开发订单,也意味着在新药生命周期中长期绑定供应商关系,是未来现金流的重要保障。
而且药明生物还在进行全球基地扩张,爱尔兰三个生产厂已全面投产,美国伍斯特基地建成后将成为当地最大的生物药一次性生产平台,进一步增强其服务全球客户的能力。
药明康德2024年虽然营收和净利润都有小幅下降,但公司2024年末在手订单金额达493.1亿元,同比增长47%,未来1-2年将逐步转化为收入。
公司预计2025年全年持续经营业务收入将重回双位数增长区间,指引同比增速为10%-15%,目标收入区间415亿至430亿元。
药明合联的成长性更是突出。财报显示,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52亿元,同比增长90.8%,目前客户总数达到499家,覆盖全球前20大药企中的13家,是目前少数具备一体化ADC CRDMO能力的企业。
ADC是当下生物药中最具爆发力的细分赛道之一,药明合联处于这一市场红利的有利位置。然而,正是在这样良好的增长态势与业务前景下,该公司依然在半年内两度被李革减持。
由于业务属性,药明系公司的客户黏性通常较强。一旦合作项目进入临床或商业化阶段,更换供应商所带来的风险、成本与时间成本都极高,因此头部客户一旦落地,极难迁移,从而形成长期稳定的业务关系。
目前,药明系在全球CDMO行业中市占率领先,是当之无愧的龙头企业之一。现金流稳健、利润可观、订单增长迅速,皆显示出其扎实的基本面。
3、信任修复待何时?
然而,在基本面强劲之下,药明系公司算不上“投资者友好”。以药明生物为例,自2021年高点以来,其股价已累计下跌超过80%。
尽管公司在公告中强调,减持所得资金将用于偿还早年私有化所形成的债务或支持主业发展,与管理层运营无直接关联,但今年以来,李革持续的大额减持每次都引发投资者对其治理结构、利益分配机制以及长期承诺的质疑。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背景是政策层面的不确定性。
药明系在收入结构上高度依赖海外,尤其是美国市场。而药明系创始人李革本人目前已为美国国籍,也进一步加深了市场对其政治风险应对能力与信息判断力的关注。
在2023年底,美国国会提出《生物安全法案》草案,并在2024年掀起更大波澜,明确点名包括药明康德和药明生物在内的若干中国生物科技公司为“值得关注的实体”,引发资本市场对其可能被制裁的担忧。
在此背景下,药明系做出业务调整。
2024年底,药明康德宣布出售分别在美国、英国从事高端治疗CTDMO业务的两个运营主体公司,剥离海外细胞基因治疗业务。
2025年初,药明生物官宣将以5亿美元总价,卖掉全资子公司药明海德在爱尔兰疫苗设施相关的资产,买家为默沙东。
除了被认为是在进行业务调整和提升资产效率,这些动作也被市场解读为收拢海外生产基地,尤其是细胞基因治疗和疫苗这两个更敏感的业务上,以降低因美国监管趋严所带来的合规与运营风险。
2024年,药明生物在美国的游说支出超过200万元,虽然仅占其全球营收中的一小部分,但这是其首次以此规模正式被收入美国政治资金数据库。
尽管该《生物安全法案》未被纳入美国2025财年《国防授权法案》的最终文本,但仍处于立法审议流程之中,风险并未彻底解除,如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药明系之上。
因此,地缘暴露依旧是药明系估值折价的重要变量之一,尤其是在核心资产持续成长、创始人高频减持、外部政治风险施压的多重影响下。
同时,来自日本、韩国等地区的CDMO企业正加快国际化布局,与药明系公司争夺市场。
但药明系的技术实力、客户黏性和全球服务能力毋庸置疑,在全球CRDMO赛道中具备长期核心竞争力。
只是在外部环境复杂、市场信心易受扰动的背景下,如何重新建立投资者信任,是其当前的重要挑战。
*文中题图及配图来自:摄图网,基于VRF协议。